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認為草原上的部落必須打散,不光是為了朝廷的統治,其實也是為歸附部眾的性命考慮。
如果歸附了就不是敵人,是百姓了。
草原上的故事是重復的,冒頓、檀石槐、鐵木真是數百年一遇之人,除了他們進入鼎盛時期的十幾年,余下的時光里都在重復部落紛爭的戲碼,諸部心懷鬼胎聚于一處做著同床異夢。
哪怕是分贓不均都能打起仗來。
這對戚繼光來說太恐怖了,他這還沒往東走呢,隨他出塞的部隊越往東走,輜重補給便越是難以指望上北洋,他可不信朝廷修鐵路的速度能跟得上他打仗的速度。
哪怕他緩緩偵查、急速進攻,修鐵路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修好的。
蒙古高原以后都是他的大后方,輔助兵力、兵糧都要從這兒來。
各個部落不好好給他養牛養羊養馬,天天打來打去算什么事?
戚繼光深知自己在做一件什么事,自己背后的朝廷在做一件什么事。
他的國家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他們在探尋國界的邊沿。
自開海之后,跟戰報一同送回國內的是來自各個國家的書籍,那里面有別人的文化、別人的科技、別人的習慣。
極大地增進了大明人對世界的認識。
這世上大多數國家的國界是怎么劃分的?
他們是在全盛時期一路擴張,沒完沒了地征戰、用智勇來讓人歸附,直至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總之打到不愿再打,只能坐下來好好談一談,雙方由此把國界確定。
這是中原王朝自秦朝以來便缺失的一環。
哪兒有什么勢均力敵呀,大海、山脈、荒漠、高原,這些可遇不可求的寶貝,周圍的小朋友們人手一個。
當然了,他們的祖先本來也不想有的。
總之,中原王朝只有實際控制線。
能征的,早就統統都被征了,留下四面八方統統是坐擁天險的對手。
這些實際控制線是不需要談的。
這個地往南是大海,我就不過去了,說好了你不許上岸啊,上岸我就揍你;
這個地往北常年不下雨,那我沒必要往那邊去,修個墻吧,你過來了方便招待;
這個地往西是無法翻越的高山,什么?山那邊還有活人!唉,夠不著好氣呀。
一千年就這么過去了。
可是現在他們突然發現很多地方的問題能解決了,大海不是問題,哥幾個有船;荒漠也不是問題了,哥幾個能修鐵路把它繞過去。
那這樣的話問題可就大了去了,哥幾個作為天下聞名的種田小能手兒,想再開墾幾畝荒地種一下又有什么錯?
只是陸地與海上一樣,離核心國土越遠,遠征的消耗即越大,實際上戚繼光現在就已經離核心國土很遠了,所以不打通輜重通道、沒有穩定的大后方,戚繼光不敢繼續西征。
哪怕他的部隊已經為此做了許多準備,像蒙古人一樣飲馬奶來解決最大的水源問題,吃食一樣是最大的問題,這問題就來源于萬歲軍。
萬歲軍的構成是由皇帝親自操練的騰驤二衛與北洋旗軍抽調而成,主將為董一元,將是好將、兵是好兵,只有一個缺點——輜重得備齊咯。
其實這不算缺點,任何部隊的輜重備不齊都得完蛋,相應的這還是他們的優點,別的部隊可能輜重短缺就直接潰散了,他們不會潰散,只會降低戰斗力。
但對于這支絕對精銳的部隊而言,訓練他們花費的心血、耗費之資財、飲食之消耗、軍餉之供給,只要他們不能發揮出應有戰斗力就算虧了大本兒。
他們普遍對輜重供給有更好的需求,火藥得管夠、吃食也得管夠,像追隨的蒙古輕重兩軍,根本用不著吃水果蔬菜,他們只要有馬奶喝、有肉松肉干吃,打贏了分些戰力或賞些銀錢,就能跟著主力軍嗷嗷叫著上戰場。
北洋用軍列、用馱馬用駱駝送過來的菜干、豆奶粉都是給萬歲軍吃的。
在戚繼光的西征路線上,征服瓦剌是首當其沖,在此期間南下取得吐魯番、哈密衛并進一步進攻葉爾羌汗國也是重中之重。
西征的路不論哪一條,都無法供給數萬部隊持續消耗,他要設立一個又一個驛站、建立一處又一處營地,以和碩部所在的輪臺縣為前線大本營,自多處向此地運送輜重,才能供應部隊向西接觸哈薩克汗國。
至于葉爾羌汗國?
那是打就打了,在戚繼光心里還不如和碩部呢,衛拉特蒙古對他來說其實就是行軍路上的擋路者,打是要打的,不打人家不知道你厲害,但打過了服了就可以了。
因為衛拉特蒙古很少參與同大明的戰爭,大明官方管他們叫瓦剌韃子,說他們比宣大韃子就是俺答的人性情稍緩,雖向來不向中國朝貢,卻也不來犯邊。
只有衛拉特蒙古里頭的貧窮無賴會受吐蕃攢動,跟著來搶劫,相對而言在大明、葉爾羌、吐蕃圍繞著哈密衛長久的拉鋸戰爭中,這個戰場上大明的邊將對瓦剌還是比較待見的。
就在戚繼光攻破和碩部后不久,來自甘肅總兵官佟登的戰報也送到了,他的部隊以嘉峪關守備達云為前鋒,攜火炮未放一炮便攻陷了只有三四千戶的小城哈密,如今正在加緊防務,以應對歸屬葉爾羌汗國麾下吐魯番汗的反撲。
佟登認為他的部隊并沒有在哈密衛打仗,吐蕃汗不知虛實,收到消息一定會率軍去攻,可能戚繼光看見書信時部隊正在集結,再有一倆月就會出兵,如果戚繼光已興復輪臺縣,就請戚繼光便宜行事。
因為輪臺縣離哈密衛很遠,但位于吐魯番城西北,不論襲擊敵軍腹背還是截斷葉爾羌汗國將來馳援的主力都能給佟登提供助力。
奪取哈密衛的戰功屬于嘉峪關守備達云,看戰前他自己率十余名親信喬裝商賈入城,在城里跟百姓聊了三天,這座城就被策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