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丹斯電影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好萊塢的頒獎季更是進入了沖刺階段,昨天是韋恩斯坦兄弟,今天是娜塔莉波特曼,明天是詹姆斯弗蘭科……
私人派對幾乎每一天都在舉行,新聞更新幾乎每一天都可以完成數條,往往是上一條新聞還沒有來得及消化,下一條傳聞就已經引爆又一輪的八卦了。你方唱罷,我登場。
距離奧斯卡提名名單的投票截止時間越近,好萊塢的喧鬧就越濃烈,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任何一條重量級的新聞都可能扭轉乾坤、改變局面。
比如說娜塔莉波特曼的替身風波。
如果負面新聞是在此時爆出來的話,福克斯探照燈根本沒有時間處理公關,那么娜塔莉的奧斯卡前景將會立刻充滿變數,甚至被踢出提名名單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新聞在兩個多月前就爆發了出來,留給福克斯探照燈足夠的時間,慢慢處理公關,慢慢消化影響,此時想要改變整體格局,就已經后繼乏力了。
當然,提名是一回事,得獎又是另一回事。這件事對娜塔莉沖擊小金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少,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紐約時報”官方網站娛樂版更新一篇新聞,準確來說,是一篇專題報道,輕而易舉地就吸引了全美的注意力。
“聚光燈之下的天才,y世代領軍人物之爭翻開新篇章:藍禮霍爾閃耀圣丹斯。”
這篇專題報道出自布萊德利亞當斯之手。這位資深娛樂記者,從“太平洋戰爭”首映式時期就對藍禮頗有關注,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淀之后,終于厚積薄發,撰寫出了這篇報道,真正地將藍禮推向了公眾視線范圍之內。
在報道之中,布萊德利詳細介紹了“太平洋戰爭”和“活埋”兩部作品,并且對“愛瘋了”也進行了第一時間的評論,他對藍禮的表演贊不絕口,三部作品呈現出了三個截然不同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藍禮的表演方式也都有著細微的差異,讓人看到了他的強大可塑性,這對演員來說著實難能可貴。
布萊德利認為藍禮是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oliver)和馬龍白蘭度的結合體。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扎實的舞臺劇功底,對臺詞的解讀和演繹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每一句臺詞都滲透了深厚 厚的劇本重量。奧利弗無疑是戲劇歷史上最偉大的莎士比亞演員,現在,這位同樣來自英國的年輕演員身上,再次看到了奧利弗式的臺詞功底,讓人不由想象,如果由霍爾來演繹莎士比亞,那將會是什么樣的光景。”
“在他身上,還可以看到爆發力十足的表演力道,瞬間迸發出來的情感力量,透過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展現出來,這讓人不由聯想起了初出茅廬的白蘭度,在’欲/望號街車’這部電影里呈現出的那種粗糲、原始、強勢、蠻不講理卻又張力滿滿的表演。”
布萊德利沒有單純地評論“愛瘋了”這部作品,而是站在了總結性的高度,鄭重其事地向廣大電影愛好者介紹這位閃亮登場的新人演員。
如此隆重的待遇,著實罕見。
在這篇專題的最后,布萊德利表示,“連續三部作品的出色演出,充分展現了霍爾在表演方面的絕佳天賦,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今年僅僅只有二十一歲,可是他在表演之中展現出來的老辣、穩重和內斂,卻打破了年齡的束縛。天才,毋庸置疑的天才。
也許,我們正在見證著又一個’馬龍白蘭度’的崛起。又或者,我們正在成為’藍禮霍爾’創造歷史的見證人。”
整篇報道洋洋灑灑,并且結合了目前為止藍禮的所有信息,在倫敦西區和百老匯的經歷,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屢屢碰壁的現實……毫不夸張地說,這就是當下對藍禮最為全面、也最為深刻的分析。
布萊德利醞釀了將近半年,終于抓住了頒獎季巔峰的準確時機,一口氣拋出了自己準備已久的戲肉,震撼了整個北美大陸。
天才。
這是布萊德利對藍禮的總結,但卻又不僅僅是天才,他還借用了勞倫斯和馬龍這兩位載入史冊的頂尖演員作為類比,幾乎是將所有的贊譽之詞都送給了藍禮,洋溢著心潮澎湃的崇高敬意。
