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十二章 一丘之貉 篡改告示

  章仇兼瓊此人并無大惡,更非奸佞,反而治理蜀地,德政頗多,政績斐然。

  但是他最大的缺點是眼瞎,認人不清。

  歷史上他擔任劍南節度使時,提拔了兩個人,一個是鮮于仲通,另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國忠。

  以章仇兼瓊的政績是完全有資格寫入史書傳記的,就是因為提拔鮮于仲通、楊國忠這兩個禍害,他的功勞全部抵消了。

  許遠冒死覲見,章仇兼瓊也聽進去了,沉吟片刻,下令道:“暫時按兵不動,仲通,你去傳我命令給楊侃將軍,讓他派兵接管嶲州防務。南詔之事,我會稟報陛下,具體如何處理,聽憑圣意。”

  “遵命!”鮮于仲通抱拳應諾,帶著幾分寒意的看了許遠一眼,轉身下去了。

  許遠也松了口氣。

  正如鮮于仲通鄙夷的一樣,許遠過的并不如意。

  這也跟許遠的先人有原因。

  許遠的的曾祖父正是大名鼎鼎的許敬宗。

  許敬宗此人極有才華,太宗皇帝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聽聞他的才華,招募他為弘文館學士,貞觀八年,更是任著作郎、監修國史,遷中書舍人,之后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其間參與了《武德實錄》、《太宗實錄》的撰寫工作,可謂官運亨通。

  但是許敬宗為人曲從迎合、曲直不正、好色無度,品行極度惡劣,只因站在武則天一方,得以位極人臣。

  而今李氏重新取得政權,因武則天是李旦的母親,李隆基的祖母,以孝義而言,李家人并未有過多的為難,但是那些親武的大臣就沒有那么好運了。

  許遠自然也受到了影響,仕途不順,空有滿腹經綸卻屈居一小吏。

  不過許遠并未有舍近求遠,一邊踏踏實實的工作,一邊用心學習充實自己,打算在恰當的時候辭官進京趕考,同時也關注著家國大事,與好高騖遠的鮮于仲通完全相反。

  許遠精于謀略,早已察覺了裴旻用南詔牽制吐蕃的布局,突然得知章仇兼瓊要出兵南詔。

  這家國大義在前,許遠也顧不得個人安危,直接沖撞了章仇兼瓊。

  章仇兼瓊并未計較許遠沖撞,卻也不喜許遠為人,并未多加理會,直接返回了蜀郡。

  許遠也未計較,繼續當他的小吏。

  “可惡!”

  鮮于仲通見自己的好事讓一個不知名的小人物破壞了,心中更是悲憤,一揮手,低聲道:“去,查一查這個許遠的一切,敢壞你鮮于大爺的好事,就讓他明白,馬王爺有幾只眼!”

  身為家財萬貫的蜀地大豪,鮮于仲通最不缺的就是屬下,立刻有人調查去了。

  鮮于仲通心底滿是不甘,自己費盡心思,換來的就是這個結果?

  “不,絕對不行!”

  鮮于仲通回想著傳令兵的一切,腦海里似乎一道流星閃過。

  嶲州!

  嶲州兵曹參軍王克昭心急如焚的家中來回渡步,臉色一片慘白,心中有些惶恐。

  兵曹參軍負責嶲州城中兵卒,堅固城防大事。

  嶲州天高皇帝遠,邊境又僅同南詔相連。

  南詔是唐王朝的屬國,故而王克昭根本不在乎邊防之事。

  結果南詔大軍壓境,嶲州毫無防備,沒有任何的抵抗,皮邏閣已經攻入城中。

  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時間,身為武將的王克昭并沒有積極抵御,嚇的龜縮府中,瑟瑟發抖。反倒是嶲州刺史徐琥這個文臣,領著自己的兒子與府中的家丁拼死抵抗,頑強不屈,英勇就義。

  直到南詔退兵,王克昭這才從府邸出來,接手了嶲州的城防。

  嶲州刺史徐琥待人接物溫良謙讓,處事議政合乎法度,順應人心,深得地方豪紳信任和百姓愛戴。

  而今他為抵御外敵戰死,城中官吏百姓莫不哀悼。

  王克昭也備受同僚白眼,百姓鄙夷,他有一種預感,自己的仕途即將走到了盡頭。

  正在這惶惶不安之時,王克昭得到了鮮于仲通求見的消息。

  瞬間王克昭的心里涼了半截。

  鮮于仲通是章仇兼瓊最信任的幕僚,他在這個時候親自來嶲州,定沒好事。

  王克昭忐忑不安的將鮮于仲通請到了府上,熱情的招待著,多嘴的問了一句:“鮮于先生駕臨寒舍,在下有失遠迎。”

  鮮于仲通笑道:“某是替節度使吊念徐刺史而來,知道某得來意,王兵曹還歡迎嘛?”

