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

“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禮記·禮器  建安五年正月初一,夜漏未盡七刻鐘。

  未央宮,前殿。

  天剛蒙蒙亮,空中布滿鉛灰色的云層,雪落之后的空氣格外清新冷冽,寒風刮骨,時不時吹散屋檐上的積雪。原本肅穆威嚴、整體以暗沉色調為主的巍峨前殿如今已被白雪覆蓋,莊嚴之外更添一份壯美。

  底下站著的人群中不乏一些從關東征辟入朝,此前從未見過長安未央宮的宿老,在靜靜等候的時候,他們不免將眼前的一切與昔日在雒陽南宮見過的殿宇作對比:

  “未央宮前殿建于龍首山上,果然壯麗威嚴,非雒陽溫德殿可比啊。”

  “數百年殿宇,有細微之處仍可見修葺的痕跡,可見國家立志興復,居處儉省。”

  再這樣嚴肅的場合居然還有人竊竊私語,站在當中的諫議大夫沮授忍不住看了過去,只見那兩人分別是諫議大夫張承與其兄、議郎張范。

  此兄弟二人是河內望族,父祖兩代為三公,張范頗得太傅袁隗欣賞,兩家差點聯姻;張承曾以‘方正’受征辟,入朝為議郎、伊闕都尉。董卓專擅朝廷,張承兄弟謀議起兵誅董,結果事議未成,兄弟幾人便逃往揚州,受到袁術的庇護。

  因多次進言袁術而不被接納,張承兄弟便尋機脫身離去,恰好去年朝廷克復天下,因兩人頗有名望,故而得到公府舉薦。

  袁氏故吏……

  沮授心里默默想著,自從皇帝在冀州下詔清算袁氏,所有阿附過袁氏的士人無不遭到流放、禁錮等嚴懲。而如今看來,朝堂之上還是有不少與袁氏干系淺的,想來也是,袁氏經營百年,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若真要株連,朝堂之上誰又走得脫呢?

  這時候站在人群之外的一名常侍謁者好像也發覺了這邊的動靜,開始往張承等人看了過來。

  張承也是許久沒能步入宮廷、參與大朝,心情難免有些激動。此時看到那名年輕的謁者向他看來,饒是他年歲資歷比對方大,此時也低下了頭,免得被監察殿上臣子威儀的謁者抓個正著。

  沒過多時,所有人被引導入內,只聽鐘鼓大作,皇帝身著冠冕,從一旁緩緩走出。眾人皆拜伏山呼,口稱萬歲,如是再三,直到太常陳紀親自將皇帝引導在御座上,鐘鼓樂聲乃止,百官依次起身。

  小黃門穆順將簾子放下遮住了皇帝的御容,待君臣坐定后,大鴻臚周奐便在一旁跪奏,稱:“臣等請朝賀。”

  獲準之后,便有掌禮郎高聲禮贊道:“皇帝延王登!”

  朝賀的順序先是諸王,再是公侯等人。

  正旦大朝是朝覲天子的重要儀式,作為天子的藩臣,納貢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玉璧無疑又是貢品里必不可少、同時也是最尊貴的一種,整個大典上只有極少數人能為皇帝獻上玉璧。

  分封各地的劉氏諸王在兩百年間經過絕嗣、謀反等原因,如今只剩下十余位仍奉守封國社稷。這一次大朝不僅是要慶賀興復,皇帝更要借此詔來劉氏宗親,宣示自己正統、大宗的地位。所以本依漢制,每五年朝覲一次藩王從今年開始集中朝賀:

  周奐在一旁依次唱贊諸王姓名:“趙王臣赦、齊王臣承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賀!”

  念在前頭的諸王都是以輩分見長,他們每個人的雙手都用一塊獸皮或是絹帛襯墊著玉璧,玉璧的材質、大小不一,從中可以窺見各國時下的財力。

  諸王離席遙遙朝皇帝一拜,皇帝便命人撤去竹簾,從席上站起身來。于是諸王趨近跟前,伏地再拜,皇帝再坐。諸王將玉璧一一進獻案上,最后又拜,這個儀式便算是結束了。

  皇帝粗略的掃視了一眼,諸王所獻上的玉璧,以陳王劉寵進獻的品質最好,以淮陽王劉暠所進獻的最差,這是因為陳國富饒,淮陽國早年飽受黃巾等盜匪殘害,其王更是棄國而走。

  這次劉暠費盡心思從其他宗室手中貸來玉璧,一心想著皇帝能讓他復國之后重修宮宇。

  諸王進獻過后,再是列侯,列侯之中尤以劉姓宗室為首,當他們以相同的禮節薦璧之后,最后便是三公。

  整個儀式嚴格有序、極具威權,一起一拜皆符合漢制。其下觀禮等待的卿臣們忍不住眼含熱淚,偷偷用衣袖擦拭:“喪亂十年,未料到能復見漢家威儀。”

