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這位是華亭縣槍社的楊鐵心、郭嘯天……”
“知州,這位是嘉興保圣院的方丈……”
“知州,這幾位是嘉興商會的……”
雖然沒辦法深入到基層群眾中,趙嘉仁在嘉興府這些年的經營也讓當地的一些有名人物齊聚一堂。先是一一和這些人見禮,趙嘉仁這才登上了講臺。
居高臨下的看著眾人,“諸位,我乃提舉棉務的福州知州趙嘉仁,此次請大家來就是想和諸位說些與棉花有關的事務。在此之前,我想先問問諸位,你們有誰沒靠種棉花掙過錢。”
聽到這話,與會的人都露出些不安的表情。被官府的人詢問起掙錢的事情,給這些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官府必然動了心思,所以沒人敢吭聲。
趙嘉仁也不催促,他招招手,趙嘉信和他妻子的張家人走上了講臺。這幾位先做了自我介紹之后,趙嘉仁問眾人,“大家認識這幾位么?”
下面的人中有至少一半的動作來看,他們是認識的。趙嘉仁繼續說道:“這位趙嘉信就是我大哥,這幾位張家人是我大嫂的家人。不瞞諸位,最早在華亭縣張家開始種棉花的就是我,這些年在華亭縣一直收棉花的也是我。”
這番自我介紹算是稍稍的起了點效果,眾人里面知道趙嘉仁真實身份的還是那樣的態度,不知道趙嘉仁身份的算是有了點親近感。
身為大宋官員就有大宋官員的自覺,趙嘉仁并不認為自己能夠得到民間的什么愛戴,前面的話只是試圖讓這幫人能夠稍微親近點而已,他繼續說道:“我想問問諸位,諸位種田的想不想不交稅。”
這話一出,凡是與趙嘉仁比較親近的人都變了臉色,他們可是知道趙嘉仁從來不打誑語的。即便是那些不了解趙嘉仁也都至少開始認真聽趙嘉仁講話。在這個時代,誰都不想交稅。
“現在朝廷興建棉務就是為了能夠賣布賺錢,所以棉花種的越多越好。此次公田改革已經弄到大家不滿,可光不滿又有何用。我覺得還是得有所應對才好。思來想去也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大家不交稅。可我說不讓大家交稅肯定不行,那能做的就是大家自家的土地要種棉花,若是種了棉花就算是歸棉務管,那時候我才能幫著大家說話……”
會議開了一個多時辰,會議結束之時趙嘉仁也覺得很累。然而在趙嘉信帶領下,有土地的大戶都要求與趙嘉仁私下見面。趙嘉仁疲憊的讓他們進來,卻讓司馬考來應對他們。
不管趙嘉仁如何能講姑蘇一帶的口音,他那股子福建腔調也始終能被聽出來。姑蘇人司馬考一開腔,當地的鄉音就讓這幫嘉興人放松許多。司馬考就把趙嘉仁的計劃講給眾人,嘉興的稅收都是交給朝廷,這些稅金也根本給不了左丞相賈似道。如果是棉務的話那就是專款專用,趙嘉仁就可以求著賈似道讓他下令免了種棉者的賦稅。
“趙知州這么做對他有何好處?”華亭縣另外一個大戶蘇燦不解的問。
“若是不讓大家有些好處,大家會好好種棉花么?”司馬考率直的做出了解釋。
這幫人沒想到這位司馬進士說話如此直白,登時都有些發呆。
司馬考心里面對自己的這話評價也不高,但是他好歹跟了趙嘉仁這么久,在趙嘉仁這邊談起利益來就是如此直白。“我們且不管左丞相賈似道想做什么,也不用管嘉興府的人做什么,如果棉務搞得好,趙知州就有大功勞,而諸位也理當從中得些好處才對。”
這番會議結束之后,又有人想私下求見趙嘉仁。趙嘉仁也是真的累了,同時完全沒興趣和這些人再說什么。他還讓司馬考去接待這些人,果然帶回來的消息是,免稅可是大事,這幫人想知道趙嘉仁真的想要什么。
看得出,司馬考也被這些人弄得有些不高興,他苦笑道:“我竟然不知道讓百姓得些好處,他們竟然不相信了。”
“嗯,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趙嘉仁念了一段初中時候就學過的文章。
司馬考聽了,皺著眉頭思考一陣,然后有些存疑的問道:“柳宗元的捕蛇者說?”
