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北軍的大帳內,楊展已經先一步到了,張煌言掀簾進來,先是告罪道:“來遲一步,兩位久等了。”
楊展笑道:“張大人不必拘禮,我們也是剛剛來。”
張煌言慢步走進帳中,心中升起一絲疑惑,這么早就召集三位主將,難道是有什么大事?
夏完淳從袖子里拿出一道密卷,往前一遞說道:“滄水公,你看這個。”
張煌言一看材質就知道是潛象營密信,潛象營若說負責傳送密卷,多半是皇上親筆書信,而且是需要保密的。想到這里張煌言心中一緊,肯定有大事要發生。
展開一看內容果然沒讓他失望,足夠石破天驚,朝廷中樞經過商議決定出兵漠北,征服準噶爾。這可真是個大動作,沒到漠北之前,他不了解大漠的事,或許還不會如此震驚。準噶爾可不是一般的小汗國,烏梁府天天面對著他們的壓力,出兵和羅剎人交戰時候都得小心防守西邊的準噶爾人。
“遼東一線就放棄進攻了么?”
“閻將軍已經上奏天子,直言遼東往北冰天雪地,不適宜大軍進攻,羅剎人的重鎮和人口還有軍隊都在西部,只要拿下羅剎國的西部,他們就完了。”
張煌言眉頭一皺,說道:“準噶爾雖然虎視眈眈,但是畢竟還沒有發生嫌隙,用這個理由攻伐是不是有些”
原來侯玄演的書信中明示,就以和羅剎人勾連,妄圖夾擊靖北軍為由出兵。
“這不是莫須有的罪名么?”張煌言低聲道。
楊展一聽這話,就有對侯玄演不敬的意味了,這些京官一直留在陛下身邊,真的是被皇上的好脾氣慣壞了。楊展這些封疆大吏,可不敢隨意說出這種話,被有心人告上一本,沒事也惡心半年。畢竟京官沒有兵權沒有地方財政,說他們謀反都沒有人相信。
楊展沉聲道:“張大人慎言,準噶爾陳兵邊境,本就是一種挑釁。再說了我們總不能把全軍百萬人安危寄于準噶爾人的身上,萬一他們趁機攻擊我們側翼,到時候悔之晚矣。”
準噶爾整個汗國,包括旗下大小部落都是信封伊si蘭教的,攻擊性非常強,不排除他們會趁機南下的可能。后世的滿清就是從康麻子一直打到了十全老人。期間他們一度拿下了拉薩,控制了整個西藏,是一股絕對不容小覷的力量。
張煌言自知口誤,既然是朝廷中樞做出的決定,考慮的自然比自己全面。而且拋開個人的道德,先征服準噶爾的確是一個好主意,這樣可以直搗羅剎腹心,省下了在北境萬里冰封的苦寒之地血戰。
夏完淳見意見統一了,就說道:“那我們就做好準備,到了三四月份準噶爾汗國剛剛走出冬季,糧食和儲存的肉也差不多快吃完了,戰馬的牧草也應該所剩不多,正是我們進攻的絕佳時間。
楊展突然提高了聲音,說道:“我有一個主意,你們聽聽看行不行。”
“蜀國公請說。”
楊展輕咳一聲,說道:“我們就通知準噶爾人,說我們要借道伐羅剎,他們若是同意我們就進入其國之后突襲。若是不同意,討伐的理由不就有了么?”
一陣尷尬的沉默過后,楊展訕訕地說道:“兵者詭道也,能夠減少士卒傷亡,就是我們這些為將的最大的責任。畢竟他們的背后都有一個翹首盼歸的家庭,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個個普通士卒,是百萬人中的一個,但是在各自家庭,這可都是頂梁柱主心骨吶。”
兩人默默點頭,打仗從來不是什么高光偉正的差事,若是堂堂正正決斗,那是匹夫之爭。
邊關大將必須擁有一定的決定權,這件事根本不用稟報朝廷,夏完淳就派出了自己的使者。
一來現在就開始商量借道,顯得很誠懇,若是事到臨頭再行通知,準噶爾人也不是傻子,肯定想得出其中有詐。
而來也可以以此為理由,多派出一些斥候,刺探準噶爾的情報。
反正就算他們不同意,也不會一下子否決掉,肯定會有個長期扯皮的過程。
征遼元帥閻應元率兵入山海關,經過大同往靖北行軍,綿延幾公里的隊伍一路上引人駐足觀看。
從滿洲撤走之后,為了防止此地的人再生異心,閻應元留下了兩萬人常駐沈陽,并且從朝鮮和日本借調各五千兵馬,進入西伯利亞雪原和羅剎人的探險隊斗智斗勇。
剛剛立國的李德久和完全掌控日本的德川家光欣然同意,事實上日本和朝鮮的火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領先中原王朝的。后世滿清幾次出兵,都借兵朝鮮,用他們的長槍隊對付沙俄。日本比朝鮮還要發達,因為他們是個島國,而且國力偏弱,很早就受到了荷蘭、葡萄牙這些國家的影響。
當然現在他們的技術,比之華人落后不少,很多裝備都是來自登州水師的支援。這些倭兵和朝鮮兵兇狠程度不亞于羅剎人,他們之間的交手真可謂將遇良才棋逢對手,只要捉住了俘虜殘忍度就跟比賽一樣,節節攀升。
倭兵和朝鮮兵的優勢就在于滿洲給了他們足夠的支持,不管是糧草還是武器,甚至是保暖的衣物,都從來不會短缺。
滿洲平定之后,同樣有大批的漢人涌入,這里的耕地肥沃,號稱黑土地,糧食礦場都十分豐富。再加上當初為了重建滿洲,招來了打量的工廠,許多人干脆在此設立分廠,也留住了一大批的工人。這些人的家眷越過山海關,前來投奔,就在此定居下來。
登萊水師也在覺華島設立了一個大的分布,覺華島位于寧遠城邊,曾經被努爾哈赤屠戮一空,至今翻刨土地還有尸骨累累,但是這里確實是個很好的地方,適合駐軍。按照大明的舊制,遼寧這一塊是屬于山東布政司的,所以登萊水師在此立軍也是名正言順。只有沈陽以東,才是傳統意義上的滿洲。
總之山海關以北,有了無數漢人的遷徙定居,慢慢地繁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