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365章 大周也開科舉

  趙佶這邊開開心心歡慶勝利的同時,由李孝忠和武義勇指揮的大周陸軍河東軍團已經過了瓶形關隘口,進入大宋并代路代州境內了。

  瓶形關位于飛狐徑的西面,過去是宋遼邊地,后來一度落入遼人之手。在遼國的西京大同府被金兵襲取后。瓶形關和整個代州就在蕭干的率領下回歸了大宋。

  而代州、寧化軍、忻州和憲州等四個一度淪陷的州軍又合并成立了并代路,由蕭干出任并代路經略安撫使兼知代州。

  不過并代路并不是一直由蕭干全權統治。在過去的幾年中,北宋朝廷的控制力一直在加強。畢竟在“周務派紀中堂”的主持下,大宋新軍發展的非常不錯,有三十余萬能打的新軍了。就蕭干那點本錢,根本禁不住宋軍新軍攻打。

  所以到了宣和七年的時候,只有代州、憲州、忻州三州的知州,寧化軍的知軍,并代路的兵馬總管、都鈐轄,三州一軍的兵馬鈐轄,還并代路的兩個將的正將、副將、營頭、隊正等職是蕭干的人馬在擔任。其余的官職,大多都由朝廷委派的官員在擔任。

  也就是說,并代路現在已經變成了朝廷和蕭干共管的地方了。而且朝廷的力量還挺強大的——各州軍的通判、參軍,各縣的知縣、縣令、主簿、縣尉、教諭,全都是大宋朝廷的人!

  除了這些官人,大宋朝廷還掌握著另外一件制約蕭干勢力的武器——科舉!

  沒錯,就是科舉!

  科舉可是一件加強中央集權的利器!為國取士和寒門上升什么的,不過是堂而皇之的理由。皇帝老兒真正看重的,其實還是解除民間豪強武裝和加強中央權威這兩點。

  前者很好理解,宋朝的科舉主要靠儒家經典,哪怕是武舉也不大講究武藝,射個箭都不論是否中靶……

  而后者,也不難理解。科舉考試中的禮部試和殿試都得去開封府考。只有不鬧獨立,忠于大宋朝廷的地方的士子,才有資格通過發解試取得去開封府考科舉的機會嘛!

  如果地方上造了反,也就沒發解試可以考。這個地方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也就失去了通過考試獲得功名的權力。

  因此大宋地方上解除了武裝一心一意考試求官的士大夫們,自然就要心向朝廷,反對一切形式的造反了……

  武好古之所以可以在燕地建國,主要因為那里本是遼國的土地。遼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不大會考試,考不上宋朝的進士。而且武好古又在天津市開了大學和軍校,開出了兩條新的做官路線。

  所以大家就去做共和的官,不和大宋朝廷混了。

  西邊教化團搞起來的涼國也差不多,一幫西北武夫哪里考得上進士?還是跟著章家搞天理教有前途。

  而河東這邊歷年考取的進士雖然也不多,在北宋各轉運使路中算倒數的。但終究不是燕地和河西可比的……河東好歹有一點,燕地和河西根本不是宋朝的土地,那就是沒有了!

  既然河東是大宋科舉體系中的一部分,那么河東士大夫當然也都以科舉高中為第一志愿了。

  代州、憲州、忻州和寧化軍境內的士大夫當然也不例外,都在為高中科舉而努力讀書。

  而今年(宣和六年)又是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過了三州一軍發解試的舉子們都揣著希望去開封府考試了。而沒有中舉的士子,則在繼續努力,為了兩年多以后的發解試(不出意外應該是靖康元年)而苦讀。

  所以當蕭經略賣國投敵,東賊暴周兵入雁門(代州州治是雁門縣)的消息傳開后,并代路各地士大夫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大周是不考科舉的!

  而且大周據說還抑兼并,行均田!

  這下可如何是好?科舉沒得考,家里的土地說不定還會被沒收,以后的日子可怎么過啊?

  不過還好,大周共和國雖然是不知詩書的無父無君之國,但是共和軍的紀律卻是公認的好。是真正的秋毫無犯,不取百姓一針一線的——人家可是共和國公民,堂堂的地主富農工商子弟兵!什么好東西沒見過?能看得上代州這種窮地方的“一針一線”?

  而且根據共和軍以往的作風,打下的地盤都要查清土地,然后重新分配——分給有功無地的將士!