  這是許多人心中的感慨,但也有不少人在聽到陳紀高喊:“皇帝延太尉等”時,不免在心中嗤道:“也就是三公之中混進缺憾。”

  且不論有些人心中是怎么想,在聽到宣禮過后,以太尉董承為首,司徒趙溫、司空黃琬同時奉璧上殿,向皇帝進獻。之后則是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等官開始進賀,按照品秩分別向皇帝獻上雁雉等物。

  進獻禮畢,方才開始了重頭戲,皇帝命人當眾宣讀了詔書,傳達朝廷休息養民、勵志革新之意,勉勵諸公卿盡心謀國,一心為民,二千石以上皆上殿呼萬歲,其余在殿外亦是山呼不斷。于是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百官受賜宴饗,朝會之后的朝宴便開始了。

  諸王正旦朝覲之后,正月的時候又入宮了一次,皇帝趁此熟悉了那些所謂的‘親戚’,從中發現不少有才能的宗室,也發現一些才能昏聵的諸侯王。雖然都是光武皇帝之后,但彼此的血緣關系早已疏遠,他們生怕皇帝會不念同宗之情,將他們的封爵降格或是剝奪這也不是沒有先例。

  所以諸王在覲見皇帝時無不誠惶誠恐,而皇帝的表現也很大方,給了不少賞賜,勸慰他們回國后修德修身、謹守宗廟。諸王紛紛稱贊皇帝是當之無愧的中興之主,儼然有光武之風。

  但在正月十四那天,諸侯王要各自啟程就國的日子,皇帝忽然下了一道詔書,正式廢除了樂成、下邳、濟陰等絕嗣之國,改置為郡。

  長安,瑯邪國邸。

  國邸是諸侯王在京師建設的住宅,以封國的名字分別命名,一般用來作為皇子就國前、或是諸侯王朝覲的臨時居處。

  “我不去!”在瑯邪國的邸第內,瑯邪王劉熙漲紅著臉,倔強的坐在席榻上,他身上裹著厚厚的錦袍,跟那些衣著寒酸的同宗比起來要更為富貴:“我又沒坐事犯法,現在入宮自陳,不是自揭己短么?”

  從瑯邪國帶來的一眾官吏、仆役此時被驅散得遠遠地,哪怕是炭火快要熄滅也沒人擅自過來添加。

  站在劉熙面前的正是他的親叔叔、陽都侯劉邈,同時也是朝廷的太原太守:“你有沒有罪,天知道!”他手指著屋頂,面如寒霜,直把劉熙逼視得低下了頭:“你與蕭建在瑯邪謀事,真以為沒人知道么?曹操、臧霸、董昭這些人與你既不親近,他日隨時會將你檢舉出來。”

  “要這么做,那他們也脫不了干系!”劉熙生硬的說道。

  劉邈嘆了口氣,重重的說道:“所以蕭建死了!”

  “叔直是為我而死。”劉熙神情落寞的說道,他想起自己的摯友在殿前自刎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兩只拳頭便緊緊地攥起:“不但是那個郭嘉,就連他自己也說了,他死了,便什么事都沒有……他不會騙我的!”

  他當初窺見中原大亂,想效仿劉寵舉兵逐鹿,于是讓親信蕭建聯系臧霸、曹操等人試圖壯大羽翼,一開始這些人確實與他態度曖昧,多有往來,瑯邪王室的威勢似乎擴張到了青徐。可好景不長,本如枯樹的長安朝廷飛速崛起,再次以強勢的威嚴重臨天下,臧霸這些人于是緊接著與他劃清界限,甚至為了杜絕后患,逼死了蕭建。

  “他們的話如何信得?蕭建的話……若真的有用,你又何至于今日?”劉邈苦口婆心的說道:“現在他們幾乎把自己洗干凈了,而你呢?我也沒讓你主動認罪,連隨我入宮一趟都不肯么?等明日你回瑯邪以后,你我叔侄再見,又當是何時?”

