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阿Q精神

  電話一打通,常天浩才剛說了一個“喂”,沒想到那頭的小琴比他還興奮:“浩公子你終于打電話來了?哎呀,一早上都沒看你來,也不知道你電話,沒法通知你,我都快急死了,你還不趕緊來?真被你看準了,天膠價格跌了好多,上周五收盤價就是今天開盤的最高價,一開盤就直接跌,到中午時跌了不少”

  “多少?”

  “最低7185,午盤7205,你賺了好多錢啊,你趕緊過來平倉啊!”

  “才這么點啊?”常天浩撇嘴道,“不急。”

  “不急?”小琴倒是急了,“這么點如果向上,你現在風險度就臨界了,該換我追著你要去追保了。”

  “這不沒有嘛”

  “那也不能這樣大意,你倉位太重了,不全部平掉至少也減倉一些吧?”

  “不用不用,你聽我的,等著。”常天浩換了個話題道,“超哥呢?”

  小琴壓低了聲音:“超哥對電腦發呆呢,嘴里翻來覆去的說,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光頭光腳的陽線,哪有這么弱,下午一定會拉起來!”

  常天浩“噗嗤”一聲笑了起來,超哥還真是個可愛的人,嘴里卻說:“好好,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你下午什么時候來平倉?浮盈好多錢了”

  “我有個飯局抽不開,你幫我盯下,跌破7000再平倉,7200太早。”

  “7000?”小琴驚呼起來,“那還早呢!我不又能操作客戶賬戶,這是紀律,你知道的。再說誰知道能不能過7000?你落袋為安才對,不要和超哥賭氣超哥已承認輸了,說等你過來就請吃飯呢。”

  “明天吧,明天吧,今天真有事走不開,謝謝你啦,先拜拜啦”常天浩怎么能把估分的事說出去呢?那不是馬上露餡了?

  “喂喂!”

  小琴喂了兩聲,電話那頭已傳來嘟嘟聲,再撥打回去半天不通,好不容易撥通,接起來的人回答說這是個公用電話,根本沒看見剛才打電話的人,她才悻悻然放棄。

  一手天膠5噸,38手天膠總共就是190噸,以7320元的開倉價做空,如果按7205平倉,不算手續費,常天浩每噸可賺115元,合計下來賬面浮盈218萬元幾乎等于小琴一年收入,就算按比例計算浮盈,相對于1248萬的原始投入,一個交易日利潤就達17多,她覺得是了不得的收益,沒想到常天浩心這么兇,居然要7000以下才平倉。

如果真以7000的價格平倉,那就等于每噸賺320元,190噸就是6萬多,幾乎要賺一半,過周末就賺一半,哪有這么快的賺錢速度?當自己印鈔機啊?簡直豈有此理!萬一市場又掉頭反攻呢?豈不是功虧一簣?最起碼先落袋為安啊  打不通電話的小琴一瞬間就想了多的演變,對常天浩不聽勸的行為不高興了很久,更生氣他沒說兩句就掛電話的行為,覺得自己好心提醒被人當成了驢肝肺,在公司里呆坐了一會,撅嘴道:“最好下午翻轉,讓他賠錢才對,嘗嘗苦頭,看看不聽我話的結果。”

  想是這么想,忽然猛地一驚,默默念叨:“不應該,不應該,按照員工規范,不管客戶有什么操作,不管自己能不能理解,都要祝福客戶賺錢咒客戶賠錢是不道德的我不能變成這樣的人。浩公子是我自己開發的客戶,還指望他細水長流發大財呢,怎么能咒他賠錢,不妥不妥下次不能再說了,這念頭連有都不能再有”

  再一想,腦子里就更亂了:我為什么這么關心他?公司強調過,不要關注客戶的盈虧,不要對客戶過分關心或熱情,做好服務才是根本,不要把自己的立場陷入到客戶的立場上去,更不要和客戶同喜同悲,那樣要出事,強調過這么多次,怎么就沒理解呢?