  也就是說整個代州的田地早晚都是人家的,一針一線就不要了……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共和軍的軍紀是出了名的好,一點都配不上“東賊”的名號。所以代州各地的一部分士紳,在共和軍侵入后,都沒有馬上逃走,而是紛紛聚攏到州治雁門來探聽風聲了。

  而當他們到達雁門縣后,立即就被到處張貼的安民告示上的內容給吸引了。

  出乎他們的預料,這份告示上非但沒有提及“抑兼并”和“行均田”,而且還提到了兩件讓他們始料未及的好事兒——開科舉和不納糧!

  “什么?什么?東賊,哦,大周也要舉行發解試了?還是在今年?”

  “快看,考中發解試就有舉人身份,有舉人身份就能免200畝田的兩稅和一戶五口的免役錢、丁口錢及其他雜派……這是真的嗎?”

  “這里還有,還可以納糧捐官和捐舉人……捐了官就是官戶,可以蔭400畝田和一戶十口!本人還有機會授實職!捐了舉人就可以直接去考禮部試,而且還是終身有效的,這可太好了!”

  “這是真的嗎?不是說大周共和國不開科舉嗎?”

  “怎么不真?白紙黑字,安民告示,這還能假?過去沒有科舉那是因為沒入主中原。在遼東幽燕蠻夷之地開什么科舉?有人考嗎?現在小武元首志在天下,當然要開科取士,收天下讀書人之心啊!”

  “這才對頭!治天下還得是讀書人……”

  “這下可好了,馬上就可以考大周的發解試了……”

  “考不上也要去捐一個,不就是納糧嗎?留在家里也是發霉生蟲,不如去換個功名!”

  看了安民告示的一幫士大夫們都沸騰了!

  本來以為大周來了就沒科舉了,沒想到人家也開科取士了,而且條件比宋朝那邊還厚。考中了舉人就是終身的,還可以享受免稅免役……考科舉和不納糧是士大夫們做夢都能笑醒的好事兒啊!

  就在這時,忽然有個去開封府考過好幾回發解試的老措大來了一句。

  “我等都是大宋的子民,現在國家有難,我等不奮發而起,反而因為東賊開了科舉而歡欣鼓舞,豈不是白讀了圣賢書?”

  這話一出來,人人都露出了嫌惡的表情。不過也沒有人和他辯論,而是四下散去。也不回家去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過失?而是入城去打聽消息了。

  這些士大夫都是雁門地方的地頭蛇,在雁門縣衙,代州州衙里面都有門路——衙門里的吏員都和他們有關系。

  現在代州的通判、參軍,雁門的知縣、主簿、縣尉興許跑了死了,可這些吏員多半是投降了的。通過他們就能摸清新主人的底牌了……

  同一時間,在代州的知州衙門里面,河東軍團的總軍機武義勇正在和幾個穿著宋朝官服的文官在說著話兒。

  他們分別是代州的通判,雁門的知縣,還有一個代州的教諭,還有一個是代州的戶曹參軍。統統都棄暗投明,歸順大周共和國了!

  大周共和國和遼國、金國還是不一樣的,不是蠻夷之邦。

  誰也不能說武好古、武義久不是漢人啊!而且大周共和國的元老也幾乎都是漢人。

  既然都是漢人,那么大周和大宋一樣,都是諸夏之邦。周滅宋,也就不是亡天下了。

  現在的情況和趙匡黃袍加身,以大宋取得柴周也沒什么不同。

  陳橋兵變后有多少殉國的忠臣?幾乎沒有吧?既然宋代周的時候沒有什么人想不開,現在周代宋又有什么好想不開的?

  頂多就是事二主吧……趙家祖宗還謀朝篡位呢!大大的不應該啊!

  “……中將盡管放心,只要咱們大周的科舉一開,甭管能取幾個士,河東這里的讀書人就會高興的不行了。其實以往歷年的宋賊科舉中,河東舉子的數量在各轉運使路中都是倒數三名以內,根本中不了幾個進士。可河東這邊一群措大還不樂呵呵的在考?也沒幾個有志之士去投靠大周天朝啊!現在大周天朝開恩科,他們又怎么會錯過?”

  正在說話的是個穿著綠袍的宋朝文官,三十多歲,白面長髯,臉上總是掛著討人喜歡的笑容。

  此人名叫吳表臣,溫州人,大觀三年進士。如今官拜代州通判。在蕭干舉代州歸周的時候,率領代州的文官吏員出降。被委任為權知代州事。

  今天武義勇把他和另外幾個代州的文官都叫來,為的就是兩件事兒;一是開科取士!二是籌集軍糧民伕。

  這兩件事兒其實是一件事兒,目的就是為籌集足夠的軍糧和運糧的民伕,好讓河東軍團繼續南下。

  請:m.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