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九百二十八章 另有目的

  這時,有士兵在門口稟報,“王副統和趙使君來了。”

  “請他們進來!”

  不多時,王貴和趙開先后走了進來,目前趙開出任陜西路轉運使,負責籌辦京兆軍的錢糧物質。

  兩人見了禮,李延慶笑著請他們坐下,又讓親兵上了茶。

  “王副統,說說現在民團的募兵的情況?”

  由于李延慶太原府招募的五萬軍隊交給了張叔夜,他返回京兆府后便著手在陜西路也招募五萬新兵,并籌建十萬民團,招募新兵由劉錡負責,兩個月前已基本上完成了,民團則進展較慢,到現在連一成都沒有完成。

  王貴嘆口氣,“還是那個問題,正規軍士兵可以免稅,還有每月六貫錢軍俸,民團士兵心中很不平衡,光給免稅還不行,他們要求至少每月兩貫錢,否則很難招募到民團士兵。”

  民團士兵也就是預備役軍人,一旦京兆軍兵力不足,就會抽調從軍,不需要訓練,他們平時就利用空余時間進行了大量訓練,基本上已經是準正規軍。

  如果每月兩貫錢,那十萬民團就是二十萬貫錢,這個數額很大,李延慶又向趙開望去。

  趙開面露難色,朝廷已經把巴蜀三路的一千萬稅賦全部給了西北三路,陜西路就獨得六百萬貫,平均每月五十萬貫,但光新招募的五萬士兵,每月就要三十萬貫的軍俸,還有之前的京兆軍,也是每月三十萬貫,這就是每月六十萬貫的固定軍費開支了,陜西路自身的稅賦很低,只能靠幾座銀礦的額外收入,但所有的財政收入不能只用來養軍,還要關注民生,還要基本的官吏薪俸開支和政務開支,還要大筆武器軍備開支,現在就已經入不敷出了,哪里還拿得出每月二十萬貫的軍費。

  趙開只得苦笑一聲,對李延慶道:“這件事只能和朝廷商量,看朝廷能不能每月再支援我們三十萬貫軍費?”

  李延慶搖搖頭,“我前些日子和官家進行了鴿信往來,官家說最多給我們一些特殊的權力,但錢糧還得我們自己想辦法。”

  “要么就只能壓榨巴蜀三路,但現在巴蜀百姓的稅賦也很重,壓得他們喘不過氣,若再加軍費,恐怕就會造反了。”

  李延慶沒有接話,他沉吟一下道:“今年上半年的稅賦成都府路好像還沒有繳解給我們,我記得沒錯吧!只有梓州路和夔州路送來的。”

  趙開點點頭道:“按理應該八月份就送來,我已經連催兩個月了,他們只得答應馬上就送,可到現在還沒有給。”

  “看來我得親自跑一趟了。”

  李延慶隨即對趙開道:“后來出發去巴蜀,趙使君一起去吧!”

  “卑職沒問題,且容卑職先回去把事情安排一下,后天跟隨都統南下。”

  趙開的官衙里還有千頭萬緒的事情要解決,他便行一禮,先告辭走了,這時,李延慶對王貴冷冷下道:“調集一萬騎兵在藍田縣等候,隨即聽候我的命令!”

  兩天后,李延慶踏上了巡視巴蜀的路程,這是他第一次前往巴蜀,當然也是他出任川陜經略使以來第一次南下。

  朝廷任命李延慶出任川陜經略使,更多是出于財政上對陜西路的支持,以巴蜀的錢糧來支撐陜西路的西北中心地位,并不是把巴蜀劃入他李延慶的勢力范圍,他只是巴蜀名義上的最高政務官,至始至終,巴蜀的官員也并沒有向他匯報過什么政務。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路途不便,但更重要是朝廷對巴蜀從未放手,這一點李延慶心知肚明,他雖然主管川陜政務,但卻不能真的把手伸進巴蜀,那就會成為朝廷大忌了。

  巴蜀由于封閉的自然環境,在天下大亂之際很容易出現獨立的趨勢,所以便有天下未亂而蜀先亂,天下已治而蜀未治的說法。

  自古以來,中央朝廷都對巴蜀在行政上采取分治的手段,兩漢分為西川和東川,隋唐則分為山南西道和劍南道,在宋朝也分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和夔州路三個大的行政區,就算到后世,也要把巴和蜀分開,成立各自的行政區。

  李延慶走子午谷南下,三天后抵達漢中南鄭縣,漢中地區屬于利州路,算是進入巴蜀了。

  李延慶這次只帶五百女兵南下,但這只是公開部分,而在此之前,燕青已率領五百最精銳的斥候軍先一步分散進入了巴蜀。

  另外和他一同南下的官員除了主薄曹葉外,還有就是陜西路轉運使趙開了。

  這次李延慶南下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催促錢糧,要求成都府路盡快把上半年賦稅轉運到陜西路,這也是朝廷定下的國策,以巴蜀三路的全部財力支援西北三路。

