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的想法很好,大明的很多人都是這么想的,陳沐尤其如此。
李贄見到陳沐的第一句話,就是希望陳沐能允許他在宗室大學講學,陳沐完全同意讓他在宗室大學任職儒學老師。
他有扎實的儒學基礎,且深得先進學派的真傳,李贄也是王門心學子弟,他曾與何心隱、王艮之子王襞相交莫逆。
觀其歷任職務,不論是地方、中央的講學,還是治理州府都有深厚的實踐基礎。
唯獨讓他擔心的,是李贄的異端破壞力……換句話說,一樣的學問、一樣的知識,不提意識形態就能做事,但提起與當朝大員不同的意識形態,就會惹麻煩。
所以陳沐想給李贄加一點新的東西。
在徐渭的酬畫堂的池塘邊,借著兩個剛打一架的老人換衣裳的機會,陳沐坐在涼亭里思慮著腹中草稿。
想了想,他讓趙士楨帶親兵回家給他拿點東西過來。
不一會徐渭先出來了,他換衣服省事,照樣是一副披頭散發的模樣,披上件薄氅就自顧自走過來。
瞧見陳沐占了他的位置也不說話,轉頭去竹林的石案重新鋪上畫紙,坐著一聲不吭磨起墨來。
李贄出來的就比較慢了,頭發重新束了起來,身上的衣服也都換好,從儀態上看已十分接近一名致仕游玩的員外老爺。
這個變化讓陳沐打心眼里感到高興,他認為這說明李贄對他的重視。
“先生請坐。”
李贄過來行了禮,坐在對面,看上去很像打算跟陳沐聊一聊他對儒學的理解,卻沒想到陳沐根本不跟他提儒學,而是問道:“先生為何想要宗室大學招收本土的郡主、縣君們呢?”
說句詭異的話,陳沐覺得他提出這個問題的當時,就仿佛看見李贄眼中有精芒閃過,正襟危坐道:“老夫在麻城講學,曾聽人說,女子見識短小,難以學習大道至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難道依東洋大帥的見識,也認為如此?”
陳沐當然不會這樣覺得,或者說他怎么想,在這場對話中并不重要,他只是想知道李贄是怎么想的:“陳某愿聞其詳。”
“《禮記》說這世上男子出世,射人用桑弓蓬矢射天地四方,以寄男兒志向遠大;而世間女子之短見者,其生困于內宅之間,所見亦在閨閣之內。”
“世間女子大抵如是,只聽得街談巷議、市井小兒之語,如此長久又何來遠見?而男子幼即得大人教誨,成人則奔走四方,雖如此,短見之人難道就少了嗎?”
“老夫以為,人分男女,而見識不分男女;可以謂見識有長短,但不可說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
“既然如此,我等教化之輩,為何只能教育男子卻不能教育女子呢?倘世間多有女子能得到男子一樣的閱歷,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不足聽,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不足戀。”
“學識可教世間男子汗顏。”說到這,李贄笑道:“這是孔圣人周游天下,想要遇見卻沒見到的人,大帥以為,這又有何不好呢?”
陳沐緩緩頷首,示手道:“因此,老先生是想讓國中郡主縣君至宗室大學,以開上行下效之先河,陳某明白了。”
他接著問道:“那如果是尋常村夫村婦,先生愿意教他們么?”
“這有何不可,人生來應當受教,超凡脫俗,老夫以為這世間之人有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
太酷了。
能認識到人的見識與環境有關、與性別無關,這就太酷了。
更何況還認識到致一之理。
什么叫致一之理?人一律平等,男女平等、貴賤平等。
這東西在二十一世紀人類都沒能達成共識。
酷到讓陳沐不自覺地想聊點別的,甚至都有想說出自己看法的意思了:“我希望先生能在宗室大學擔任教授研究,而且我還打算在宗室大學招收移民子弟,男女皆有,還望先生到時能一視同仁。”
“不過唯獨有一點,宗室大學不教時政之事,也不清談修身之道,學子的脾性、道德,是海外漢文學堂與國內小學的工作。”
“宗室大學的宗院與外院,只要求學子對國家忠誠,教授的是能讓他們安身立命的技能。”
陳沐的話讓李贄剛燃燒起的雄心壯志,轉眼熄滅一半。
安身立命的技能,這實際上是李贄自認最為欠缺的技藝,若他有足夠安身立命的技能,難道還至于蹉跎半生餓死兒女,靠友人接濟過活?
“大明,需要有像先生這樣的人,研究人生的道理,普及人生而平等的致一之理。”
“先生的激進,陳某有所耳聞,當然在看法上,陳某以為君子和而不同,貴在求同存異,即使閣下與我看法不一,陳某也以為無妨。”
“在大勢上,諸如男女致一、人人致一的道理,目下執此觀念者甚少;但大勢上,隨生產力日益發達,這也是天下百姓所追求的必然方向。”
“在如此大勢之下,陳某以為先生靜心研究,多見多看多思多想,比同凡夫俗子為敵,抨擊時政掌權,對天下蒼生有利的多。”
李贄是個急性子,他已經急了,恨不得跳起來往陳沐頭上敲三下。
但他忍住了,因為聽到了一個不太能理解的詞,壓著氣道:“何為生產力!”
上鉤了!
“生產力,是天下萬物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創造一切的能力。”
說著,‘哐當’一聲,陳沐腰間的手銃被他拍在桌上,道:“這是萬歷九年式北洋將官制式燧發手銃,年輕軍官都叫它萬九銃,也有人與長銃一樣,叫它天下太平。”
“全銃有二十九個零部件,天下諸衛軍器局俱可匠造,用工七十五者為佳。”
“但在北洋軍器局,萬九銃標準用工十五,一千工匠用十五日,可造一千五百支,精裝成本二兩三錢銀、簡裝成本五錢六分銀。”
“這是他們因生產法不同而造成的生產能力不同,而這些生產能力匯合一處,就是大明的生產力。”
“更高的生產力意味著同樣一件器物的成本更低,衣服與糧食更便宜,兵器鎧甲更多,百姓吃得更好、士兵更強健有力,國富民強,更能與別國競爭,并最終更好地解決朝野所遇到的問題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