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七章:清華的教授好?還北大的教授好?

  北大醫學部原來是北京醫科大學,后來被北大合并了,但是地址依然在舊址沒有改變。

  被合并其實并非壞事,自從合并以后,北大醫學部較之前有了更好地發展,現在是多學科交叉發展的時代,任何一個單獨學科很難有很好的發展。

  所以,現在學科的發展趨勢就是高精尖,多交叉,多合作,多滲透,但是保持獨立性。

  北大醫學部就是如今一個很好的典型。

  當然了,更早的例子就是清華把協和納入其中了,這是發展的趨勢。

  走在北大醫學部的校園里里,看著郁郁蔥蔥的樹木,白燁忽然覺得這是這個學校發展最好的見證者,很多樹都是當初建校時候種下的,現在一人環抱的大樹隨處可見,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這一刻白燁忽然在想,在這里當個老師其實也挺好。

  而高岳陽滿臉惆悵的嘆了口氣,對著白燁欲言又止,忽然說道:“小燁,你覺得清華怎么樣?”

  白燁愣了一下:“好。”

  高岳陽又是問道:“那協和呢?”

  白燁:“更好!”

  高岳陽繼續問道:“那你為啥考研不考協和?那不是你夢寐以求的地方嗎?”

  白燁正要說話,忽然想起一件事,疑惑的問道:“高老師,醫學類十一五計劃是不是您也參與了?”

  高岳陽一聽,頓時來了精神,哈哈一笑:“嗯,我參加了,當時不僅是我,而且你老師,康院士,等人都參加了。我還是西醫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白燁哦了一聲:“所以我考研沒有考協和。”

  高岳陽傻眼了,什么個情況?

  他好奇問道:“這有什么關系嗎?”

  白燁嘆了口氣:“上了大學我一直在積極備戰,想要考研協和,可是十一五計劃出來以后,中西醫結合禁止報考西醫類專業。”

  高岳陽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這也太巧了吧。

  咳咳半天,他尷尬的笑了笑:“啊呀,今天天氣真不錯。”

  白燁幽怨的看了一眼高岳陽,兩人沉默不語各懷心事的一同朝著綜合樓走去。

  康健生就住在學校里面的小區,退休了被學校返聘的終生教授,即便是退休了也是風雨無阻的來辦公。

  高岳陽比康教授年輕三五歲,現在還在第一線,這兩年也有退居二線的準備。

  因為提前打過招呼,所以兩人也是暢通無阻。

  基礎教研室內,康健生正在和幾位專家教授聊天,看見高岳陽進來,笑著起身迎接。

  都是一輩子的老朋友了,醫學圈內的院士不多,所以大家走動很是頻繁。

  兩人打完招呼之后,高岳陽還沒有來得及給白燁做介紹,康健生就滿是欣喜的看著白燁,笑著看著打量著他,緩緩說道:“不錯,你就是白燁吧,果真是一表人才,快坐。”

  白燁微微鞠躬,對著這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行禮之后,才說道:“康老師您好,冒昧打擾,還請見諒。”

  老者呵呵一笑:“好孩子快坐,喝點啥,我讓小劉給你取點。”

  康健生相比高岳陽更像是一位學者,可是比起劉薄禮卻多了幾分西方學者的氣息。

  三人各有氣質,劉薄禮有點中國老先生的感覺,時時刻刻都是一副教書先生的模樣,一副也是有板有眼的中山裝或者老式西服。

  而高岳陽則是有著外科特有的豪爽,身高馬大在三個人里最顯年輕。

  而康健生康老則是斯斯文文,像極了留美學者的范兒,一絲不茍,精精致致的模樣,鼻梁上架著一副金絲邊框眼鏡,整個人坐在那里即便是一句話不說,單單一個微笑也讓人感覺很有內涵。

  康健生是老一批公費留美學者,主修就是人體生理和病理學研究。

  這么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換過專業,可以說是造詣頗深,在國際生理學圈子里都是赫赫威名。

  白燁在日國的事情鬧得不小,上面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了這個小伙子,偶爾聊起來都對白燁豎起大拇指。

