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80章 西班牙“卡伯”

  收藏網址下次繼續看:"qianqianxsw.net"。

  幾十萬美元一套的潛水服是牛叉,潛水員穿上之后就變成了人形怪獸,鋼鐵俠都沒這么霸氣!

對了,這會鋼鐵俠出來了沒有  不知道,張楠的傳媒集團是收購了漫威,但他根本沒心思去關注那些“美國英雄”,就是覺得里邊不少人物設定帶著濃濃的美國傻氣!

  這個俠那個俠的,和小鬼子幾十年一堆奧特曼打永遠打不完的怪獸一個德性。

  但這會張楠眼前的“海底鋼鐵俠”在船上就是個徹底的樣子貨,因為潛水隊長維塔布魯諾現在穿上的這套水螈2000型全人型鎧裝常壓潛水服很重,在空氣中的重量達到了378公斤!

  它是能讓潛水員深入最大深度2000英尺(310米)的水下進行各種作業,但在空氣環境下,穿上它之后,潛水員只能借助吊車才能移動。

  現在已經是“搜索者”號抵達打撈海域的第二天上午7點半,“大鯊魚”號已經離開這片海域返回美國,不然單單兩艘大船聚在一起就是礙眼。

  哥倫比亞的海軍巡邏艇昨天傍晚都跑來在附近轉了一圈,當時兩艘打撈船之間正在用交通艇互通有無。

  哥倫比亞人一看兩艘船都掛著星條旗,所處位置明顯是在公海,遠遠看了幾眼就走了。

  人家不是軍艦,這在公海上停留,哥倫比亞人可管不著。

  再說了,掛著美國國旗的船只在加勒比海區域航行,除了古巴附近海域之外,其他國家不會去沒事找事給自己添不痛快。

  當時兩艘大船上的人都懶得去理會哥倫比亞海軍的巡邏艇,忙著干活、運物資呢。

  出來已經個把月的“大鯊魚”號為了不和哥倫比亞產生交集,船員們這段時間在飲食上只靠冷藏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

  到這會船上蔬菜一項上就剩下點歐洲大白菜、洋蔥、胡蘿卜和牛蒡,連青椒都吃完了。

  “搜索者”號條件設施好,儲存冷藏保鮮蔬菜多,連菠菜和生菜這類易變質的綠葉菜都帶了不少,這會都還算新鮮,用交通艇給“大鯊魚”號弄些過去。

  至于“大鯊魚”號是將前期發現的少量出水物品和幾名狀態保持不錯、家中也無什么大事要回去處理的潛水員轉移到“搜索者”號上連續深海潛水需要足夠的備用人手,那工作是很挑戰人的精力的。

還好,這會星辰公司的潛水員們狀態都還不錯,再說老板來了,不用太久,再在船  船上多留個十幾二十天的值。

  老板很忙的,他不可能在打撈船上住個一兩個月,等玩夠了,這些前來支援、當預備隊的幾名深海潛水員就可以同老板返回美國。

  水太深沒法下錨,貨船改裝的“大鯊魚”號沒有側推進器,常常得玩隨波逐流的把戲,也也是它這會就離開的最重要原因:水深超過80米之后,它就沒辦法進行定點打撈。

  大海有洋流的,錨鏈不夠長,隨波逐流的后果就是老要啟動發動機在海上兜圈圈,工作效率很低。

  與之相比“搜索者”號有相對完善的幾套可封閉開口側向定位推進系統,雖然沒“深潛者”好那樣能在海面上不下錨時,自動控制各推進器達到近乎“紋絲不動”的水準,但也不會隨著洋流到處亂跑。

  海底的潛水員要上升,結果上頭的船漂出好幾里,那可就不僅僅是搞笑,甚至有可能變成催命!

