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53章 【裂土封王】

  巨大的牛油火燭噼啪作響,李世民的聲音意味深長,整座太極大殿一千五百多名大臣,一時之間竟然沒人敢開口問問皇帝的意思。

  今夜的事情透著詭異,大臣們吃不準皇帝的心思,陛下不但大動干戈召開夜朝,而且一開口就說了句莫名其妙的話。

  “朕等今日,多年矣……”

  啥意思?

  還是沒人敢問。

  大臣們只敢在心底不斷猜測,揣摩皇帝這番話到底什么用心。這話若是只看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李世民等待遼東大捷多年矣,可若是稍微琢磨一下,誰都能聽出皇帝的話里話外別有所值。

  一千五百多人的朝堂大殿,竟然有種落針可聞的寂靜,除了巨大牛油火燭的噼啪聲,只余無數人略顯謹慎的呼吸聲。

  李世民突然輕輕一嘆。

  但見皇帝伸手一指地上那個紅翎急使,問眾臣道:“諸位臣工對此有何感想?”

  有何感想?

  一個累死的紅翎急使唄!

  但是這感想只能藏在心底,面上必須顯出肅重沉痛之色。不過也有一些人發自真心的沉痛,開口出聲道:“終于使命,恪于職責,自我大唐建立紅翎急使制度以來,信使為了傳遞大事常有疲累致死之事,臣以為,甚悲壯。”

  說這話的必然是公允之人,然而李世民明顯很不滿意,但見皇帝繼續負手仰頭,輕聲又問道:“僅僅悲壯么?”

  那大臣頓時閉口,一時不好再接茬。

  李世民的聲音陡然變得高昂,大聲道:“在朕看來這不僅僅是悲壯,在朕看來這是大唐的大英雄。連續狂奔六天五夜,七千里長途碾于腳下,不眠不休,直至累死,臨死陷入癡迷夢魘,高呼吾乃紅翎急使,聲嘶力竭,長街讓路,如此英雄之事,豈能以一句悲壯作為他的置評?”

  皇帝的情緒似乎很激動,突然看向大殿中某個臣子,大聲道:“房玄齡,朕要發一旨,傳告天下。”

  這話說的無頭無腦,前后跳躍性十分嚴重,然而房玄齡卻肅穆點頭,鄭重道:“陛下但請放心,老臣必然用心措辭!”

  皇帝要發圣旨傳告天下,但是圣旨不一定是皇帝親手撰寫,有些圣旨需要文采斐然,必須讓大臣用心撰寫。

  這并不是說李世民文采不行,而是大臣們多方商量更容易出彩,歷史上許多大事所用圣旨,都是宰相們帶領文臣一個字一個字推敲而出,這樣的圣旨傳告天下才顯得莊重。

  李世民見房玄齡答應下來,轉而又看向大殿中令一個臣子,再次開口道:“李孝恭,紅翎急使是軍中的信使……”

  這話還是有些無頭無腦。

  但是李孝恭同樣也肅穆點頭,鄭重道:“陛下但請放心,臣會督促兵部論功行賞。”

  然而這次李世民卻搖了搖頭,道:“你錯了,朕指的不是這個。”

  李孝恭微微一怔。

  但見李世民輕輕吐出一口氣,忽然看向紅翎急使尸身旁邊那個守門將領,開口問道:“帛書是否在你手中。”

  那守門將領一直單膝跪地,聞言連忙抬頭道:“回稟陛下,帛書確實在末將這里。”

  說著探手入懷,準備掏出帛書呈遞。

  哪知李世民猛然一揮手,語氣鄭重道:“不用呈遞,你來誦讀。”

  守門將領登時一怔。

  讓他誦讀帛書?

  這不合規矩啊。

  李世民虎目炯炯,道:“汝雖長安守門令,但汝手中有紅翎,朕現在問問你,紅翎急使的使命是什么?”

  守門將領腦中靈光一閃,脫口而出道:“千里狂馳,只為上報大捷,紅翎不倒,信使不滅!”說著下意識抬手,高高舉起了那根紅翎。

  “那你還等什么?”李世民輕喝一聲。

  至此,大殿眾臣已經猜到李世民用意。

  紅翎急使的使命是上報大捷,然而現在大捷尚未當眾報出,既然守門將領接收了紅翎,那么他得完成紅翎急使未完成的使命。

  守門將領忽然從地上站了起來。

  他把那根紅翎極其莊重插在背上。

  然后他雙手托著那份帛書,臉上現出極其肅穆顏色,道:“吾乃紅翎急使,來此上報大捷,今有渤海國書傳遞千里,遼東一戰陣斬三十萬,請問帝,可誦否?”