  王克昭一臉尷尬,慚愧道:“自然歡迎,鮮于先生萬不可聽無知刁民瞎說。南詔我是朝屬國,他們突然背信來襲,誰也無法預料。嶲州失陷,實非在下過錯。至于徐刺史父子慘死,下官也深感痛心,卻于下官無半點關系。下官并非不抵抗,而是來不及抵擋。下官將兵馬召集之后,南詔兵已經退去了。”

  王克昭心底實在是為自己叫屈,他覺得南詔此來只為復仇,只要徐琥不反抗,便可無事,徐琥非要以卵擊石,導致父子喪命,這是他們找死,咎由自取,于他又有何干系?

  嶲州官吏與百姓以此責問與他,簡直就是不辨是非。

  他們沒有如徐琥父子一樣拼死反抗,憑什么來責問自己?

  鮮于仲通點頭道:“原來如此,不過嶲州官吏、百姓眾口一致,你想要脫罪,卻不容易。”

  王克昭眼睛一亮,聽出了話外之音,忙作揖道:“鮮于先生救我!只要鮮于先生愿意相助,助下官渡過此難。下官日后定以先生馬首是瞻……”

  鮮于仲通也不應話,說道:“聽說南詔撤兵之后,在城中留了一張告示?那告示可是在你手上?”

  王克昭道:“是在下官手中,下官率兵趕到之時,南詔兵已經退去,兵士在府衙前的告示牌上看到了告示。下官擔心告示內容有損我朝顏面,就將告示揭了下來。下官這就去給鮮于先生取來……”

  王克昭匆匆忙忙的走去書房,來的時候手中多了一份告示。

  鮮于仲通接過告示細看,告示上的內容很是誠懇,即表明了皮邏閣不愿意與唐王朝為敵的心思,也將他出兵的緣由細細說明。

  鮮于仲通若有所指的說道:“這告示可有很多人看過?”

  王克昭不明所以,還是如實以告,說道:“沒有,南詔雖未在城中屠戮,卻也來勢洶洶,城中百姓都躲在屋里不敢出來。是下官的護衛發現的,真正看過告示的不過二十余個。”

  鮮于仲通笑道:“二十余人,有一大半都識不全字吧。”

  王克昭更是茫然,說道:“鮮于先生明見,嶲州地廣人稀,道路不暢,古來就是蠻夷之地。整個城都找不到幾個能將字全部識全的先生儒士,何況是兵卒。不怕鮮于先生笑話,那告示里有一些字,我都不太認得。只是看懂了意思……”

  鮮于仲通更是滿意,雙手拉著告示,左右猛力一撕,將告示撕裂成了兩半。

  “先生……”王克昭惶恐驚呼。

  鮮于仲通卻不聞不問的的將告示撕成一份又一份,直至變成無數碎片。

  左右看了看,右邊有意裝飾用的大瓷器,將所有碎紙都丟在了瓷器里,然后從取出一根火折子,點了一把火。

  王克昭有些傻眼了。

  鮮于仲通做了一個噓的表情道:“今日之事,你知我知,有人詢問,就說告示已經上繳給章仇節度使了。別管流言蜚語,我保你無恙。張虔陀以為南詔所殺,嶲州兵馬使的位子空了出來。到了適當時候,這個位子就是你的了。”

  王克昭欣喜若狂,雖是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卻也顧不得那么多了,高聲道:“下官絕不敢多言,一切都聽鮮于先生的,但有吩咐,萬死不辭。”

  “很好,很好!”鮮于仲通輕輕的拍著手,已經看到了自己即將騰飛的未來。

  長安,皇宮。

  李隆基自大病過后,對于政務不如以前那么勤快了。

  原來的李隆基九分政務,用剩余的一分來玩樂。

  現在的他,卻是六分政務四分玩樂。

  朝中事務,只抓大局,細節皆由幾位宰相負責處理。

  但因張說、李元纮、王晙、宇文融等人皆有大才,倒也沒有耽擱政務,唐王朝一如既往的欣欣向榮。

  李隆基也對當前的局面很是滿意,自己又能玩的痛快有益身心健康,又不耽擱國事,兩全其美。

  直到南詔的情況傳到了興慶宮。

  當時李隆基正在欣賞梨園新編的舞蹈,突然得到張說的求見,還有些不耐煩。

  呆了一會兒,才讓人將張說請進來。

  張說走進來的時候,又得李元纮、王晙求見的消息。

  李隆基這才正視起來,知道大事發生了。

  不然張說、李元纮、王晙三位宰相是不可能一起找上來的。

  “下去,都下去!”

