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十章 偉人特質

  周日的晚上,坐在家中寫字臺前的吳斌正津津有味的看著一本書,但難得的是,他手中拿著的并不是教科書,而是一本蔡國平給他的人物傳記書,介紹的是誰呢?

  就是那位經常掀開棺材板想要吶喊些什么的物理學頂級人物,艾薩克·牛頓。

書的全名是最后的煉金術士:牛頓傳  是英國小說家邁克爾·康奈利所撰寫的。

  蔡國平將這本書給他的時候是這么說的,“這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本牛頓傳記,推薦你看看,也許會對你產生一些影響。”

  在讀這本傳記之前,吳斌對這位偉大科學家了解最多的就是他的三大定律。

  而一位能奠定現代物理基礎的男人,又怎么可能讓一個喜歡物理的人不對他產生好奇心呢。

  所以吳斌在他緊張的學習計劃中,還是硬擠出了一點時間用來閱讀這本傳記,但沒想到,這一讀,就陷了進去。

  第二天來到學校,吳斌將已經讀完的傳記還給蔡國平之后一臉期待的說道:“老師,您還有別的關于牛頓的書嗎?”

  接過書的蔡國平笑了笑,“我可以再推薦給你幾本,學校里的圖書館都有,你可以去借來看看。”

  “好的,謝謝老師。”

  蔡國平點點頭從筆筒里抽出一支筆在便簽紙上開始寫書名,邊寫邊問道:“說說讀后感?”

  “某種意義上,讓我明白了人類的上限?”吳斌想了想回答道。

  “哈哈,他的確有這資格。”

  蔡國平說完將便簽紙撕下來遞給了吳斌,“話說你別的科目現在的學的怎么樣了?畢老師可是來問了好幾次了,簡直比我還急。”

  “明天吧,學化學時花的時間出乎意料的多,所以有點打亂我的計劃,導致生物學習進度落后了,不過明天我應該能都看完。”

  “吳斌,好大的口氣啊,我跟你說,你英語要是過不了120,我可不放人。”

  這時正在給花澆水的陳芳抬頭對吳斌說。

  “我這也是啊,分數沒法讓我滿意的話,可別怪我幫你關辦公室里,別以為你昨天把那道細胞融合的題答出來就算過關了。”

  蔣蘭也立馬補了一句。

  “請兩位老師放心,我一……我會盡全力考出讓兩位老師滿意的分數。”

  吳斌本來是想說一定能考到的,但怕刺激著兩個老師,不然萬一去找兩套衡水傳說級難度的卷子來,他還真有點慫。

  趁著倆老師滿意的點頭,吳斌連忙溜出了辦公室。

  午休時分,吳斌吃完飯就來到了學校的圖書館中,對于牛頓的傳記,他的確顯的有些迫不及待。

  其實倒不是說吳斌真的對牛頓崇拜到了這個地步,而是他在牛頓的傳記上看到了他該前進的方向。

  沒錯,牛頓的傳記并不是告訴你要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名學神,而是在成為學神之后,你可以去干什么。

  人物傳記這樣的書,吳斌看的非常快,一個午休的時間,吳斌已經將蔡國平推薦的書看了個七七八八。

  天才,神人,人類極限,幾本書里每行字都透露著這樣的信息,而吳斌也覺得他們并沒有說錯。

  如果要描述牛頓的貢獻到底大到什么地步的話,大概是這樣。

  但凡17世紀有諾貝爾獎,那么牛頓至少是拿下四屆物理獎得主的男人,力學體系的構筑,分光計,反射望遠鏡,萬有引力,每一項都是影響深遠的存在。

  另外在數學界,牛頓鼓搗出來的流數術,哦,也就是讓當代學生痛恨無比,絞盡腦汁的微積分,也可以輕松征服數學最高獎項,菲爾茲數學獎。

  有個笑話說是牛頓潛心研究出微積分是用來給劍橋創收的,那當然只是一個笑話。

  在十七世紀,有許多數學問題需要微積分來解決。

  比如在研究物體運動的時求即時速度,求曲線的切線,求函數的最大值,最小值問題等。

  可以說,微積分是歐幾里得幾何之后,全部數學中最大的創造。

  其實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微積分最起碼被十幾個頂尖數學家研究過,比如費馬,瓦里士,巴羅,開普勒等等。

  但最后創立者一般還是被認為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可見他們的貢獻之大。

  另外這里面還有個小故事,看著這兩人并列為微積分的創作者,有些人會以為他們是合作關系,然而事實上……不存在的!