  回來以后更是被總理接見,成立專項科研小組,一切都是如火如荼的展開,這是好事兒。

  所以康健生見了白燁就有一種欣喜的感覺,他知道,這是一個做實事做大事而且心懷祖國的人。

  三人坐下之后,白燁才把今天來的目的說了出來。

  “康老師,腸道微生態理論的形成已經到了尾聲,今天來找您是想和您交流一下關于生理學方面的具體探究,畢竟這不是一件小事。”

  康健生點了點頭:“腸道微生態理念的形成是對于傳統解剖生理學和細胞生理學的一次沖擊,相當于在原來的生理學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新的方向,就是微生物生理學。”

  康健生繼續說道:“腸道微生態是一個病理探究,而不是生理學的探究,而生理學的發展,應該從微生物的角度去思考,你說的很有道理,我也很贊成,一直以來生理學的發展都收到科學的桎梏難以再往前一步,可是你這相當于打破了傳統的桎梏。”

  “開辟了一個生理學研究的新方向……而且……”

  教研室內全是專家,大家沒有經過預熱和開場白,就直接開始了探究,不得不說,所有人對于生理學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詣,都有一些自己的思維。

  而白燁lv6的生理學是宗師級的生理學水平,就是集合前人的經驗,在原有的理論和學科基礎上,多了新的理論探究,這個就是微生物生理學的探究。

  時間過得很快,就連午飯大家都沒有興致出去吃,讓秘書直接定了餐廳的外賣給送了過來。

  吃完飯,休息都沒有休息,繼續接著上午的話題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這種思維的碰撞和理念的融匯貫通是學習最好的方式。

  白燁感覺自己的生理學在這一刻不斷地充實起來,基礎越來越扎實,理念越來越豐滿,所有的一切都在討論之中變得更加立體。

  四個人從腸道討論到消化系統,從消化系統談到交感神經再到植物神經。

  從現代醫學的消化和吸收談到中醫的肝脾胃,再到現代醫學的治療理念。

  白燁這時候也發現,他們雖然都是現代醫學的研究者,可是對于中醫的基礎和理解一點不薄弱,無不是學貫中西的大咖。

  白燁震驚之余,他們更是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他們都是六十歲左右的人了,研究了一輩子的生理病理,對于人體的認識積淀了這么多年,而且每年都沒有落下新知識和科學新發展。

  可是白燁才多大?

  二十四五歲?

  康老此時竟然感覺坐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個少年,而是和自己同等身份和地位的學術大咖。

  白燁的生理學竟然比起自己絲毫不差,甚至偶爾還能提出很多新的觀點。

  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康健生此時竟然萌生了一個想法:假以時日,中國的醫學事業必將重現輝煌,而白燁可能就是未來的醫學類的學科帶頭人。

  想到這里,就連他自己都感覺有點激動。

  一天的時間很短,但是眾人收獲都很多。

  就在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的時候,康健生說道:“我覺得完成腸道微生態生理學的研究應該正式一點,我有個提議,成立一個生理學研究小組,咱們細細研究,這一次,我們要寫一本震驚世界的新的生理學。”

  康健生的提議很好,的確如此,白燁也覺得當初自己提出單純性腸道微生態的理念有點局限,不如直接把微生態研究納入生理學的新篇章,豐富生理學。

  所以白燁也是點頭贊成:“我同意!”

  高岳陽也沒有意見:“我也同意。”

  康健生喜出望外,起身說道:“本次生理學研究,我建議我、白燁、高院士三人共同做主編,然后來一起把這本書寫完,寫好。我負責功能生理學、老高負責解剖生理,白燁就負責微生物生理學……”

  一間不大的簡單的辦公室,兩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三人定下了一個約定,寫出一本影響世界《生理學》。

  離開的時候,康健生留住了白燁,忽然說道:“有沒有想過做北大醫學部的教授?”

  白燁一愣,什么?北大的教授?康老師我沒聽見,您在說一遍行嗎?

  康健生見白燁沉默不語,連忙說道:“不是全職,兼職掛靠,名譽教授,怎么樣?”

