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328【人的名樹的影】

  最新一期《明報周刊》問世,夏天是封面人物。

  同時上面還有一句話,“昔日窮酸武師,今日慈善富豪,獨家揭秘夏天的發家史!”

  香港人是最實際的,也是最喜歡錢的。

  他們尊稱李家誠是“李超人”,尊稱何弘燊是“賭王”,尊稱包玉剛是“船王”,尊稱鄭宇彤是“珠寶大王”。就連賣麻油的,只要上點規模,就可以被尊稱為“油王”,對財富的尊崇與渴望可見一斑。

  因此看到《明報周刊》上的這則報道之后,市民們都紛紛購買傳閱,都想看看夏天是如何發家致富的,尤其想知道他是哪來的那么多錢,竟然可以捐出兩億五千萬善款。

  “查先生,咱們這期《明報周刊》,總共十萬份,剛推出市場,就被搶購一空了。”明報周刊的負責人喜滋滋的向金鏞匯報道。

  金鏞微微一笑,這個結果并不出乎他的意料,“好,再加印十萬冊吧。”

  “是。”那位負責人點了點頭,“查先生,沒想到夏天先生這么吸引大家的關注。有他的新聞,真是不愁銷量啊。”

  《明報周刊》之前也為夏天搞過幾次專訪,每次銷量都非常不錯,比平時都要高出兩三成來。

  金鏞也笑著點了點頭,“因為這個孩子實在太有傳奇性了,比李家誠、何弘燊、邵藝夫他們的經歷都更離奇,所以自然引人關注。”

  那位負責人贊同的笑了笑。

  他也覺得,李家誠、何弘燊、邵藝夫、鄭宇彤……這些香港傳奇富豪的發家經歷擺在一起,都不如夏天這么富有戲劇性。

  主要是他太年輕,而崛起的速度又太快了。二十歲的年紀,一年的時間,五億港幣的身家,怎么聽怎么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又確確實實在自己眼前發生了。也難怪大家會對他如此著迷。

  這則報道刊登出去之后,夏天在股市和期貨上發家的經歷,一夜之間變得家喻戶曉。

  人們羨慕的同時,也爭相模仿,紛紛投資股市,希望可以像夏天一樣大發橫財。

  原本香港股市自從恒大金控出事之后,最近一段時間交易有些冷清。很多股民都成了驚弓之鳥,生怕自己遇到了不靠譜的投資公司,所以很多都采取了觀望態度,更有甚者還把資金給抽出來了。

  但是這篇報道問世之后,見到夏天因為投資股市期貨發了大財,這些人就再也坐不住了,紛紛打消疑慮,重新投入到了股市期貨之中,

  由此也讓香港股市再次興旺。恒生指數一漲再漲,似乎永無止境,也讓人們依稀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于是投資的更歡實了。

  夏天并不知道因為自己的原因,香港股市曾經陷入過一段低潮期。也不知道又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香港股市又再度激情燃燒。他現在還在忙著籌備“第一屆原創歌曲大賽”。

  比賽場地,比賽評委,比賽制度,比賽宣傳等等等等,好多好多事情都需要過問。夏天的口號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而在他的嚴格要求之下,一切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中午時分,福臨門酒家。

  夏天特地在此設宴,邀請一眾香港音樂人。

  黃霑、顧家輝、黎曉田、盧國沾、蔡國銓、陳塤奇、泰迪羅賓、盧冠庭、羅汶、徐曉鳳、梅妍芳等等,做了好大一桌。

  “沾叔,您來了,請,請!”

  “小鳳姐,歡迎歡迎!”

  “盧先生,您好,如雷貫耳,久仰大名了。”

  “阿梅,你來了,請坐,請坐。”

  夏天熱情的招待著眾位音樂人,等大家都到齊坐好之后,他宣布開宴。

  鮑魚,燕窩,魚翅,石斑……種種珍饈美味一齊送到,讓這些音樂人都吃得心滿意足。

  實話說,雖然他們都是香港一等一的音樂人,但苦樂不均。

  像黃霑因為開設有公司,又多參與拍戲等等,所以收入頗豐,算是其中的小富豪。像盧國沾雖然作詞千首,但所賺卻并不多,不過聊以糊口而已,至今依然住在唐樓中。

  (唐樓是香港一種舊樓的稱謂,一般蓋于五零六零年代,通常是四五層樓高,沒有電梯。租金比同地段有電梯的樓宇要便宜幾百塊。)

  所以大家都吃得非常盡興,非常過癮。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夏天笑了笑,“今天來呢,是想感謝大家對‘原創歌曲大賽’這項活動的!謝謝大家!”

