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衛能管的,畢竟還只是事情的一方面,余的很多方面,那都是要滿朝文武來頭疼的。
崇禎皇帝一道圣旨下來,內閣就得緊急召開會議,商討這事兒到底該怎么辦。
內閣商討完了,也是幾道公文,將這麻煩事兒交給六部,六部的堂官們各自再召集下屬臣僚討論,決定好了繼續向下發公文。
這一個個層級下來,最后的局面就很有意思了。
上頭雖然頭疼,但歸根結底還是只需要動動嘴皮子和腦筋,下面卻因一道道政令而忙的風風火火。
全國統一性的清丈田畝,開墾荒地這還是開始,緊接著的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統一后的崇禎皇帝化身基建狂魔,充分發揮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基層理念。
建設官道、重新在全國各地設置驛站,復建官署,等等政策一項一項的被丟到民間。
內省雖然忙,但畢竟這些政策都是為了老百姓,底下本來無所事事的人們忙活起來,閑著沒事玩造反的就沒了。
然而遼東又是另外一個局面。
經過簡單的統計,現如今遼東的人口已經嚴重縮水,甚至不如萬歷年的三分之一。
這么點人卻有規模巨量的荒地,起初崇禎皇帝要想把內地為數眾多的流民和戰犯遷徙過去。
但畢竟遼東是剛剛收復的土地,而且距離京畿一帶重兵云集的九邊核心地區又太遠,不好管理。
衛所在遼東早就被建奴給廢了,廷臣最近都在議論,說是想要對遼東實行有效管理,衛所是重中之重。
崇禎早就打算徹底廢掉衛所,但這個時候幾年過去了,相法也不同,覺得還是得分情況而定。
衛所這個東西,腐化的太快,要是不廢掉,自己努力了這么久,頂多也就是給大明續命了幾百年。
等到自己一命嗚呼之后,該怎么發展還是怎么發展。
可這玩意偏偏已經在大明施行了這么多年,一下子廢掉,若是沒有代替品,豈不是更亂?
這就像被自己附身那位,剛一繼位就著急忙慌的先把魏忠賢搞了,可還沒培養起來其它能壓制東林的勢力。
當時看著好像滿朝‘眾正盈朝’,其實倒還真不如閹黨執掌那時候來的穩定。
早在三年前,崇禎就已經在京畿和山東一帶先施行了戰兵、輔兵和守兵的三級制度,效果還不錯。
在崇禎看來,內地可以普及推廣這種政策,但戰區和內省也要區分開來。
所有人從軍,都是由守兵開始,受到一些操典上規定的正常操訓,主要負責城池的巡防和守衛、剿寇。
在守兵上當了一些年頭,或者建立軍功,得到推薦以后,就可以被升為戰兵。
戰兵能得到的資源和福利更多,但相應的,他們受到的操訓也更為嚴格,而且歸家的日期也有統一規定。
所謂戰兵,便是要求他們隨時隨地都能擁有為國家作戰的能力,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愈發腐化、墮落。
戰時,朝廷會調集各州府戰兵進行征討,不會因戰爭而影響到內地的戍衛問題,讓流賊、山匪等得到可乘之機。
閑時,戰兵居住在軍營,每日要保證比戰時低但卻依舊充分的訓練,定期篩選、軍演,以保證戰斗實力。
除戰兵、守兵以外,輔兵是為了那些想要為朝廷效命但因各個原因不足以上陣作戰的人。
他們可以入選輔兵,主要負責糧草、衣甲、軍械的保養和運輸,傳遞邸報等各種后勤事務也有他們負責一些。
至于守兵,這些人就相當于整改前的各地普通城防明軍。
守兵的要求不是很嚴格,操訓也沒有十分刻苦,但若是常人想要進入戰兵,從而建功立業,守兵或輔兵是唯一的方法。
除日常的巡防以外,守兵還可以靠剿滅境內土匪、流賊或者長時間保持高考核,來獲得升入戰兵的機會。
并且崇禎還規定,每隔五年,五軍都督府就要從全國的戰兵中挑選一批,輪換到京畿一帶駐防。
禁軍不會從全國普選,而是會在每隔五年全國戰兵調防到京軍之后的三年,再從這一批京軍中吸納新鮮血液。
很快,內地各省的衛所被慢慢裁撤,衛所軍也逐漸被戰兵、守兵和輔兵所取代。
地方上正忙于土改,倒還沒工夫多注意軍隊的這種變化。
不過這是大勢所趨,更是崇禎朝的一大革新。
除內閣議定的內地各省以外,云南、九邊地區作為軍事緩沖地區,那里的衛所會繼續保留。
剛剛收復的遼東地區,也需要兵馬常駐來穩固,所以崇禎打算在遼東地區重新設置衛所和奴兒干都司。
同內地的三級兵制一樣,這些保留下來的衛所也會統屬于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這是全國兵馬名義上的最高統屬,也是崇禎保證兵權牢牢在手的關鍵。
但凡是稍微有些戰功的軍將,身上無不掛著五軍都督府的銜頭。
明朝建國之初,大都督府總攬軍旅、軍政大權,建立五府、六部后,軍旅、軍政之權分屬于五軍都督府和兵部。
在崇禎剛剛穿越來的時候,軍旅、軍政之權卻又漸趨統一于兵部。
在最開始的幾年內,崇禎與東林黨集團斗智斗勇,總算將全國兵權抓在手里。
在崇禎看來,軍隊應該被高度集中的皇權所統一。
如今兵權既已在手,崇禎要做的,就是將其向后世皇帝延續下去,避免出現自己死后被兵部和文臣分權的現象。
崇禎的看法很簡單,兵權只有高度的集中統一才有較強的戰斗力,而只有皇權緊緊抓著兵權時,地方或朝廷才不會有任何變故。
從這個角度來看,五軍都督府不能裁撤,反而需要加強。
誠然,現在的五軍都督府早成了兵部的附屬,的確需要加強,但加強也需要一個度,做起來又很麻煩。
如果過分加強,造成武將的擁兵自重,朝廷管轄不及,反而會出現更大的亂子。
明朝前期大都督府權力的削弱和兵部權力的加強是一種進步,對增強軍隊戰斗力有利。
崇禎正在做的,是重新加強已經被削弱到極點的五軍都督府,進一步打壓文官集團。
統一于文官的兵部不會對皇權構成威脅,但加強太過的五軍都督府軍將們,則會對朝廷造成直接影響。
因此可以說,現在崇禎手上的大明,基本建立了既能增強軍隊戰斗力,又不妨害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
當然這種領導體制并不完善,兵部和朝廷對前線指揮干預過多就是其中之一。
崇禎皇帝取消太監監軍,再裁掉了大部分無用的總督,正是避免這種干預的手段。
在全國軍隊之上,將忠于皇權的禁軍和京軍設置為一整套體制的金字塔頂點,也是保證軍權在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