  三名身穿普通潛水服的潛水員已經從提前放下的交通艇上下水,當吊車用鋼纜吊著維塔布魯諾如水時是最危險的,他們會護送這具人形怪獸下水。

  之后身穿普通潛水服的潛水員們會回到交通艇上傻等,直到幾小時后維塔依靠潛水服的自身浮力控制返回海面后,再把他掛在鋼纜上送回母船甲板。

  看著潛水隊長被吊起來,張楠轉身前往潛水控制室。水螈2000型全人型鎧裝常壓潛水服連有根電纜,上頭還帶有攝像頭,不僅僅能和控制室實時通訊,控制室內的人還能看到水底畫面。

  澤口靖子戴著頂太陽帽,跟在張楠邊上一起去潛水控制室。

  “艾倫,水底那艘沉船真會有300年前寶藏”

  就算上次在爪洼海北部見識過海底尋寶打撈,她這會還是有些覺得新鮮。

  張楠邊走邊道:“如果是圣何塞號,那就錯不了。

  都兩百八十多年的傳說,各種版本都有,最少有說圣何塞號寶藏值10億美元的,也有說能到150億的,反正不會少。

  這事不光一幫子專家有猜測,連寫小說的都湊過熱鬧。

  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85年出版了一本《霍亂時期的愛情》,書上他說:在艦上,裝載了一部分財寶:三百箱秘魯白銀和維拉克魯斯白銀,一百一十箱在孔塔多拉島搜集到并清點過的珍珠;

圣何塞號上還裝上了一筆準備把西  班牙王國從貧困中拯救出來的財寶:一百一十箱穆索和索蒙多科綠寶石,三千萬枚金幣。

  如果是那會常見的八埃斯庫多金幣,一枚重量大約27.7克零點,最小的一埃斯庫多3.46克多點。

  如果那個加西亞考證,或者道聽途說來的數據是真的,就算往小的算,那就是…”

  張楠數學不好,腦子轉了下,這才算明白:“大概103至104噸之間。如果都是八埃斯庫多,八百多噸,這圣何塞號顯然裝不下。

  不過這西班牙人在南美洲鑄造金幣一般是個型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鑄造,不會都是1或者8,大金幣比例要小得多,大約1比40頂天。

  如果是真的,至少一百多噸…”

  說著說著就到了地方,張楠在潛水控制室內一張椅子上坐下,能看到老大一塊顯示屏:維塔“駕駛”的人形怪獸已經下水了。

  “根據保存下來的西班牙金幣分析,17世紀末、18世紀在南美洲鑄造的西班牙金幣含金量在9成左右,100多噸,我都懶得去算300年過去這金幣本身的價格變化,就算是黃金,往最少了算,那也該有個20億美元。”

  說到這,張楠停了下來,他發現個問題:那個“150億美元”的估算是在20年后算出來的,那時候按照美元計數,黃金價格是現在的四倍左右,那就是至少80億。

  加上其它亂七八糟的寶貝,比如十多噸的白銀,或許沒有被海水和時間吞噬,以噸計數的海水珍珠,那這圣何塞號還真有可能值錢個上百億美元。

  這時屏幕上以鎧甲潛水服的視角,能感覺到維塔正在緩緩下潛:水里沒有明顯的參照物,但能感覺到光線變化。

  控制室內的潛水指揮員不時同維塔對話,傳來的聲音是:“潛水服一切正常,感覺良好。”

  大約在五六十深度位置,水中突然出現幾道光線,維塔打開了鎧甲潛水服上的燈光:越往下光線會變得越昏暗,一旦抵達水深200米一下,那基本就是漆黑一片!

  潛水隊長身穿的潛水服有自己的電源,那些燈光靠的是電池供電。連著的電纜并不向潛水服供電,就是起傳輸通訊訊號的作用。

  下潛速度先快后慢,花了差不多五分鐘,顯示屏里出現了淤泥海底,在燈光下看著像是灰白色。

  海底有幾條模樣略怪的魚游過,張楠還看到只叫不上名字的螃蟹在爬。

  能照射到這個深度的陽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多個大氣壓的壓力也不是鬧著玩的,但這里的生命并不少。

  其實別說水深200多米,在上萬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地步都是有復雜生命存在的,只不過基本上還不為人所知而已。

  昨天晚上“搜索者”號放出過一艘無人小潛艇,對下邊的海底做了探查,這會維塔抵達的位置就在沉船殘留遺跡之上,很精確。

  不精確都不可能:一根金屬物體在海床上露出個三四十公分一節,那是門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西班牙款式的加農炮!

  維塔都不用開啟幾個推進器挪一挪位置,靠著浮力,花點力氣伸伸腿就去掉了層海底的淤泥。

  等激起的淤泥散開,透過潛水指揮室內的顯示屏,張楠看到海底有東西:一小片黑乎乎的小圓片。

  這些顯然是金屬的,按照顏色判斷,這些是銀幣!

