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章丨決事省禁

“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禮記·檀弓下  眾人這才明白皇帝將涼州叛軍分而治之的用心,有朝廷雄軍在側,諒韓遂也不敢肆意亂來。朝廷只消不斷派遣賢能之人擔任太守、縣令,布施德化,不出數年,涼州便能徹底平定。

  “至于剩下的武威、北地、安定、漢陽、隴西、武都六郡,設為雍州。其刺史之選,如諸郡太守一般,都等韓、馬二人來朝之后再做決斷。”讓誰去做雍州刺史,其實皇帝心里已經有了一個人選,那就是黃門侍郎鐘繇。

  鐘繇在歷史上為司隸校尉,坐鎮關中,節制安撫馬騰、韓遂等人,使曹操無西顧之憂,足以見其能。

  只不過鐘繇的身份有些特殊,他與曹操關系匪淺,又是出身潁川,地緣上親近關東士人。讓這樣的一個人替皇帝駐守關系緊要的雍州,并不能讓皇帝完全放心,還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做出決定。

  在此之前,皇帝得早作預備,以免鐘繇真的不堪驅使,導致他手中無人可用。

  “雍涼二州的郡守、縣令的選任無不得以寬仁識禮、忠良能干為主,尤其要以善與異族打交道為上。”皇帝提出了要求,說道:“諸卿有什么好的人選,可一并報來,日后自當有詔旨下達,命眾公卿舉薦。”

  眾人七嘴八舌的說著各自認為的合適人選,但在皇帝眼中,這些人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與缺點,雖然擔任郡縣之長倒也足夠,但是要想做雍州刺史,卻沒有人能比得上鐘繇。

  如果實在沒有更合適的人選,那就只有鐘繇了,皇帝開始琢磨著如何去敲打鐘繇,使其效命,擺手讓眾人退下。

  哪知這時,眾人都置若罔聞,遲疑著沒有告退的意思。

  皇帝這才恍然,他們是在等自己對興亡三事中,對‘處政失措,閹宦專權,貴戚橫恣’的表態。

  他想了想,知道恰好可以拿此事大做一筆文章,于是說道:“讓尚書臺傳詔,明日我要去高廟拜謁。”

  眾人盡皆離去,唯獨侍中荀攸被皇帝留了下來。

  皇帝盯著眼前這位其貌不揚、卻堪稱智謀之士的人,誠懇的說道:“我素知侍中胸懷錦繡,適才所論及涼并羌胡、關東諸侯等事,我想聽聽侍中的高見。”

  在皇帝手下任職是一回事,愿不愿真心實意為皇帝辦事卻是另一回事。

  皇帝還沒有自大到因為荀攸在蔡邕、李傕等事上幫了自己一把,而誤以為荀攸已經就此真心投效于他了。

  站在荀攸的角度來說,早在蔡邕一案了結后他就該自尋門路去蜀郡為官。如果不是看在漢室尚有可為之處,哪會甘愿待在面臨李傕叛軍的威脅、即將水深火熱的長安城中?哪會選擇待在皇帝身邊?

  這兩天皇帝之所以沒有表現的急不可耐的找荀攸袒露心跡,就是為了等到今天這樣一個時機。

  他已經給了荀攸足夠的時間去考慮、觀察,如今正是荀攸選擇何去何從的時候了。

  如果不愿輔佐,那么荀攸接下來的回答大可敷衍了事;如果愿意輔佐——

  “涼并羌胡與關東諸侯,看上去是兩件事,其實依臣看來,可以當做是一件事。”荀攸目光深邃,平靜的直視著皇帝。

  皇帝精神一振,既是欣喜于荀攸不言自明的態度,又是驚訝與荀攸遠過常人的智謀:“敢問計將安出?”

  荀攸的視線從皇帝臉上移開,目光低垂,讓人看不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也不知道他心里適才已做了一個關乎個人榮辱的決斷:“諸公先前所議,無非是以為東西之事難以兼顧,欲安關東,則不能多分心力治理涼州,欲定涼州,就只能眼看關東諸侯坐大。然而兩者之間或有折中之道,是以臣下才說兩者可當做一件事。”

  說完,荀攸移開座席,膝行至皇帝跟前,右臂一揮,將一只衣袖攤在桌案上。

  皇帝先是吃了一驚,但心里很快放下心來,出于信任,他微微頷首默許了荀攸的行為。

  只見荀攸伸出左手對衣袖上的花紋指點道:“關中土地豐饒,百姓殷實,西可收隴右六郡之兵,南可得巴蜀漢中之財。秦人、高祖皆據此而得興王業,陛下若要據此以制天下,猶可鑒于前人。”

  皇帝點頭道:“先收涼州,再定巴蜀,潛心休養數載,可兵精糧足,甫出函谷而天下定。”

  “可是,”皇帝疑惑道:“若是先收涼州,則關東卻不能坐視不理,這又回到先前的問題上去了。”

  “陛下睿鑒,光武皇帝曾言‘既平隴,復望蜀。’臣亦有意勸陛下如此,可謂是不謀而合。”荀攸對皇帝的方略表示贊同,復又說:“當年光武皇帝納新息侯馬援,以釋關隴之憂,從此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陛下不妨效之。此外,陛下與諸公似乎都只盯著涼州,而忽視了——”

  他手指點在衣袖正中,往上一移:“并州。”

  皇帝順著荀攸手指的地方看去,在荀攸的解釋中,并州南接三輔,西臨雍涼,東靠燕趙,是一處必爭的險地,對關中的軍事意義和重要性絲毫不弱于涼州。

  按荀攸的話講,只要將并州收入囊中,既可以保護三輔不受北地胡人的侵襲,又可以震懾雍涼的異族。最關鍵的,就是從并州的上黨、太原等地可以居太行高山,下臨河北平原。

  無論是可以時不時的敲打冀州袁紹,還是為了以后能夠收復天下,占據并州,對于皇帝來說都是一步先手好棋。

  “只是并州的局勢較涼州還要錯綜復雜,烏桓、南匈奴、羌胡等部族雜居一處,糾斗不止。孝靈皇帝以后,并州九郡,唯有上黨、太原、西河三郡尚在,余者皆淪為胡人之手!”荀攸沉聲說道:“朝臣之所以視若不見,其實都是心知朝廷如今尚茍且艱難,豈有余力伐之?”

  皇帝眉頭深鎖,苦惱道:“涼州倒還好辦,只需用心籠絡馬騰、韓遂二人,可保期年無虞。只是這并州,各族勢力盤根錯節,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情。稍有不慎,激起各族兵亂,反倒會讓朝廷陷入困境。”

  “尚書令有句話說的在理,羌胡雖為邊疆外患,卻是心腹內疾。陛下若要從容東向,須得使關中安穩,絕不許涼并之間再起變亂。”荀攸收回衣袖,說道:“時下正有一人,可為陛下牧守并州,解此憂慮。而且此人一出,正好可以讓關東愈加混亂,一時難以威脅到朝廷。”

  世上竟還有這種人?

  看到皇帝迷茫、驚訝的神色,荀攸提醒道:“劉侍中東出武關,已快有一年了吧?”

  皇帝一愣,隨即在腦海中回憶出一幅場景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