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些軍侯們說話,白暉點了點頭。
“挺好。”白暉稱贊了一句后,繼續說道:“來到這里,你們也發現了,這里有許多倭民,他們個頭低,兇殘好斗,但卻象狼狗一樣,只要你把他們打服了,卻是很聽話。”
眾軍侯不明白白暉的意思,只是安靜的聽著。
白暉研究過倭人的歷史,倭人在繩文人的時候,就是非常兇狠的,彌生人的時候事實上是融合了辰國半島的人種,也融合了來自辰國、中原、商代遺民、箕氏侯國等等之后。
依父系血統的說法,倭人兇殘是在繩文時代就兇殘到骨子里的。
“這個島不算大,這里只是你們的訓練場,要小心倭人的兇殘,咱們的目標是奴隸,不是戰爭。”
白暉第二次提到了兇殘。
有位來自燕國的哨卡百將說道:“大河君,我們不知道這些倭人有多兇殘,比起秦軍如何?”
“哈!”白暉給噎住了,而且噎得不輕。
最初來這里作過戰的韓軍軍侯說道:“大河君提醒我等,只是告戒我等,遇到這些倭人敢有反抗者就往死里打,他們是兇殘,象野獸一樣的兇殘,并非擁有戰力,區區倭人,只有孩童般身高。”
“對,還不如我魏軍少兵的訓練營。”魏軍也跟著吼了起來。
秦軍、魏軍、韓軍,身高都不低,他們普遍可以長到一米八左右的身高,十四五歲的少年兵,也比倭人強壯,所以這些人根本就沒把倭人放在眼里。
“好,既然你們有信心,那么明天開始,各營的軍侯、百將開始領任務,這個島不算大,本君會環島設立六處接應點,每處都有一個臨時的軍港,可以補給,也會接走你們的戰利品。”
眾將紛紛點頭。
白暉又說道:“定個規矩,咱們是征戰,不要多作無畏的殺戮。不得殺幼童,不得虐殺婦孺。當然了,只要沒殺人,其余的事情不怎么重要。”
哈哈哈!
將士們都聽著笑了。
不過也有人說道:“大河君,之前聽秦軍的兄弟講,這些倭女個頭太矮小,將來會不會……”
放沒問完,不過白暉很清楚這個百將問的是什么意思。
事實上,白暉也不清楚。
但既然將士們有疑問,白暉還是說道:“這個事,雖然說有點影響,但根據秦宮秘錄之中的記載,還要看孩童時期的吃什么。”
“大河君,吃什么?”
“牛奶、羊奶。吃的多自然是就長的壯實,豆腐是好東西,奶是好東西,最近本君正盤算著,找一塊地方能讓咱們多種點糖蔗,本君相信,吃的好,肯定會長的又高又壯實,所以倭女矮點,問題不大。”
白暉很嚴肅的回答了眾將士們的問題。
突然,有一個士兵在后身說了一句:“就是倭女丑點。”
白暉先是一愣,轉而哈哈大笑。
白暉對士兵的親和力很高,規矩定的嚴,并象這樣的玩笑話,白暉并不介意。那怕白暉看到說話的只是一個原先身份是辰國奴隸轉成的士兵。
依秦律,士兵不問出身,只論軍功。
所以,從軍是許多低層身份想翻身最好的機會。
次日,正式的軍事會議召開。
白暉親自主持。
這一次,可以說沒有一個秦軍參與,對于攻打這些剛剛從舊石器時代進化到新石器時代的半原始人,白暉并不認為需要強大的秦軍親自出戰。
事實上,都不需要此時準備出戰的這些士兵。
只要讓辰國半島的奴隸,裝備上鐵制武器,再訓練上幾天,就可以擊敗倭人的村落。
會議正式開始后,白暉讓人掛出一副巨大的地圖來。
“這是整個倭島的地圖,雖然有些不準確,所以需要各位在作戰的過程之中,再次繪制詳細的地圖。”
白暉手繪的地圖,只是憑記憶對倭島的地形有那么一個意思。
真正的地圖是需要詳細的數據的。
“根據探馬得到的消息,倭人的部落最大的一個有數萬人口。本君相信,集三千兵馬可以完勝,若是敗了自己領罪便是。”
“接下來,分派任務。任務的優先第一條是,低戰損勝利。第二條是保證奴隸足夠多。第三條是,根據探馬得到的消息,倭人的大部分是弓獵捕魚為生,大的村落已經有農田。”
“倭人的農田,根據分析應該是自大江順流而去,流落到這里的楚人傳播的,因為倭人種的是稻米。當然,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保留那些農田,特別是會種田的倭人,價值比起只會打獵的要高。”
“至于會打獵的倭人,你們認為他們能成為好的士兵嗎?”
白暉一條條的說著規則。
“再說港口,六個臨時港口的位置你們要記下來,這個關系到補給,以及奴隸的運輸。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港口分別的褔港、熊港、鹿港。”
“為什么要叫熊港,根據秦軍大河博士院所研究,大江順流飄到這里的楚人,最先登陸的位置。本君以為,以楚王之姓來命名挺好,不過這港口卻是楚國沒有半點關系。”
“再說這鹿港……
白暉一一介紹著,所有的軍侯、百將都在拿筆記錄,他們還會回去再給士兵們講一次。
會議開了整整兩天。
別說是軍侯、百將們,就是魏王、韓王都記錄了厚厚一本子。
這次白暉也真是舍得,竟然給每個人都發了好幾個用紙制作的本子,可以讓他們作記錄。
連續兩天的會議之后,白暉累的連話都不想講了。
白暉回到住所正準備休息,宣太后卻到了。
“太后。”
“沒叫人通傳,也能想來你肯定是累得不輕。本宮就是過來閑聊幾句,你坐著,可以靠的舒服點。”
宣太后的話是關心,白暉也不能真正就半躺在那里。
就算宣太后不說太后的身份,那也是長輩。所以白暉依然還是坐了起來。
宣太后拿出了一個小本,正是宣太后在旁聽白暉對倭島攻略布局,以及一些介紹的記錄。是宣太后親自、親筆記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