  能成為長安城守門令的人物,本身就是軍中出類拔萃的將軍,守門令的官職不高不低,但是個頂個都是皇家的心腹,能夠被李世民收為心腹,自然不是普普通通的小卒,不但要能征善戰,而且要熟知禮儀,哪怕是擱到朝堂之上,也能做到不失進退。

  他雙手托著帛書,以禮問詢皇帝可否誦讀,李世民面上顯出肅穆之色,忽然反身走到龍椅上坐下,這才鄭重開口道:“朕,心甚喜,朕,盼聞聽。”

  一板一眼,極其莊重,這一刻不論是皇帝還是守門將領,全都依足了朝堂以禮肅重以待。

  這情形若是擱在后世人看來有些奇葩,甚至會嘲諷一句偽裝和做作,然而在古代卻特別注重這個,古人的偽裝和做作顯得光明磊落。

  既然是大事,那就要肅重以待,哪怕已經知道了這件大事的前因后果,仍舊需要按照禮儀重新聽上一遍。

  這是對做大事之人的尊重,也是古人略顯可愛的一種刻板。

  那份國事帛書展開足有五尺,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小字,僅憑目光粗粗一掃,便可推測最少也得幾千字,這要是當堂誦讀起來,恐怕一時半會難以讀完。

  然而李世民面色極其莊重,滿殿大臣屏氣凝息,所有人全都肅穆以待,靜靜等著守門將領開始誦讀。

  大殿中忽然走出兩個重臣,直接走到守門將領身旁,左邊一人乃是房玄齡,右面一人乃是李孝恭,一文一武兩個大佬,突然伸手握住帛書左右兩側,同聲開口道:“帛書不可落地,你且只管誦讀。”

  這話有兩個意思。

  帛書不可落地,是指這份帛書長度足有五尺,如果讓守門將領自己展開來讀,讀到一半的時候必然要落到地上。

  你且只管誦讀,這句的意思更加簡單明了,房玄齡和李孝恭的意思很簡單,他們會幫著展開帛書讓守門將領誦讀。

  說話之間,帛書緩緩展開,那守門將領深深吸了一口氣,終于開始誦讀這份來之不易的帛書。

  李世民滿臉肅重,滿殿大臣側耳傾聽。

  然而誰也沒能想到,守門將領第一句話就讓所有人驚呆。

  但聽守門將領念的第一句是:“二大爺,恭喜啊……”

  滿殿之中,一片嘩然。

  怎么回事?

  這是帛書?

  一份上報大捷的帛書,滿朝文武肅穆以待,就連皇帝都要正襟危坐,結果一開頭竟是流里流氣的口吻。

  這把莊重放于何處?

  守門將領明顯也呆住,面色愣愣不知道該不該讀下去,他是親自閱讀帛書之人,已經發現帛書上寫的句子有些不倫不類。

  所有人都被帛書第一句口吻弄懵,唯有李世民似乎早有預料,但見皇帝忽然呵呵一笑,語帶深意道:“朕開夜朝,千古未有,渤海國書,更上層樓,汝等無需如此,渤海國主還是個孩子,既然還是孩子,調皮一些也沒什么……”

  這話讓許多大臣暗暗翻個白眼!

  渤海國主還是個孩子?

  這話說出去鬼都不信。

  如果擱在六七年前,說李云是個孩子勉強還能接受,但是現在李云已經是渤海國主,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侯王,放眼整個大唐,除了皇帝沒人比他地位更高,哪怕是長孫皇后一國之母,按照官職上的劃分也要遜色一籌。

  皇后的官職是正一品。

  大唐原本有八個正一品,分別皇后,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李世民登基以后取消天策上將,所以整個大唐只有七個正一品。

  這七個正一品除了皇后乃是實封,其它留個都是名義上的懸置,因此整個大唐只有一個正一品,那就是長孫皇后這位一國之母。

  但李云是諸侯,諸侯比正一品還高。

  爵有親王,公主,此后是嗣王,郡王,國公。

  官有正一,從一,此后是正二,從二。

  無論是爵位還是官職,李云已經超出了大唐的設置,這樣一個位高決定的人物,李世民竟然說他是個孩子。

  大臣們無言以對。

  但是不管如何皇帝已經明確表態,在場大臣個頂個都是人精,沒人會在這事上找不自在,難道要他們跳出來指責一番,抨擊李云這份報捷的帛書不倫不類?六七年前或者有人有這膽量,然而現在真的很少有人能鼓起勇氣。

  原因很簡單。

  李云已經游離在朝堂之外。

  人家是諸侯,自己有自己的諸侯國,雖然名義上歸于大唐,但是嚴格來說乃是關起門自己過日子,如果李云不愿意留在大唐,甚至可以分裂出去自己做皇帝。

  古語裂土封王,這才是封王的本質。

  真正的王,不是皇帝兒子那么簡單,真正的王,乃是裂土而封的諸侯。

  卻說守門將領得到李世民鼓勵,終于決定繼續誦讀帛書,哪知他才要張口,忽然又變得遲疑。

  旁邊房玄齡和李孝恭同樣變得遲疑,因為他倆也看清了帛書上面的一行行字。

  房玄齡忽然開口,面色嚴肅道:“陛下,這份帛書有些驚世駭俗,老臣欲要進言,請陛下準許只讀一半……”

  這話讓在場大臣心里一驚。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