  白燁羞澀一笑:“我可以嗎?”

  “可以!”

  “非常可以!”

  “當然可以!”

  一時間,房間里的北大人都異口同聲的說道。

  白燁已經用他的一言一行折服了現場的所有人,白燁尷尬的摸了摸鼻子,說道:“等我拿了最佳貢獻獎再說吧,我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出什么成績來,不能服眾,我也不能讓各位老師為難呀。”

  康健生哈哈一笑,開心的說道:“就這么說定了,等你拿了獎,我在全校歡迎你做講座,然后聘任你做北大的客座名譽教授!”

  離開北大醫學部的時候,已經是晚上群老家伙都沒有好好吃飯,約好了一起去喝粥。

  白燁也是陪著一起去,一個不大的路邊小店,賣粥人認識康老,笑著說了句:“老康帶朋友來了啊,還和平時一樣嗎?”

  康老點了點頭,沒多久,點的就上來了。

  七人要了一碗粥,一葷一素兩個包子,一疊小菜,樸素無華,平淡無常。

  白燁看著這一幕幕,忽然覺得,這應該就是康院士的日常吧。

  離開的路上,高岳陽欲言又止,不過還是忍不住問道:“小燁,你覺得協和怎么樣?”

  白燁尷尬,今天這可是第好幾次問了吧……

  “很好啊,要不然我也不會一直想考哪兒了。”白燁實話實說。

  高岳陽嗯了一聲:“你覺得來清華當個教授怎么樣?也就是在協和當個教授?”

  “你總不能厚此薄彼吧,答應人家老康在北大做教授,咱倆認識更久一點,你總得在協和也做一個吧?啥也不用你做,你就有時間過來做個講座什么的就行了!”

  車子把白燁送到小區門口,白燁走上去的,這里有生活用品,白燁也把實驗室當成了家。

  回來看了看實驗結果,然后記錄一番之后,然后把今天和眾位專家教授的討論中一些不錯的想法和心得體會記錄了下來,之后就早早的睡覺了。

  第二天起來,白燁就開始整理資料,籌備寫出微生物生理學的部分。

  這些資料其實已經收集完成,然后經過了臨床試驗的檢測,白燁要做的就是總結歸納,形成一部完成的學科。

  那就是微生物生理學。

  這已經不在僅僅局限于腸道疾病,因為研究發現,微生態的產物會影響人體生理病理功能。

  經過一周的時間,白燁漸漸的已經把這個理論逐步完善,把十二項微生物的產物對于人體生理學的探究寫了出來。

  這其實相當于生理學的一次革新。

  12月1號,日國《最新醫學新刊》發表,上面寫了很多新的觀點,也提出了腸道菌群研究的現狀,甚至已經逐步一些理論。

  他們的研究進展越來越快,讓白燁也不得不正視這個對手,日國在新科技領域的研究,真的是要比中國起點要高出很多。

  醫學的發展是依賴于現代科技的發展,而這一點,中國正是一個短板所在。

  這時候,《普澤最新醫學》編輯部的成員也快要回來了。

  當初白燁把他們送到了《cell》和MIO的崗位上去實習,去學習世界頂級期刊的編輯文化,一個月對于這些已經長期在編輯崗位工作的人來說很難得。

  要知道《cell》這種級別的期刊可不是想去就去的,所以大家也很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

  普澤醫院的編輯部目前只有少數幾個老人在維持日常。

  而白燁負責的腸道微生態研究計劃項目的人員也召開了一次會議。

  白燁把《普澤最新醫學》的事情告訴了眾人,他希望大家可以在這個雜志上發表文章,來作為今后的平臺。

  眾人得知之后,也是信心滿滿,畢竟有了科研成果,想出論文還是十分簡單的。

  更何況他們現在研究的領域是國外還沒有涉及到的空白領域,發出去以后都是會影響一時,被引用無數的存在。

  這一刻,大家都鉚足了勁,等待著《普澤最新醫學》的開刊。

  白燁和科奧也交流好了,到時候可以進行一些幫助。

  可以說,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