  唉,我從業經驗太少了!浩公子是我第一個客戶,難免手忙腳亂。

  她只能用這理由來解釋。

  當她心煩意亂地給自己找臺階時,常天浩、云飛揚和彪子已在小飯店里各自碰杯:“來來來,為生活所迫干一杯!”,冰鎮的青島啤酒隨著這陣碰撞聲還從玻璃杯里晃蕩了出來不少。

  所謂“生活所迫”當然不是開玩笑,比他倆早畢業的彪子這兩天已開始上工了,真是去運輸公司開卡車,這兩天白天在公司熟悉情況、熟悉人頭,一有空就靜下來學習駕考教材,準備去把駕照給考出來。

  對常天浩來說同樣也是“生活所迫”,如果不是這樣,以他的性格,估分知道自己的大概成績后肯定毫不猶豫地填報北大歷史系,根本不會猶豫滬江金融的事畢竟是北大,說出去多牛?

  但云飛揚放棄旅游系、報考警察學院的例子在先,彪子踏踏實實去運輸公司做時機的例子在后,讓他萌生不一樣的想法:不要慕虛名!

  重生后的發展道路已選擇好了:那就是走投資發家致富,成立自己的基金和投資王國,成就無上財富人生,至于學術完全可以附帶。

  沒錯,讀歷史系也可以搞投資,從來沒人說投資非得科班出身,但如果非科班出身又去搞投資,還要走專業道路,這條路就會比較艱辛,就算最終走通,也失去了現在讀歷史系的意義?難道非得證明一下:你們都是渣渣,我讀歷史系怎么了,照樣投資玩得比你們好?野路子出身的投資理念照樣碾壓你們?

  這是小孩子才有的幼稚想法,都40歲的人了,能不能學著成熟點?

  讀經濟金融專業,可更好地入行業,更快地融入節奏,重生優勢不可能一直無窮無盡利用下去,一定會有用完的那一天,沒有專業知識甚至很難保證走得長遠。

  再退一萬步說,走金融、經濟這條路后就不能搞歷史研究、不能搞哲學、國際政治等其他學術研究了?顯然不是。在常天浩的認知里,這方面有明顯反證沈志華先生。

  沈志華夫婦在冷戰史研究中獨樹一幟,擁有大量成果,是其天賦異稟么?顯然不能這么說,其師齊世榮先生帶了那么多弟子,研究成果能與沈志華相提并論的并不多,而沈在1993年前甚至都不在體制內搞研究,奠定其學術地位的關鍵原因說出來很匪夷所思錢!

  80年代后期沈志華下海經商成為頗有實力的商人,在蘇聯解體特別是大量倒爺產生后,他敏銳察覺到其中機遇,斷然放棄生意和夫人一起跑到俄羅斯,當工薪階層普遍年收入還只有1萬出頭時,當中國倒爺忙著從獨聯體倒運廢舊設備、舊勛章、廢棄軍火甚至飛機回國時,只有他一人想到倒運檔案個人耗資100多萬元從前蘇聯檔案館里“買”回了2萬多件檔案。

  這種財力是何等驚人?其他人或許也想到了,但他們既沒有沈的靈活,更沒有他的財力,只能望而興嘆。

  利用這批原先從未面世的資料,兩夫妻迅速成為該領域專家,推翻了很多模糊不清的結論,取得了豐碩成果。

  而這也是毛老師反復對常天浩提到國家二檔在南京,研究近代史要去南京大學的原因:研究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大量史料和檔案作為基礎,占有越充分,越能出成果,價值也越高。

  所以他很快規劃好了思路:先發財,40歲后轉行去搞學術研究,文史哲、經管法都摸一摸,如到時候不想果自己搞,那就出錢成立類似福特基金會這種專項學術基金,招徠學者研究感興趣的領域,給他們多發點錢就是了。

至于基金名稱,他一瞬間也想好了帶有充分惡趣味的名詞“凱申基金”,至于為毛冠名凱申,懂行的人秒懂這是某清北學者的“豐碩”成果,不懂的人說破天也不曉得,隨他們去就是碰杯后他心情極好,一瞬間就把北大歷史系從志愿表上劃掉,再說從瞿天臨這事看,北大亦不是當初那個北大了,他極其心安理得,所謂阿精神,大體不過如此精彩東方文學提供等作品文字版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