這對于一名新人來說,分量著實是太重了,即使是詹妮弗勞倫斯去年憑借著“冬天的骨頭”橫空出世的時候,即使是愛德華諾頓憑借著處女作“一級恐懼”技驚四座的時候,都沒有能夠享受如此待遇。
可仔細想想,雖然藍禮僅僅只新人,但一年之內三部作品,無一不是備受肯定的作品,不要說“太平洋戰爭”和“
活埋”了,正在圣丹斯火熱上映的“愛瘋了”也毫不例外。
翻閱一下報紙,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關于圣丹斯的新聞,“愛瘋了”都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頭條重磅的位置,要么是一票難求的盛況,要么是媒體贊譽的狂潮,要么是觀影之后的喧鬧……這部作品儼然已經成為了過去四十八小時之內最受關注的電影話題,即使比起頒獎季的熱鬧來說也毫不遜色。
那么,這一切似乎就變得順理成章起來。
但,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家媒體,不是隔三差五就驚呼“天才出世”的“名利場”,也不是把“天才”當做形容詞來使用的“娛樂周刊”,這是“紐約時報”,獨一無二的“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全美第一權威大報,平時主要以政/治、經濟、社會等嚴肅新聞為主。雖然說為了與時俱進,娛樂新聞自然也包含其中,但報紙的整體風格依舊比較嚴肅工整,關于電影之類的娛樂新聞也更多展現出了專業的姿態。
毋庸置疑的是,他們的影響力冠居全美,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頂尖之中的頂尖,每一篇新聞都足以代表北美大陸東岸精英階層的主流意見,不僅僅是娛樂方面,又或者是經濟方面,而是真正地具備全方位撼動社會、改變生活的強大能力。
現在,就在頒獎季喧囂甚篤的當口,“紐約時報”發布了如此專題。雖然說,不是在實體報刊上,而是在官方網站上,但其權威性和專業性依舊沒有折扣,毫無保留地為藍禮冠上了“天才”之名,這一影響力,著實難以估量。
從圣丹斯經過雅虎社區的網絡傳播,傳遞到了“紐約時報”這樣的傳統權威媒體;然后“紐約時報”的強大影響力又經過雅虎社區的醞釀和發酵,在網絡上引爆了議論狂潮,最后重新輻射到圣丹斯。
伴隨著強烈的關注度,藍禮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燈之下,連帶著,“活埋”和“愛瘋了”這兩部作品也都聚集了來自北美各地的灼熱目光。
誰能夠想到這樣的結果呢?
一部投資三百萬,制作班底來自西班牙的“偏遠地區”,導演和主演都是無人知曉的無名小卒,宣傳費用甚至還不到五十萬美元;一部投資二十五萬,制作團隊是……英國為主的班底,被好萊塢嫌棄的“外來人士”,劇組成員都是在獨立電影打滾的邊緣人士,宣 傳費用基本為零。
但就是這樣兩部獨立電影,卻因為藍禮而聯系在了一起,“活埋”的優異口碑成就了“愛瘋了”在圣丹斯的名聲,而“愛瘋了”的出色表現又推動了“活埋”在頒獎季的步伐,很難割裂開來說,到底是誰對誰的幫助更大一些。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兩部宣傳階段舉步維艱的作品,卻另辟蹊徑地守望相助。
臉書和照片墻之上,“藍禮奧斯卡提名”的話題,強勢上位,在“紐約時報”的逆天號召力帶動之下,已經進入了全球熱門話題趨勢,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
但有趣的是,“太平洋戰爭”已經播放完畢,dvd光盤暫時還沒有發售,hbo的點播回看是唯一收看途徑;“活埋”的公映院線數量還沒有超過一千五百間——換而言之,小眾之中的小眾,目前累計票房數字也證明了這樣的觀點;而“愛瘋了”才剛剛登陸圣丹斯電影節呢。
也就是說,即使大家想更多地了解藍禮,他們也找不到有效途徑。這種感覺真是……憋屈。
無數網友們開始在網絡上發泄自己的情緒。
請訪問/3/3846/
“誰知道藍禮霍爾的臉書或者推特?為什么我都找不到他的信息?”
“新布朗費爾斯的電影院里,’活埋’已經下線了,哭暈在廁所。”
“天哪,坐標丹佛,我走了三間電影院,居然都買不到’活埋’的票呢!誰能告訴我,我要怎么才能看到這部電影嗎?”
“有人知道藍禮霍爾是誰嗎?為什么大家都在說他,我搜了搜,找不到他的作品啊。”
“誰能夠借我一套’太平洋戰爭’,我想要看看那個家伙到底好在哪里。”
“去/他/媽/的藍禮霍爾,作品一部都看不到,就那些影評人在自嗨,什么鬼!”
推特和臉書上,關于藍禮的話題著實數不勝數,甚至不惜破口大罵,但這也無濟于事。看不到,就是看不到。
相對而言,現在正在帕克城的觀眾們無疑是幸福的,即使一票難求,但至少,他們可以找得到電影院,守候在門口,靜靜等待著觀看“愛瘋了”的機會。
“來自帕克城的問候,買到’愛瘋了’的門票了!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