  李隆基揮手稟退了梨園一眾,張說、李元纮、王晙三人也一并入內。

  李元纮、王晙有些氣喘,滿頭大漢,但眼中有著些許迷茫。

  張說卻一臉的憤怒。

  張說高聲道:“這是知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的急報,請陛下過目。”

  一聽是軍情,高力士三步并作兩步的將急報接過,以最快的速度遞給了李隆基。

  李隆基打開急報,將急報中寫明南詔王殺張虔陀,攻打嶲州,登時火冒三丈,自己剛剛幫著南詔一統六詔,這屁股還沒熱,對方就開始吃里扒外了?

  帶著滿腔怒火繼續向下看去,當看到南詔反唐的原因是因為張虔陀奸殺了南詔王妃,瞬間有些尷尬。

  也有些理解南詔王皮邏閣,即便他是唐王朝的皇帝,心底向著唐王朝。

  可是奸殺南詔王妃,這事情實在干得太丑太臭,李隆基想偏幫都站不住道理。

  接著看下去,李隆基原本理解皮邏閣的心情,瞬間為皮邏閣的狂妄自大給消磨的干凈。

  皮邏閣在攻取嶲州之后,留下了一份告示,告示中痛斥唐王朝無道貪婪,痛斥張虔陀各種混帳。

  丑事是張虔陀干得,這只是張虔陀的個人行為。

  可皮邏閣的告示里卻將張虔陀的個人行為提升到了國家,好像是整個唐王朝奸殺了南詔王妃,整個唐王朝的人都跟張虔陀是一路貨色,貪婪、卑鄙、下作。

  李隆基承認此事確實是張虔陀的錯,但作為唐王朝的皇帝,受不了一個自己的屬國如此誣蔑他的國家。

  忍著無邊怒意繼續看下去,皮邏閣的告示里不但將整個唐王朝視為張虔陀的一丘之貉,更是囂張狂妄的告誡唐王朝,莫要以為他們南詔好欺負,張虔陀的滿門就是警示。

  “豈有此理!”

  李隆基看到最后,忍無可忍,直接將手中的急報丟在了地上。

  這急報是傳到張說手上的,張說已經看過了。

  李元纮、王晙卻沒有,他們同為宰相,分功卻不同。

  張說看完急報后,直接讓人通知李元纮、王晙,自己先一步入宮。

  李元纮將地上的急報撿起來,與王晙一并觀看。

  兩人同樣氣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李元纮怒道:“番邦小國如此侮辱我天朝,實在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臣懇請陛下出兵,討伐南詔,揚我國威。”

  李元纮是溫和派的首領,與張說的激進派向來不和。

  但唐朝的文人,即便是溫和派一樣有著一腔熱血。

  李元纮與張說的矛盾在于對于邊帥的權力,而非對外。

  未等張說開口表態,李元纮這溫和派的首領已經先一步請戰。

  李隆基看向張說。

  張說沉聲道:“雖說裴國公定計是南北夾擊吐蕃,可從皮邏閣的態度可以看出,此人是一小人,十足的小人,完全不可信。我們與他們有大恩,他們卻以此態度相對,實在可恨。他們根本無心與我朝共進退,反而對我們敵視甚深。他們六詔方剛一統,立足未穩,臣也認可出兵討伐,一勞永逸。只是臣覺得有些奇怪,南詔有何底氣膽敢如此?”

  王晙眼中也閃過怒焰,哼聲道:“南蠻愚昧不知天高地厚,許是若昔大郎一般。不論如何,南詔作為我朝屬國,這般蔑視我天朝上國。若不嚴懲,如何服眾?”

  李隆基表面上是問眾人意見,其實他心底早已下定了主意,無論如何都要讓該死的南詔知道唐王朝的厲害!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