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崇禎看到眼前這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心中不由地升起一股子敬意。
已經六十多歲的徐光啟,在這個時代絕對可以算得上是高齡了。
就是這樣的一個不起眼的老人,在退隱朝堂之后,寫出了農政全書,等到得出之后,又病逝在任上。倘若這大明朝的官員有一半是徐光啟這種類型的,什么建奴,什么小冰河,統統都是渣渣。
雖然對于徐光啟六十多高齡,仍然因為自己一封復起詔書就千里迢迢地趕來京師表示欣慰或者說對眼前的老人帶有敬意,崇禎在命人賜座之后仍然開口問道:“朕聞徐愛卿于西學一道頗有造詣,卿且言之東西之學孰優孰劣?”
徐光啟聽崇禎問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學問之下,當即拱手道:“臣啟奏陛下,以臣觀之,西學一道,在于精。
臣曾觀察其所造之槍炮,雖然沼我大明所造三眼火銃厲害,但是無論壽命,或者精度,皆要略微超過我大明所造火槍。臣竊以,為此乃算術一道之應用,我大明當學之。
我大明所學,剛是偏于圣人教化,在這些機關之道上,比之西學略有不如。
然則西夷不重教化,其民多為無君無父之輩。所信仰神祗,亦是肆意胡來,視禮法如無物,臣以為不可取也。”
崇禎點了點頭,原來這徐光啟根本就是打著學習人家長處的主意,這才把人家的優點缺點看的一清二楚。
至于西方那些神神鬼鬼的玩意,估計徐光啟根本就沒往心里去。虧得基友教還把他徐大人當成好基友。
想想自己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崇禎也想看看久居江南的徐光啟是什么看法?民間又有什么看法?于是問道:“徐愛卿,自朕御極以來,所施政治,愛卿有何看法?江南民間又有何看法?”
徐光啟斟酌了一下,才緩緩說道:“啟奏陛下,以微臣愚見,陛下所施政治,十分英明。
我大明如今弊病,不在遼東,而在心腹之間也。
農戶所得糧食,食之尚且不足,又有諸般賦稅委實不堪重負。
然而商賈不納稅,卻享有大部分的收入,這便是民間問題的根結之所在。陛下減賦免加派,民間百姓皆是一片贊揚之聲。
只是,商賈中人,對于陛下想要加征商稅一事,卻是反對之聲甚重。”
崇禎也不以意,這些反對自己收商稅的渣渣們,不過是冢中枯骨而已,不足為慮。只要等到時機成熟,自己流水可以舉起手中的屠刀教他們做人。
再說了,等到蘇杭織造太監回來了,再好好問問,看看誰在冒頭,到時候手里的大棒就直接掄過去,妥妥的。
將事情想的美美的崇禎回過神來,這才想起來自己把徐光啟弄進京來是為了什么。
清了清嗓子,崇禎道:“朕此番詔愛卿進京,不止是為了這西學東學之事,所為之事有三。”
徐光啟聞言,便問道:“請陛下示下。”
崇禎道:“其一么,便是修歷。朕觀大明歷書,已多有不準,徐愛卿既精通大明與西夷兩家之學,這修歷一事,便交與徐卿。”
“這其二么,乃是為了這番薯一事。朕曾經翻閱宮中典籍,發現有不少番邦作物傳入大明,尤以番薯產量為高。
近些年甘陜之地頻頻欠收,朕有意在彼推廣番薯種植,以使百姓得以飽腹。”
“這其三么,便是為了新軍一事。
朕有感于衛所之糜爛,欲要編練一支新軍。
朕想要的新軍,全部火器武裝,刀劍等等一概廢棄,故而對于火槍要求極高,朕欲命徐卿主持總攬此事。”
徐光啟聽崇禎說完這些事情,心里也大致有譜了,便說道:“啟奏陛下,臣倒是認識幾個精于此道的西方傳教士,可命其與臣的弟子一起主持修歷。
至于番薯一事,臣推薦臣子徐驥,徐驥曾參與微臣編修農政全書,于農事也算精通,當可勝任番薯推廣種植一事。
至于微臣,則是有意于鉆研火器,為陛下編練新軍,也能出一份力。”
崇禎聞言,自然是十分高興,正想繼續往下討論,卻是有人來報說是許顯純入宮求見。
等許顯純進來見過禮之后,崇禎問道:“許愛卿此來,所為何事?”
許顯純道:“啟奏陛下,遼東劉興祚目前已經到了京城,現下正在宮外候著。”
提到劉興祚,崇禎心想這人還真邪了,朕正想著讓這劉興祚去編練新軍,這劉興祚就進京了。一想到終于能見到郭大俠的原型人物,崇禎連聲道:“快,宣進來。”
等一層層地通報搜身完成之后,崇禎終于見到了念叨許久的郭大拿原型人物——劉興祚。只是崇禎也再一次見識了人不可貌相這一句至理名言。
又有誰能想到,這個看起來應該是喬峰郭靖一般好漢的家伙,曾經伙同毛文龍在遼陽城干得出來屠城那么殘忍的事情?而且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倭奴的手法,劉興祚與毛文龍兩個殺才竟然還玩過殺人比賽。
望著鐵塔一般的漢子在自己面前推金山倒玉柱地跪下,崇禎連忙命其免禮平身,接著道:“劉愛卿自遼東歸來,好的很吶,朕可是盼了許久了。”
接著又命人賜座給劉興祚,直讓劉興祚感動不已。看來毛文龍那家伙確實沒騙自己,皇帝確實很看重自己,也不枉自己遭了這么多的罪才回歸大明。
可是可惜了老娘了,再也沒機會親眼看著自己封侯拜將了。
念及于此,劉興祚的眼圈卻是開始泛紅,只是想到御前不得失禮,這才將心中的悲痛強忍了下去。
看著眼前吶吶無言的漢子,崇禎又想起了已經過世的劉老太君。
心中也是唏噓感慨不已地崇禎也是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于是乎,崇禎決定干脆點兒,直接上干貨。
崇禎一直信奉后世的一句話就算是砸錢要一次到位,直接把人砸服,對比一點點兒的砸錢,砸同樣的錢就能辦更多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