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419不同的道路

  要知道,原本在李樂的計劃里,可不是裝備了45輛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就可以叫機械化步兵師的……

  擲彈兵部隊之所以要叫擲彈兵,是要裝備裝甲車,還有其他各式各樣配套武器裝備的。

  同樣的道理,機械化步兵師在李樂的構想中,也是要裝備大量卡車,作為裝甲部隊和擲彈兵的有力補充存在的應急兵種的。

  實際上這些機械化步兵師,是簡化了的裝甲擲彈兵,只是沒有那么多的裝甲車,才勉強用卡車來替代的。

  至少炮兵要有一部分使用自行火炮吧?不是用改裝的105或者150毫米口徑火炮,就是裝備一些3號突擊炮吧?

  至少要裝備卡車摩托車代步吧?連這些都不給,發1000輛馬車充數算是怎么回事兒?

  可按照勃勞希契的想法,德軍在未來,要盡可能多的把追獵者普及到步兵師內,給每一個步兵師提供反坦克保障。

  元首最近給他提供的武器裝備,已經讓這位陸軍元帥喜出望外了。他雄心勃勃的擴充著自己的陸軍機械化部隊,成果還很“喜人”。

  古德里安還有曼斯泰因等將領,則在盯著坦克部隊的建設——作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最關心的事情,就是盡可能的提升德國裝甲部隊的數量。

  在他看來,東線必須要有30個裝甲師,才能勉強達到夠用的狀態。所以,新到位的坦克,成了他組建更多個裝甲師的物質基礎。

  當然了,他的這30個裝甲師,明顯是有水分在內的。實際上德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一直都很不穩定,一般來說有100輛坦克就敢拉出來叫XX裝甲師。

  所以,李樂給東線的規定很明確:一個裝甲師至少要下轄240輛以上的坦克,才可以繼續擴編下一個裝甲師。

  來自二十一世紀的他,是真的害怕了德國國防軍的濫竽充數伎倆。這已經到了影響決策的地步,所以李樂不得不防。

  44年的時候,一個裝甲師百十輛坦克,守住陣地都很困難,結果元首下令反擊——這可不怪希特勒啊,地圖上清清楚楚寫著“XX裝甲師”……

  如果這樣還能打贏戰爭,那德國的坦克部隊必然要以一當百,至少也是以一敵個七八十才行了。

  和歷史上幾乎一模一樣,在元首的催促還有陸軍方面自我膨脹的影響下,在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之中,德國裝甲部隊一口氣擴充到了26個師,是原來的一倍。

  同時獲得裝備的,還有黨衛軍的5個裝甲師,這讓德國陸軍的坦克部隊一口氣增加到了31個。

  “火炮的產能跟不上了?不僅僅是反坦克火炮的產能跟不上了吧?”李樂看了一眼已經面露羞愧的施佩爾,皺著眉頭問道。

  根據數據統計來看,隨著德國陸軍的不斷增加和擴編,傳統意義上的大炮,也已經開始不足起來。

  說起來,德國陸軍自己的大炮,性能并不如何驚艷。因為有整整20年的《凡爾賽和約》壓制,德國很多武器設計上都缺乏經驗。

  為了盡快武裝自己的部隊,報銷掉庫存的炮彈,德方甚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75毫米野戰炮都拉出來了,其武器自身性能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勃勞希契還有大多數的德國高級將領,對這些湊數用的火炮只有一個要求——能響就行。

  大量充數的75毫米口徑野戰炮,在使用范圍上和德軍大口徑迫擊炮嚴重重疊,所以也說不上性能優異。

  這東西存在的價值,簡而言之用一句話也就可以概括出來了——有總比沒有強!

  至于說能不能和敵人的火炮一爭高下,那就要依靠更大口徑的新式火炮了。

  105毫米口徑的火炮設計的時候為了追求性能上的優勢,重量又實在讓人詬病,無奈之下又只能發展短管的自行火炮來提高機動性。

  至于剩下的150大炮,威力不如盟軍的155火炮,實際性能也就勉強和蘇聯的152火炮半斤八兩——可還是那個老問題,這些貨色統統超重!