  另外,朝廷已決定在巴蜀三路推行鹽茶改革,增加稅賦收入,但卻遲遲推行不下去,地方阻力太大,有點不了了之的跡象,新朝廷在臨安剛剛成立一年多,中央權威遠遠不如東京的北宋朝廷,所以地方官府完全可以不理睬朝廷的某些決定,朝廷也無可奈何。

  但鹽茶改革推行不下去的后果卻直接影響到了西北三路的切身利益,李延慶就無法袖手旁觀了,這次南下他不僅要催促錢糧,而且還要用強力手段推動鹽茶改革。

  趙開卻不看好李延慶的巴蜀之行,當初他就任成都府路轉運使,就是為了推行鹽茶改革而被巴蜀官場排斥,最終被貶到漢中當個小縣尉,李延慶這個外來戶又怎么動得了盤根錯節的巴蜀官場利益?況且朝廷并不支持李延慶對巴蜀官場管得太多。

  “趙使君能不能給我說說巴蜀鹽茶改革之事?”李延慶和趙開騎馬并肩而行,微微笑問道。

  趙開笑了笑道:“經略可知巴蜀有個說法叫做窮廟窮和尚富方丈,這句話怎么理解?”

  “是不是指百姓窮、官府窮,但官員卻很富?”

  趙開點點頭,“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不光官員富,還有地方豪紳也富可敵國,巴蜀盛產鹽、茶、生鐵、糖和酒,這幾種物產都是巨大的稅源,按理應該由官府專賣,也就是由鹽鐵司和茶酒司主管,又直接隸屬于朝廷計司,各州府不能插手,但元豐改制后,削弱三司,把計司職權歸屬戶部,各州府的戶曹司也就能名正言順地插手鹽鐵司和茶酒司,年長日久,巴蜀這邊的鹽鐵司和茶酒司已名存實亡,地方主官拿到專賣權,自然會千方百計為自己攬財。”

  “能不能舉個例子說說?”

  “就拿酒來說,官府掌握酒曲,然后酒曲賣給正店釀酒,正店再把酒賣給各家酒館,但正店由誰來指定?當然是官員的三姑六婆開正店,然后官府低價賣曲餅給正店,正店釀酒后再高價賣給各家酒館,釀酒之利大半就被正店拿走了,其實就是被各個官員得到了,鹽也是一樣,少數大鹽商拿走了暴利,官府和眾多小鹽商無利可圖。”

  “那當時你打算怎么改革呢?”李延慶又問道。

  趙開苦笑一聲道:“所謂改革其實就是重新分配利益,我當時在成都府路打算發行酒曲引和鹽引,取消正店和大鹽商的控制權,所有酒館都能直接向官府買酒曲引自己釀酒,所有小鹽商也可以向官府買鹽引后直接去鹽場提貨,正店和大鹽商就無法從中獲利,結果這個方案提出來不到三天,就有人舉報我的手下在糧倉損耗上做手腳,中飽私囊,御史來查了一個月,抓了不少人,卻始終找不到我謀私的證據,但還是彈劾我負主責,把我貶去漢中,我提出的鹽茶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李延慶笑道:“其實你的想法和我一致,這次我去巴蜀,就是打算重建鹽鐵茶酒使司,把專賣權重新從地方官府手中奪回來,使君覺得可行嗎?”

  “方向是對的,可就怕朝廷不力啊!我聽說朝廷也發現弊端,要求巴蜀三路推行鹽茶改革,但地方官府根本就不睬,朝廷也沒有辦法,畢竟太遠,朝廷權威也不夠,對地方官府控制不力。”

  李延慶搖搖頭,“我不是要把茶酒司交給朝廷,而是由京兆軍進行軍管,用軍隊的力量強行推行。”

  趙開吃了一驚,實行軍管,那朝廷那邊怎么交代,但一轉念,他便明白了,李經略并不是魯莽之人,一定是已經得到了官家的許可,否則他不會拖到現在才去巴蜀。

  趙開沉思片刻道:“軍管只是一種保護手段,具體實施還得讓文官來執行,以免被朝廷抓住把柄,對經略的名聲不利。”

  李延慶微微一笑,“我已經和官家談妥,在巴蜀三路設立都轉運都使司,下設鹽茶提舉司和倉漕提舉司,隸屬于川陜經略府,五年后將都轉運都司交給朝廷,這次官家也會派御史來成都府協助我。”

  “原來經略已經和官家溝通好,卑職還白白擔心了。”

  李延慶笑道:“正如你所言,軍隊只是保駕護航,具體還得由文官來實施,都轉運使由我兼任,趙使君就出任副都轉運使,負責具體事務,使君能接受這個燙手的職務嗎?”

  趙開哈哈一笑,“只要經略把棒子上刺統統削掉,我愿意為經略舞好這根大棒。”

  李延慶臉色露出淡淡的笑意,棒子上的刺可不是能輕易削掉的,這次巴蜀之行,恐怕意味著一場血雨腥風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