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要為政治服務”,這是弗朗茨想出來的最佳借口,總不能說擔心歷史重演,匈牙利人猛然爆發一波,反推了波西米亞軍團?
這說出來都沒有人信,波西米亞軍團有十萬大軍,就算是打個五折,那也有五萬正規軍。布達佩斯現在才多少匈牙利軍隊?
匈牙利共和國名義上的軍隊不少,實際上科蘇特能夠支持動的部隊卻非常有限,各級地方政府都有國民自衛軍,很多都是空額。
科蘇特政府收攏了一部分前線的潰兵,布達佩斯名義上的總兵力達到了八萬,平均下來兩三個人一條槍,且士氣全無的部隊,能有幾分戰斗力?
溫迪施格雷茨親王是軍人的同時,更是一名政客,他自然不會反駁這個說法。
“殿下,莫非是政府有什么計劃?”
弗朗茨微笑著說:“親王閣下,你莫非忘了意大利戰場?”
溫迪施格雷茨親王點了點頭,盡管他不認為撒丁王國是一個麻煩,但也不會拒絕更加輕松的贏得戰爭。
奧地利主力齊出,匈牙利共和國危在旦夕,撒丁王國再不進攻威尼斯,那么未來要面對的就不是十萬奧地利軍隊,而有可能是二十萬、三十萬。
不能再多了,鎮壓匈牙利叛亂這是本土作戰,哈布斯堡家族也沒有把國內搞得天怒人怨,有民眾基礎在,才能夠支撐起這種規模的戰爭。
“命令前線的部隊,都給我穩扎穩打,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不要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弗朗茨補充道 匈牙利王國的領土面積實質上并不小,足有三十多萬平方公里,是后世匈牙利共和國的三倍多。
這個時候,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倒向了奧地利政府,從政治上看,維也納政府之前的政治攻勢是非常成功的。
距離布達佩斯最近的波西米亞軍團,只剩下了幾十公里的路程,而距離最遠的特蘭西瓦尼亞軍團,距離布達佩斯也不會超過三百公里。
自從戰爭爆發開始,匈牙利政府就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后悔了。
奧地利的反應比他們預想中要大的多,正常操作不都是先派警察抓人,失敗過后再派出幾千人軍隊來鎮壓,再失敗然后繼續增兵……
總之,匈牙利共和國靠刷奧地利副本,不斷的獲得勝利,然后逼迫奧地利政府承認他們獨立,這就是科蘇特政府參考了美國獨立戰爭,想象中的匈牙利獨立戰爭。
這里面可能會有挫折,他們可能會遇到失敗,最后勝利一定是屬于匈牙利共和國的。
騙術的最高境界,就是連自己一起給騙了。
好吧,他們可能不是騙子,但是確實編制了這樣一個美夢。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夢存在,也不能支撐他們走到現在。
可惜,一開始導演就拿錯了劇本,明明是送經驗升級的新手副本,突然間變成了地獄副本,直接就要打大BOSS,可是他們才是0級啊?
布達佩斯 迫于形勢,科蘇特不得不向自己最大的政治對手伊斯特凡伯爵求助。
伊斯特凡·塞切尼,匈牙利大貴族之一,也是匈牙利最偉大的改革者,在國內擁有崇高的聲望。
和科蘇特靠演講上位不同,這是一位實干家,在教育、交通、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被譽為匈牙利最偉大的人。
事實證明,在影響力上實干家是干不過嘴炮的,所以才有了匈牙利共和國,因為伊斯特凡依然忠于皇帝,反對任何暴力革命。
政治上,伊斯特凡認為任何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都必須緩慢的、小心的進行,以避免造成不可預料的后果。
蘇特主張建立起一個快速工業化的國家,伊斯特凡則主張保留傳統的強大農業,繼續走農業國道路。
雙方最大的沖突在民族問題上,伊斯特凡認為匈牙利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人們被語言、文化、宗教割裂,推行民族主義是非常危險的。
他認為匈牙利一開始需要的是循序漸進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步,反對過分的激進主義和民族主義。
事實已經證明,科蘇特推行的民族主義行不通了,維也納政府輕而易舉的就在內部分化了匈牙利。
無可奈何之下,科蘇特不得不向往日的政治對手尋求幫助。
“伯爵閣下,為了匈牙利共和國一千三百萬民眾的未來,我來請你出山!”
伊斯特凡搖了搖頭,半響過后才開口說:“你的匈牙利共和國可沒有一千三百多萬民眾,可能連五十萬民眾都不會有,剩下的人都是斐迪南陛下的臣民!”
無形的裝B最打臉,伊斯特凡直接點名了匈牙利共和國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因為政府推行激進的民族政策,所以匈牙利共和國的少數民族,都選擇繼續忠于皇帝。
共和政府沒有解決土地問題,然后農民們決定忠于皇帝;共和政府沒有考慮工人階級的利益,然后工人決定忠于皇帝。
最后剩下的就是資本家和貴族了,毫無疑問這里面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忠于皇帝的,真正認同匈牙利共和國的人并不多。
“伯爵閣下,現在匈牙利共和國已經建立了,奧地利的軍隊就要殺過來了,難道你忍心就這么看著匈牙利完蛋么?”科蘇特一臉憤怒的質問道 伊斯特凡平靜的說:“科蘇特先生,不要說這些沒用的。我17歲就開始從軍,期間參加過反法戰爭,在部隊中待了18年才退役。
軍事上的事情我比你更清楚,從軍事上來說,我看不到任何獲勝的可能。你告訴我,現在我能干什么?
當然,如果是你們要放棄獨立,準備和維也納政府談判,那就另當別論!”
科蘇特臉色陰沉的可怕,盡管他的內心深處也認可伊斯特凡的說法,但是嘴上他卻不能夠承認。
作為匈牙利共和國的元首,除了死磕到底,實際上他已經別無選擇了,和談等于政治生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