趙嘉仁答道:“正是。鄉間的人吃了這么多年的苦頭,哪里敢相信不收稅的好處。我原來以為柳宗元寫的文章還是夸張居多,等我當了官之后才知道,居然不是夸張。”
說了這些,趙嘉仁本來以為司馬考會直接評價幾句,沒想到司馬考先是低頭沉思,片刻后才抬頭說道:“趙兄弟,我到過北方幾次,其實一直有話想說。我原本以為北方被金國與蒙古肆虐上百年,當是日子十分難過才對,至少日子過的不如我們大宋。可真的到了北方之后,我才發覺并非如此。北方百姓的日子過的可并非比我們大宋差。甚至能講,比咱們大宋還強些。只怕這和他們收稅不多有些關聯。”
“哦?”趙嘉仁訝異的應了一聲。他始終覺得自己的見識比較多,特別是見識比官員要多得多。沒想到現實證明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到過北方的司馬考所說的話就超出了趙嘉仁的想象之外。
而且只要認真的思考一下,還非常符合常理。就北方的那個人均土地占有量,加上稅收的程度,北方人民普遍的生活水平只怕是要比南方好上一些呢。在農業社會,要是隨便看看就能感覺生活好一些,那可就意味著生活水平好上很多才行。這下趙嘉仁就開始能理解為何蒙古能夠伐宋成功。想長期作戰就得有大量物資,臨安投降之前大宋的財政已經崩潰,而蒙古卻始終能夠堅持作戰。這絕非是簡單的一句蒙古比較野蠻就可以作出解釋的。
司馬考明顯沒有想這么多,他繼續嘆道:“這稅的確太多了。”
看司馬考現在并沒有把視野投放到那么廣大的范圍之內,趙嘉仁也因應了司馬考的話說道:“我之前反對公田改革,就是因為大宋的這個制度搞起公田來,能把好好的事情給搞糟。司馬兄,你也是進士出身,我希望你能在嘉興府把此時給搞起來。公田改革已經折騰百姓一次,至少就讓百姓能夠從這次折騰里面稍微分點好處,哪怕是那么一點點也好。”
福州知州一直留在嘉興府不那么合適,趙嘉仁見了嘉興府的眾人幾次之后,就把事情交給趙嘉信與司馬考來辦。而被趙嘉仁說服李伯玉向趙嘉仁保證,一定會按照之前兩人商量好的思路辦。也就是說,在嘉興府搞起集約經營的農業來。
登船之后,趙嘉仁心里面覺得放不下這件事,然而他還是強迫自己放下。把事情干好需要的是干部隊伍,就如趙嘉仁的船隊需要那些船上的船長、大副等干部一樣。身為領導者,趙嘉仁只能在平日里做好干部培養工作,到了該讓他們上陣的時候,也只能讓他們上陣啦。
回到福州,趙嘉仁立刻就把嘉興的事情給放下了。福州這邊的局面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首先是左翼軍的新統領牛再興抵達。趙嘉仁必須把他最近的關鍵轉到一直以來都想推動的左翼軍改革上。
這位牛再興聽了趙嘉仁的介紹之后,就用一種很服從的態度說道:“趙知州,俺當年在鄂州之戰的時候見過你。那時候俺的命還是你手下的大夫給救的。”
“啊?”趙嘉仁很是訝異。他回憶了一下才想起自己的確在漢口設立了軍醫院,在里面照顧那些鄂州受傷的軍人。整體而言,受傷軍人的存活率應該是大大提高的。
牛再興以為趙嘉仁忘記了此事,他連忙解開衣襟,把前胸上的一個大傷疤給趙嘉仁看,“趙知州,俺就傷在這里。俺還記得你到醫院去看望俺們,還給俺們帶了吃的。那時候俺就知道趙知州你一定是個好人。”