  這會在水底的維塔做出個貌似很高難度動作:右腿換換跪下,鎧甲潛水服的膝關節能讓他做出這樣動作。

  不得不做出這么個別扭的造型,不然潛水服兩條擬人化、超級粗壯的胳膊上的兩個多功能大鉗子可夠不著海床。

  維塔在“鋁合金超粗壯胳膊”內控制大鉗子的動作,船上看屏幕的張楠通過耳麥給他發出條指令:“維塔,翻一下那些硬幣。”

  “是,老板。”

  維塔的聲音很清晰,嘎嘣脆。

  大鉗子很靈活,在水底別說翻硬幣,連夾硬幣都沒問題。

  但有問題的是:不是說有可能天文數字一般存在的硬幣,就這維塔一腳踢出來的硬幣,單靠他操縱金屬鉗子清理,畫上幾小時都干不完。

  張楠看這情況,對潛水指揮室內其他人道:“太費時間,看來得給潛水服的一條胳膊裝個鏟子。”

  眾人無異議,聽到聲音的維塔在海底下道:“老板,下次下潛得把沖擊泵弄下來,把這些淤泥吹走。”

淺海打撈能用氣泵清淤,在深海就不行了:空氣怎么壓下去  那就得用電纜通電,安放在海底的水流泵對付那些淤泥。

  不噴高壓空氣,暫用加速后的水流沖擊淤泥。這設備“搜索者”號上有,同樣老貴!

  就一水泵,路上用的便宜,但一旦和“深海”二字搭邊,處理魚肝油不是特別貴外,其它就沒便宜。

一片金屬片被翻起,張楠看清了  ,“看來都是八里爾十字銀幣。”

  說著對一邊看熱鬧的關興權道:“在華夏,老底子叫它本洋。”

  他這會兜里就放著兩枚,之前“大鯊魚”號打撈上來的。

  西班牙八里爾銀幣,正面是西班牙國徽,背面為王族族徽。

  在錢幣邊緣還有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數字,錢幣的圖案做“四分法”在銀幣的正面和背面劃分出四個小圖案,中間用十字隔開,四個小圖案又可以合成一個大圖案。

  正面的圖案是“雙獅雙城”,左上方和右下方有兩個城堡相對,右上方和左下方有兩個立獅相對:這是西班牙特有的國徽,立獅和城堡代表了統治王權。

  十字代表著十字架,表示西班牙國教為基督教,就因為銀幣上有十字架圖案,這類錢又被稱為十字錢。

  錢幣正面寫著文字:hispaniarvm,意為西班牙王兼神圣羅馬皇帝。

  至于為什么叫八里爾,因為西班牙錢幣8進位制,8個里爾等于西班牙錢一元,或者說就是“一塊銀幣”:一元為標準,8里爾下面又分4里爾、2里爾、1里爾。

  至于這“本洋”的叫法是在華夏獨有的,可以確證的最早流入華夏的西班牙銀元應該是cob本洋。

  cob,這是個西方音譯,在歐美一般稱作cobmoney,簡稱cob,就是“卡伯”。

  本洋實際上一種打制幣,確切的說應該屬于銀塊,形制不規則,但重量和成色適當,從西班牙16世紀中后期在位菲利普二世時期就開始鑄造。

  這類“卡伯”還能分為兩個大類,一種是正面西班牙盾徽背面十字的,另一種正面雙柱背面十字的。

  在中南美洲鑄造的的“卡伯”一直持續到1732年,同年在墨西哥的造幣廠里開始用機器鑄造新式的雙柱銀幣。

  因為“卡伯”本洋是打制銀幣,雖說成色重量有一定之歸,但實際鑄造過程中,偷色減重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這一點華夏的銀兩比較類似。

  張楠上輩子就有本洋,也知道這“卡伯”到華夏的近200年的時間內一直按銀塊稱重的方式流通的,并沒有起到計數銀幣的作用。

  新式的雙柱銀幣就不一樣了,因為是用機器鑄造,成色形制標準、圖案精美,還攜帶方便,完全可以按枚計值。

  結果這雙柱西班牙銀幣在華夏乾隆年間,都取代銀兩成為沿海地區記賬標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