  再往上去,也就是210毫米的臼炮了,還有型號繁雜數量有限的鐵道炮,當然還有大炮的祖宗,那門可以當信仰供起來的關二爺一昂的古斯塔夫……

  關于火炮方面,李樂其實也做出了自己的指示。一方面研制更輕量級的新型火炮,滿足德國裝甲部隊推進速度上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小口徑火炮的裝備上,李樂更熱衷于用迫擊炮替代德國現有的各種各樣的75毫米口徑野戰炮。

  “迫擊炮方面,生產數量相當的多。這方面供給速度是最接近軍方需求的,明年我們至少能生產出2萬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施佩爾艱難的回答道。

  真正困擾這位德國工業部門的實際負責人的,是更復雜的汽車、坦克還有潛艇等裝備的生產協調。

  至于說相對簡單的迫擊炮,德國工業可以很快大量生產,這幾乎沒有什么技術難度。

  反正是用來替代德國現有的落后步兵炮的,只要在炮彈威力上差不多,重量減輕是必然的事情。

  為了解決大口徑迫擊炮運輸同樣麻煩的難題,德國甚至給這些迫擊炮安裝了車輪,可以用戰馬或者摩托車汽車拖著行軍。

  “用80甚至是105毫米口徑的迫擊炮,替代現有的75毫米口徑野戰炮,提升營級和團級的壓制火力,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李樂提起這些瑣碎的事情,就忍不住感到麻煩。

  他是一個元首,卻要在這些細枝末節上浪費寶貴的時間,說出去也確實夠奇葩的了。

  可讓李樂無奈的是,德國在武器系統需求上,還有裝備的設計經驗上,欠的債太多太多了,有些事情他不過問,就要走到歷史的老路上去了。

  而這個歷史上的老路,已經被證實是一條錯誤的道路了。每一次想到了這些,李樂就堅定了自己過問的想法。

  “想辦法,把那些笨重的武器,盡快淘汰給羅馬尼亞,用來支付部分石油采購欠款。”李樂對陸軍的與會人員吩咐道。

  對于那些拖慢了德隊前進速度的武器裝備,李樂是非常不喜歡的。他寧愿讓挺進速度飛快的德軍裝甲部隊只有105毫米口徑的火炮支援,也不想每天推進幾十公里,帶著笨重的150毫米口徑火炮浪費時間。

  “即便是這樣,巴巴羅薩計劃中,我軍沿著敵人的公路推進,300公里之后就只能依靠汽車部隊提供的補給繼續前行了。”陸軍后勤部門的軍官,開口提出了計劃里存在的問題。

  盡管李樂在想盡辦法減少自己部隊的輜重,又在想盡辦法的為部隊提供更多的運輸工具。

  可問題依舊存在,而且還非常的嚴重:巴巴羅薩的進攻計劃中,德軍裝甲部隊依賴的公路鐵路運輸線,幾乎是不能使用的。

  “道路狀況奇差,根據元首您的情報部門提供的相關情報,修正之后的蘇聯道路運輸現狀調查結果,讓人非常的絕望。”這名主管運輸的德國高級將領苦著連對李樂介紹起了問題的嚴重性。

  “在500公里左右的縱深,我們的先頭部隊就要被迫停下來,等待后面的物資補給到達。”他指了指桌子上的地圖,郁悶的口氣會議室里每一個人都聽得出來。

  李樂也不是傻子,盡管他強化了德軍的機械化,可這支部隊進攻的時候需要的鐵路還有公路,他卻無法幫蘇聯強化……

  那些土地在蘇聯境內,包括波蘭的東部地區,還有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等地區。

  “原本的進攻計劃,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行。”李樂不得不承認,之前擬定的巴巴羅薩進攻計劃,那真是一個坑爹到極致的模糊意向書。

  這本意向書是怎么寫出來的呢?就好像往許愿池里丟硬幣一樣:陸軍希望進攻莫斯科,那就安排一個集團軍去打莫斯科;希特勒希望抹殺掉列寧格勒,那就分出一支部隊去打列寧格勒……

  首先,這些計劃很少考慮到真正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包括蘇聯北方很少有公路,無法維持大兵團的持續作戰。

  當年蘇聯進攻芬蘭,后繼乏力以至于最終苦澀的議和,也是吃了該地區不適合展開部隊進行大規模會戰的原因。

  其次,巴巴羅薩計劃對進攻蘇聯的判斷估計太過天真,李樂必須要糾正這種想法,盡可能的讓自己的將軍們意識到會發生的困難。

  如果事先德國高層就知道,蘇聯會在損失掉500萬一線作戰部隊之后,繼續堅持戰爭并且動員出1000萬軍隊來,德軍將領就不會樂觀到盲目自大的程度了。

  最后,也是李樂心中所想的——這場戰爭,事關第三帝國生死。他要操控一切,并且集中能團結的一切力量,帶德國走向另一條不同的道路。

  這條路和希特勒走過的完全不同,雖然不知道結局如何,可至少是一條終結了前人經驗的不同道路。

  李樂希望,那是一條……勝利的道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