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五章:七局

  “除炮車外,國朝官軍素用之炮架也是拙劣,大部分地方官軍,運送、使用時都直接將炮身安置到木質炮架上,通過笨重的炮車運到地方再卸下進行安裝,不僅耗時耗力,而且起不到應有的威力和效用。”

  “此番運抵京城這四門寇非林長炮,炮車、炮架都是技巧器精,甚至俯仰機構被前置并單獨出來,炮身變化不需要連炮車一起跟著俯仰,有專門的牽引機構,通過簡單組合就能和炮車一起變成四輪模式,大大便利于機動。”

  說著,畢懋康臉上升起對西學科技的向往和欽佩之情,繼續又道:

  “依臣所見,國朝要多多任用那些傳教士。若使用此四門長炮的炮身,只要讓大炮射擊時的晃動保持在射擊方向軸線上,對精度的影響就是微乎其微。

  也就是說,若使用此種炮架,我軍不需要發射大炮時保持原地不動,適當的后退可以有效的分散一部分后座力,還不會導致打不準。

  這種炮車、炮架的組合甚至可以拉著重達兩千斤的巨炮出城野戰,而且還不會顯得笨重和影響射擊精度。”

  崇禎皇帝點點頭,神色逐漸凝重起來,問道:“這些精細活,想要完全研究用到大明自己的炮上,需要多久?”

  “回陛下,炮車和炮架固然重要,但若想火炮射擊精準,不會重蹈薩爾滸之役千余小炮僅斃虜數百人的覆轍,還需要幾樣其它東西。”

  “其一,便是炮彈,我朝已有開花彈實例,西方此項技術更加成成熟。所謂開花彈,便是發射入空之后,可變成數枚小實心彈投射而下,亦如雷雨。”

  “這些東西,國朝研究之后,臣會給他們換個名字,以免與西方混淆生事。”畢懋康見崇禎皇帝眼中有疑慮,又是說道:

  “其二,多年以來,國朝火炮發準程度依賴于炮手本身的經驗,這是非常不可取的,老炮手射擊精準,十中猶有二發不中,新炮手則需要不斷磨礪才能略微精準,耗時耗力。

  陛下可聽過矩度、銃規這兩式物件?

  據湯若望、南懷仁等人所說,西方現如今早已普及用這兩樣物件來測量直線距離與仰角,就算剛剛入伍的新兵,經過簡單操訓也能較準的發射火炮,臣覺得可以一試。”

  “其三,平西伯所部關寧騎兵戰力之所以強悍,一方面是因為關寧騎兵盔甲、兵械精良,馬匹產自蒙古、遼東,健碩而腿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手中三眼火銃。”

  “所謂三眼火銃,最高射程足百步之外,然近亦可揮擊,如同棒槌,身披厚甲不能抵,至今卻也是有些落后。”說著,畢懋康雙手呈上一個小巧精致的火器,繼續道:

  “陛下請看,此物為轉輪打火槍,如今的西方騎兵,作戰時除裝備長刀以外,便是人手配備此物,射程可達二百余步,而且小巧精妙不會影響騎兵機動。”

  崇禎皇帝拿過來一看,當時瞪大了眼睛,這他娘看外貌和后世的三八大蓋很像啊,這玩意兒在明末的時候就有了?

  正當崇禎皇帝驚為天人之時,畢懋康卻不偏不倚澆了盆涼水,說道:

  “可惜,臣手中只有一百年前西方的轉輪槍,還有許多不足,至于如今新式的轉輪打火槍,臣還是無從購得,不然若是將其裝備于新軍騎兵之上,戰力必會提升一大截。”

  崇禎皇帝和畢懋康討論了一整天,除了吃飯和解手以外,就是一直在說各種火器的改進方法,皇帝樂于聽從,畢懋康自然是把自己長久以來積壓在心中的想法一吐為快,一說就停不下來。

  “看來火器之事不容小覷。”入夜,崇禎皇帝點點頭,算是徹底了解到現如今大明的火器和西方差在哪兒,忽然起身大聲道:

  “傳朕的旨意,即日起增設大明皇家文武科技司,將兵仗局、工仗局、歷法局并入其中,并新設火器局、船舶局、翻譯局、西學局。

  召焦勖為火器局主事,授太子太保,湯若望副之;召沈廷揚為船舶局主事,授太子太保;詔李天經為翻譯局主事,授太子太保;詔王徵為西學局主事,授太子太保,艾儒略副之;以工仗局主事宋應星兼任大明皇家文武科技司之大明文武科技使,授太師。

  大明皇家文武科技司,獨立于六部各院之外,可直入宮內向朕報知成果、進度,專事仿制、研究、番役各類西方著作、火器等。科技司下屬七局及分部官員,皆由各局主事自行協商擬定,把名單報朕知道就可。

  此外,著工部從西華門外擇址修建科技司各局署,著戶部按時發放薪俸,不得有誤。”

  自從大明皇家報社設立之后,百姓們從最開始的不聞不問,到時不時買上幾份,再到現在的人手一份,可真是愈發的喜歡起這東西來了。

  這報紙是個好東西,不僅讓百姓逐漸看清東林黨人皮之下的真面目,也讓他們足不出城就能了解到最近幾日天下間發生的大事小情。

  畢竟報紙這玩意兒以前誰也沒整過,起初崇禎皇帝和王承恩過于急于求成,把刊行時間定的太快,發出去之后才意識到出了問題。

  上一期的報紙剛發出去沒多久,有些偏遠地方的人們甚至還沒拿到手,京師這邊的百姓就已經在讀下一期了,兩極分化實在是有些嚴重。

  而且從另外一個方向上來說,報社后面雖然是網羅天下情報以及各種密探的東廠,但關于那些士子們的消息卻也不是那么好搜集的,按這個刊行速度下去,不出半年,東廠也就沒什么能發出去黑東林黨的事了。

  這樣可不行,需要循序漸進,一直慢悠悠的黑著才有效果。

  后來,崇禎皇帝將報紙刊行時間定在七日一期,這才是解決了之前的所有問題,不過卻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在裁撤各地驛站和驛卒之后,報紙的傳播速度明顯不是很快,七日的時間,也就能從京城傳到南京,至于偏遠一些的地方,路上就不知傳到哪兒去了。

  報紙在傳播上有問題,這種事不大不小,就不是崇禎皇帝需要親自操心的了,王承恩自己個兒也不好意思去麻煩皇帝,自然是想辦法全都給擺平了。

  首先,李有成去南京就是他的意思。

  一方面是把人明目張膽的放在東林黨老巢,意圖恢復東廠在江南的威權,也好替皇帝更好的監視,另一方面,也是王承恩秘密授意李有成,讓他在南京把皇家報社的第一件分號搞出來,到時候直接飛信傳話,分號刊印,也是方便得很。

  其次,王承恩在考慮重設驛站的事兒,這東西雖然讓朝廷每年開支多出幾百萬兩,但卻是一本萬利的事兒。

  直到這個時候王承恩才意識到,當初裁撤驛站,就是個最智障的決定,不然小李子可能到現在都在送快遞,又哪有什么西北的戰事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