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5章 識取造化意,挽作頂上簪

  心,肝,腎,先照顧哪一個?

  不存在先照顧哪一個。

  在脾這里,它們都是子女,都得到了平等的照顧。

  世間或有偏心之父母,但于造化而言,沒有什么偏心不偏心。

  如果硬要說偏心,那造化也確實偏心,偏心于造化之下的一切造物!

  五藏竅中,葉小葉最先打開的是肺心竅,原因是肺部直接和外界作能量交換,而從絕靈仙海中走出來的這個身體,又在日夜不停地自主汲取著微量靈氣。

  從哪里汲取?

  就是通過呼吸,從肺部汲取。

  或者整個身體都有汲取,但肺部無疑是最主要的通道。

  也因此,在五藏竅的修煉中,葉小葉最先打開的是肺心竅。

  非由自主,造化使然。

  如果他不是出身絕靈仙海,那最先打開的也可能是其它的竅,心肝腎都有可能。

  唯一不太可能的是脾。

  造化確實不偏心,但是脾自己偏心。

  作為父母,它偏心于它的四個子女,真要完全按它的意思來,估計只有等四個子女全部都照顧到了,才輪得到照顧它自己。

  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許廣陵也偏心了。

  偏心于先照顧它。

  這個更高的高度,其實也并不太高,至少,沒有越過造化,而依然是秉持造化之意。

  這也就是修煉里的復雜。

  有的時候,需要“順其自然”。

  這就是五藏竅里最先打開的是肺心竅。

  那個時候,最先打開的是哪一竅都有可能,當然最大可能的確是肺心竅,不過許廣陵并不能100%地確定。

  有的時候,需要“順由造化”。

  這個時候就不能繼續順其自然了,如果還是順其自然,那第二個竅應該打開的,很可能是心、腎兩者里面的一個。

  但許廣陵的旨意越過了它們,而把目標鎖定在脾心竅。

  生靈,由生開始,一步一步地衰朽,然后走向死亡。

  這叫“順其自然”。

  生靈,秉承著造化賦予的意識和能力,在生長的過程中,在本應衰朽的過程中,升華著自己的意識,增長著自己的能力,然后利用種種方法,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延緩甚至倒轉衰朽的過程。

  這叫“順由造化”。

  順其自然也好,順由造化也好,都是大道之下的正常演繹。

  而站在這個高度來看,所謂的人類文明,所謂的人類文明史,就是某些時候“順其自然”、某些時候又“順由造化”的歷史。

  如果始終“順其自然”,那就是最初什么樣,最終仍舊什么樣。

  整個的人類是這樣。

  單個的人,也是這樣。

  而身為生靈,人或人類的目標,最終,也就是由“造化”來代替或者說支配“自然”。

  這個道理,哪怕輾轉三世,之前,許廣陵也沒有徹底厘得明白。

  這般的概念,他是早就有了,但也僅僅只是大體的概念而已,其中的核心以及種種細節,都很不完善,整體而言如同霧里看花。

  但這一年多的時間,在五藏竅的修煉過程中,這個道理,他明白了。

  徹底明白了。

  一下子,從里到外,完完全全的豁然開朗。

  這也是修行的奧妙或者說樂趣之一,很多時候,你修的明明是“身”,但得到更大益處的,卻是“識”。

  種種之識,經常無中生有,又或破空而至,呈現在你的面前。

  當然究其根本,并非無中生有,而是造化通過“身”,經由身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凝聚成識。

  所以自第一世開始,許廣陵所建立的修行體系中,便確定了“身心”這個基本概念。

  身不離心,心不離身。

  身可轉心,心可轉身。

  二者相互纏繞,相互旋轉,相互依循,相互化生。

  離開了心,身不成為身,只是一段和泥土石塊一般無二的死物。

  離開了身,心也不成為心,同樣只是一份承載著某些固定信息的死物。

  一旦分離,兩者都死了。

  而所謂生,所謂生靈,就是身與心兩者的聚合。

  這也是一對陰陽。

  身是陰,是起始,也是承載。

  心是陽,是發展,也是推動。

  草木同為生靈,其遜于人的地方,就是身心兩方面都有差距。

  其身的復雜度或者說高度不如人,所以其能夠承載的“心”的層次,也就比不上人。

  但如果以其靈識為推動,是可以一步一步地發展其身的,然后其身也反過來一步一步地蘊養其識,如此雙向地循環發展……

  最終,華夏古代傳說中的草木成精,并非神話。

  “花仙子”、“花妖”什么的,也并不僅僅只是幻想。

  只是,那個演化過程想必很漫長。

  就算是在此世的這樣一個靈氣相當豐富的世界,而且也是修行文明相當盛行的世界,許廣陵目前為止,也沒有聽到這般類似的說法。

  又或者,他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絕靈仙海中的那個存在……

  只是,如果那個存在真是草木成精的話,那也和他印象中的“花仙子”、“花妖”的形象,差距太大了。

  大到通過本能,根本不能把兩者聯系起來。

  而華夏古代傳說中那般的花仙子花妖,以許廣陵目前的認知,傾向于,是有的。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在漫漫宇宙又或者說無垠時空之中,許廣陵傾向于相信,有那么一個世界,在那里。

  花仙子翩翩起舞。

  花妖則如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餐清露,啜流霞,行居于山間。

  而如果那個世界也存在修行文明,不必是人類。

  其中很多的生靈,想必剛一出生,就是“凝元境”、“真一境”,甚至直接就是地仙天仙什么的了。

  可惜小天現在不在身邊。

  不然真想問問它,是不是確有那么一個世界。

  如果它不知道,那就到了他可以大肆嘲笑的時間了。

  往事憶來唯唏噓。

  這一年多靜修的日子,大量空余的時間。

  葉小葉一天一次的修煉,一天一次的泡澡,一天三次的吃飯,一天兩次或三次的院中漫步,一天大概一次的清凈經誦讀,以及,一天一次的下午長睡。

  而除此之外,就是許廣陵的時間了。

  推演修行。

  感受造化。

  然后,思念,也像種子,在心間慢慢地發芽。

  都說太上忘情,許廣陵目前只是大宗師,可能還不是“太上”,也可能就算真的到太上了,也還是忘不了情。

  忘不了生命自出生開始,輾轉至今,這一路上的那些親,那些友,那些故人。

  在第一世的時候,許廣陵還會譜譜曲。

  而到了這一世,則只是思念。

  那思念既不成歌,也不成調,只是如院里的那些小草一般,在青石縫間,默默地萌生著。

  有些太閑的日子,比如又巧好下起了雨。

  許廣陵有時就會縱容它們一下。

  讓它們像院內的那些小草一般,自由自在地生長著。

  既不拔除之,也不培育之。

  只是閑閑淡淡地看著。

  也不失為聽風聽雨觀云觀月的過程,一種不錯的調濟。

  不過那樣的時候終究不多。

  總體而言,只能稱得上“偶爾”。

  最多的時候,許廣陵還是推演修行。

  才一個破大宗師,連“神”都不是,有什么資格沉湎舊事不思前行。

  對吧?

  就像美食。

  種種“美食”,都是好的。

  但是日常生活,最好還是豆漿包子,豆花泡饃,小米粥咸菜,銀耳蓮子羹,小鍋米線,豌雜小面,疙瘩湯胡辣湯……

  到了中午晚上,再來些其它的正餐。

  一日三餐,不必有多“美”。

  只要適合,就是美了。

  比西施都美。插ptererror();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