突然就被人給發了好人卡,趙嘉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高興才對。然而牛再興并無惡意的樣子,趙嘉仁也覺得放心不少。左翼軍的改革的確需要可靠的人一起來辦。
時間過得飛快,幾個月很快就過去,左翼軍的改革進行的還算馬馬虎虎。首先就把相當一部分根本打不了仗的老兵給淘汰了,剩下的軍隊進行重編。空額并沒有靠征兵來補齊,而是由趙嘉仁手下的‘民團’成建制的暫時給歸到左翼軍的部隊里面。
若是別的時代這么搞那是一定要引發軒然大波,然而在大宋,民團本來就是國家武裝中的一部分,而且左翼軍的軍餉是由福州和泉州出,更準確的說,是由趙嘉仁來出。所以趙嘉仁堅持這么搞,也沒人出來反對。
而嘉興府那邊,趙嘉仁搞的政策也有很大進展。當地超過七成的私有土地所有者都選擇服從了趙嘉仁的安排,也就是成規模的經營。嘉興府一帶基本都是平原,可用耕地眾多。公田改革的首批公田回買以后,每鄉設立一所官莊,莊官由財產豐饒者擔任,兩年一屆,負責征收與運送租米。
這些官莊管理者都是趙嘉仁的人,他們擁有大概兩百萬畝土地,這些土地一半種植大米,一半種植大豆。剩下的私人土地基本都種上了棉花。
農村是要講時節的,糧食一旦種下去,那就基本沒改換的可能。而且過了那個時節,連補種的機會都沒有了。換句話說,當那些糧食種下之后,就意味著這幫人真正服從了趙嘉仁的領導。
既然大家服從了,趙嘉仁也不能失言。身為提舉棉務,趙嘉仁和嘉興府制服李伯玉兩人一起上表,請求在未來兩年中免除嘉興種棉百姓的稅收。兩人表示,如果朝廷肯答應,棉務可以每年再多上繳十萬貫銅錢。
李伯玉雖然也一起上表,然而他還覺得不安心。專門寫信給趙嘉仁詢問真的能多賺到這十萬貫么?趙嘉仁回信安撫這位大宋官員‘這些都不是問題’。
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就進入了五月,此時南風已經起了,船隊開始大規模返航。此次南下的趙嘉仁船隊一共有一千艘,其中一百艘船根本就沒在福州停留,而是一路北上前往渤海的直沽寨。這個后世的天津衛此時被指定為專賣。那一百艘船上的貨本來就是和蒙古那邊約定好的,船隊正好給送去。
到了六月梅雨季節開始之前,船隊返航了。從運回來的商品來看,蒙古那邊為了能夠與趙嘉仁貿易也是竭盡全力。此次航運一次性運回來了二十萬斤的堿塊,還有很多北方的產品。
這些產品在這個時代也算是很不小的努力,然而趙嘉仁弄到的物資更值錢。回來的人當中就有即將卸任的佐渡島島主劉猛,和劉猛一起回來的還有從佐渡島開采冶煉出來的三千斤黃金與兩萬斤白銀。
趙嘉仁下令將這些金銀都加工成金幣銀幣,等負責人把這些東西押運走之后,趙嘉仁覺得賈似道真的是令人無語。按照賈似道的所作所為,一天印刷15萬貫會子。這么開一年,也不過是4000萬貫會子。按照現在已經狂貶的會子,一兩白銀能輕松收購40貫甚至更多。即便是以40貫,4000萬貫會子也不過是十萬兩白銀而已。以這次的收入,趙嘉仁光從佐渡島一地,就弄到了印鈔機全開三年才印刷出來的錢。
對于這樣的事情,趙嘉仁自豪中又有些不安。希望賈似道別知道這件事才好。若是知道的話,趙嘉仁除了造反之外,大概沒有別的辦法能保住自己的財富。rw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