  劉熙心里實在是恨透了郭嘉,可他現在光顧著想自己該如何脫身,全然沒有去想該為無辜自殺的蕭建報復。

  他知道這個叔叔最是心疼自己,又在朝堂上混跡多年,說的話自然不會有錯,但他一想到正旦大朝時皇帝年紀輕輕卻又不失威嚴的儀容,心里卻犯了怵:“那陳王為何沒有動靜?”

  他若是說預謀未遂,那陳王已經是悍然起兵、自稱輔漢大將軍,其心昭然若揭。可自打皇帝派了作風強勢的種邵擔任陳國相以后,便將陳王收拾的服服帖帖,陳國的積蓄、軍隊全部用來支援朝廷的一系列戰事。

  然而在此之后,卻未見皇帝對陳國有何進一步的舉動。這一次朝覲,陳王也跟沒事人似得到長安來了,甚至還在私下里與其他諸侯王吹噓自己為朝廷貢獻了大量糧草兵械,建有大功。

  “他是見國家不追究,便心存僥幸,還想蒙混過去。你且看著吧,早晚陳國要出事!”劉邈冷哼一聲,很不看好陳國的未來:“今日國家下詔廢除了樂成、下邳等國,就是要告誡我等,既能因‘皇嗣’而封王,也能因‘絕嗣’而除國。你且起來,我等還要趕快入宮。”

  “可、可是入宮之后要做什么?”劉熙踉蹌著站了起來,此際他沒有主意,只能聽從叔父劉邈的話:“侄兒該怎么說?”

  “你什么都不用說。”劉邈伸手為劉熙整理著衣裝,一邊傳喚著奴仆,一邊目光溫和的看向對方,劉熙是他從小看到大的,一直視如己出。如今父兄傳下來的瑯邪國有難,他拼卻性命也要保住瑯邪國的宗廟:“入宮之后,一切就都交給國家。”

  說著,他又嘆了口氣,道:“當年曹操之父在瑯邪多受先王照顧,我初次入朝時也盛贊過其人忠貞,如今他犯下那么多劣跡,還能執掌兵權為征西將軍,可見國家……誒!”

  劉邈對曹操有恩,便認為曹操不會對他無義,劉熙當初也是抱有這樣的想法,此時卻嗤之以鼻。

  叔侄二人很快入了未央宮,在獲得皇帝接見的消息后,劉邈忙伸手拉過傳召的中黃門的手。兩人的袖子連接處很快動了幾下,劉邈親熱的笑道:“敢問中黃門姓字?”

  那年輕小宦迅速把手收了回去,不動神色的在袖子里掂了掂,勉強說道:“陽都侯喚我一聲嚴峻就好。”

  “嚴黃門。”劉邈在原地停下了腳步,借此動作看似是微微躬身:“不知道陳王可來過沒有。”

  “陳王?”嚴峻很是機靈的看了二人一眼,善于察言觀色、有閱歷,是穆順將其從甘陵國帶回來的理由。此時他覺得劉邈有些說不上來的奇怪,一邊想著,一邊慢悠悠的回答道:“陳王今日沒有入宮。”

  “陽都侯問這個做什么?”他追問道。

  劉邈心里不知為何松了口氣,忙笑著說道:“不知聽誰說起陳王也要入宮,所以多嘴問一下。”

  多嘴問一句便花了兩塊金餅,嚴峻心忖著這個代價可有點大。

  劉熙見嚴峻似還要追問,便擺出瑯邪王的架子,說道:“還走不走了?”

  皇帝正在查看織室進奉的新棉布,由于不斷改進織造與提花的技術,織室產出的棉布也越來越結實耐用,花紋也愈加繁復美觀。

  如今棉花已經推廣到整個關中都有種植,皇帝來年便向將其推廣到涼州、并州去,再于少府屬下新設一官,專司紡織,將棉布銷往天下乃至于西域,可以為朝廷增加一筆財源。

  “棉布不可僅供賞賜之用。”皇帝對在一旁陪坐的侍中鄧昌說道:“我看,到明年就可以讓少府招募織工,大肆興造,如此也能讓黎庶在冬日里知暖少寒。”

  鄧昌摸著棉布,輕聲說道:“陛下睿鑒,如今關中豪強之家皆夏著蠶紗、冬披棉衣。若能推及黎庶,來年冬天可多活萬家。”

  “陛下,瑯邪王到了。”穆順眼尖,看到外面的劉熙、劉邈叔侄正在太常陳紀的帶領下向這里走近。

  鄧昌立即放下手中的棉布,準備從席上站起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