  牛頓30歲之后,除了琢磨上帝和煉金之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各種懟以及抹黑萊布尼茨。

  因為首次發表微積分論文的人正是萊布尼茨。

  所以后來有許多人都說牛頓為了“微積分的創立者”這份榮耀,使用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權利不斷打壓勢單力薄的布萊尼茨。

  這也算是牛頓黑的學者們最常用來炮轟他人品的論點之一。

  說完小故事,繼續談他的學術。

  以上所說的那些發現和學術,全都是牛頓在26歲前就完成的,可以說用難以想象四個字都很難表達吳斌的心情,只想問問系統是不是曾經也附身過在牛頓身上。

  哦對了,剛剛還說了,30歲之后的牛頓一直在鼓搗煉金,而煉金其實也就是他們那個世紀的化學,只是實在太簡陋了,那時候連元素都概念都沒,氧氣還被稱為“燃素”

  這也是為什么牛頓在化學這一塊沒有太大發現的原因,主要是他們那時候都在走一條錯的路上。

  吳斌堅信,如果牛頓生在了有顯微鏡和元素周期表的年代,那么拿幾個化學獎估計也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當然,傳記中除了吹捧牛頓在學術界的巨大貢獻外,還是帶了點私貨的,比如說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好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這兩句話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它們的出處都是牛頓嘴里,而后人也都喜歡用這兩句話來形容牛頓謙遜,然而如果把這兩句話代入當時牛頓說出這兩句話的語境,就完全不是這意思了。

  比如站在巨人肩膀上這句的語境,其實是這樣的。

  其實英國科學家胡克早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并推導出了正確的公式,但由于數學不好,他只能勉強解釋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而且他沒有認識到支配天體運行的力量其實是普遍存在的,是“萬有”的。

  再加上第谷早在100年前就發現了行星的公轉其實是橢圓運動,開普勒更是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所以科學界對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視。

  但在后來,數學小狂人牛頓用微積分極其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并把他的力學三定律成功推廣到了星系空間,改變了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公認的天地不一的舊觀點,一度被科學界奉為最偉大的發現。

  這個結果讓胡克大怒,指責牛頓剽竊了自己的成果。

  接下來就是經典語句登場的時候,按吳斌對書中的描述來看,牛頓當時的語氣估摸著是這樣的。

  “是啊,我特么還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心里想的估計是,你特么數學不好怪我咯?

  這一段吳斌查到的時候差點笑噴,想不到偏科這種事情在頂級科學家里也會出現,這讓他更堅定了一定要讓所有學科齊頭并進的決心。

  后來這話被被去掉了語境,就變成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謙辭,也算是很有意思了。

  第二句撿貝殼也差不多。

  牛頓晚年的時候,絕對不是什么被人供起來的物理之神,官場幾十年,樹敵自然眾多,呵呵他的人可以說大有人在。

  在一次晚會上,幾個新銳科學家質問他,物理學越來越廣闊,但你卻這么久沒新發現了,還有啥好牛逼的啊?

  然后牛頓就把這句話給甩給了他們,意思其實就是,你們幾個連貝殼都撿不到的渣渣有啥資格來BB我?

  不得不說,混跡官場幾十年的牛頓說話藝術那真是登峰造極,隨便噴個人,都變成了這樣一句傳說經典。

  相信不明白語境的人都只能感受到優美至極到如詩歌般的意境。

  桀驁,這就是吳斌從幾個小故事里讀出來的東西,看完這一段的時候,吳斌不禁瞥了一眼坐在旁邊的顧帆,自己這么喜歡嘲諷他,難道就是因為偉大的人注定沒朋友?

  牛頓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是開創的一生,但大概也是沒朋友的一生,甚至連老婆都沒。

  不過這一點上,吳斌其實還是挺有共鳴的。

  “談戀愛哪有學習好玩?”

  “在這一點上,我的確認為宿主有成為偉大科學家的潛力。”

  第一次聽到系統主動搭話的吳斌有點意外,便問‘怎么說?’

  “初始掃描宿主大腦興趣區域時,宿主對異性的興趣幾乎為零,這是在人類中很少見的,這是成為偉人中非常好的一項潛質。”

  ‘哦?是嗎,難得聽你夸我,那有什么獎勵不?’

  “抱歉,此問題不在可查詢范圍內。”

  ‘呵,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