  “夏先生別這么說,推動原創音樂的,也是我們這些香港音樂人的夙愿。”盧國沾微笑著道,“只可惜我們能力微薄,不足以推動這么大的改革。幸好現在有你出面了,我們當然一定會了。”

  盧國沾是香港知名的填詞人,在填詞上的造詣頗高,與黃霑齊名,被人稱為“香港二沾”。代表作品有《每當變幻時》、《小李飛刀》、《萬里長城永不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羅嘉莨和郭晉鞍都是由他發掘的。

  盧國沾在八三年有感于香港樂壇情歌泛濫,發起了“非情歌運動”,號召音樂人創作更多題材的歌曲。比如勵志類、哲理類、親情類等等。他自己也創作出了《小鎮》、《螳螂與我》等非情歌的經典之作。但奈何在市場品味和商業原則下,非情歌運動還是無疾而終,白費了盧國沾一番心血。

  因此當看到夏天提倡原創音樂時,盧國沾就非常激動,立刻響應。

  “謝謝盧先生的。”夏天笑了笑,“有大家的,我也有信心,將原創歌曲大賽辦好,并且堅持不懈的辦下去。”

  聽到他這么說,在座眾人都笑著鼓起掌來。

  他們之中很多都是詞曲創作人,提倡原創,就等于為他們增加工作的機會。他們當然非常歡迎了。

  “大家對這項賽事,還有什么建議么?”夏天又笑著問道。

  “阿天,這件事是一件好事,我們大家都贊同這一點。”黃霑發表意見道,“有你的推動,我們也相信這項賽事能夠一直舉辦下去。”

  在座眾人都點了點頭。

  兩億五千萬港幣,省著點用的話,夠辦五十年的了。

  “但是賽事即便能辦下去,但原創音樂能不能興盛,還是兩說。關鍵一是歌迷能不能接受,二是音樂人能不能堅持。”黃霑又說道。

  “觀眾如果不能接受原創音樂,那么原創音樂缺乏市場,就無法生存下去。音樂人的收入也就不能保證。音樂人的收入不能保障,哪怕是挖掘出了非常優秀的音樂人,但是留不住那也沒用。”

  聽他這么說,在場大家都點頭表示贊同。

  現階段,香港唱片公司流行翻唱日本歌曲。譚詠麟、張國容、梅妍芳都爭著搶著翻唱。譚詠麟的一張唱片中,十首歌曲有六首是翻唱日本的歌;張國容的成名曲《monica》就是翻唱;梅妍芳的成名曲《赤的誘惑》,也是翻唱的日本歌。

  日本歌版權便宜,拿過來找人填一下詞,一首詞不過才幾千塊港幣。然后一首“新歌”就這樣新鮮出爐了。

  實話實說,日本流行樂的確比香港發達的多,再加上當時香港人見識少,基本沒見過什么大世面,所以聽這些經過加工的“二手歌曲”,依然聽得津津有味。

  因為像這樣的唱片制作低廉,歌曲版權費就一點點而已,卻能賣出幾十萬乃至過百萬張。而且還可以炒紅明星,又能得到觀眾的喜愛。所以各大唱片公司幾乎都在出這種唱片。這也導致香港本土的音樂人價錢提不上去,作品也不如日本音樂人那般受歡迎。

  因為本地的作品不如日本的歌曲受歡迎,所以各大唱片公司更愿意買日本歌曲回來翻唱,也令香港音樂人收入再度衰減,使得人才凋零,更加缺少優秀作品。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黃霑才有如此一問。舉辦賽事沒問題,但怎么扭轉歌迷的口味,怎么讓音樂人獲得足夠的報酬,才是這場運動能否成功的關鍵。

  夏天點了點頭,覺得黃霑的意見對極了。

  “沾叔說得好。事實上,我最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他微微一笑道,“我想首先解決的應該是音樂人的酬勞問題。因為歌迷的口味是很難短期內改變的,我們也只能慢慢的改變,潛移默化。而且先解決音樂人的酬勞問題,解除大家的后顧之憂,讓大家更有動力創作好的音樂,也有助于改變歌迷的口味。”

  “好,那我說下我的想法好了。”夏天隨后又說道,“我當初創辦天下唱片公司時,我就對羅達佑先生說,我不指望這家唱片公司賺錢。我現在依然還是這個想法,沒有改變,所以我會把唱片公司所有的收益,刨除經營所需的必要開支之外,所有利潤都回饋給音樂人。”

  “不知道大家覺得我的主意如何?“夏天微笑著看著大家道。

  “夏先生,你真的能這么做么?”盧冠庭訝異的問道。

  夏天微微一笑,“兩億五千萬善款我都捐了,各位難道對我還有什么懷疑么?”(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