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一章、不再是主角

  經過一番研究討論,弗朗茨最后得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英國人撐不住了。

  這個“撐不住”不是說英國人馬上要完蛋,事實上大英帝國正處于巔峰狀態,還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們的世界帝國。

  只不過殖民帝國本質上就是為了賺錢,現在國際沖突事件太多,各國互相捅刀子、挖坑,大大增加了殖民地維護成本。

  投入越來越大,而獲得的收益卻沒有同步增長,有時候還因為動亂減少。這種背景下,倫敦政府想要停止這種不必要的爭斗,減少殖民成本也就不奇怪了。

  原時空也有一次殖民會議(柏林會議),不過是比利時人搞出來的,利奧波德二世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成功拿到了剛果地區。

  現在剛果地區早早落入了奧地利手中,非洲大陸都瓜分的差不多了,利奧波德二世自然不會做無用功。

  柏林會議現在是不會有了,各大殖民帝國還缺少一個深入溝通、調解矛盾的機會。

  英法奧三國雖然結盟,那也只是在核心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具體到每一塊殖民地的細節上,大家還來不及討論。

  不要看三大國在殖民地瓜分中占據優勢,就以為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實際上各大殖民帝國都不好惹。

  或許他們的軍事實力比不上三國,但是暗地里捅刀子還是能夠做到的,比如說:傳播民族主義,支持殖民地獨立運動。

  最近幾年,殖民地風起云涌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有人統計就會發現,殖民地爆發起義的次數正在逐年上升。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大家都不要想愉快的賺錢了。尤其是殖民地最多的英國人,他們所需要付出的統治成本也是最高。

  維也納政府感受不明顯,那是奧地利的殖民政策,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的。

  奧地利的殖民地面積雖然不小,但是土著人口卻不多。人都沒有幾個,再亂又能亂到哪兒去?

  靠警察都能夠鎮壓的叛亂,完全不值得一提。相比之下,英國人就悲劇了,不光是地盤最大,并且人口也是最多。

  最近幾年爆發的殖民地起義,近一半都發生在英屬殖民地上,倫敦政府要是不著急才有問題。

  這是英國人四處拉仇恨的結果,明面上大家不敢對他們做什么,暗地里捅一刀卻沒有壓力。

  別的不說,光奧地利每年都會投入上百萬神盾,專門用來對外輸出各種主義、思想,其中大半都是針對英國人的。

  倫敦政府不是沒有進行反擊,問題是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棋子,要不然英國人也不會為了保住奧斯曼帝國下大力氣。

  英國人在殖民運動中吃得最多,得罪的人也是最多。現在不光是奧地利,幾乎歐洲各大殖民帝國都在暗地里搞小動作。

  這種事情,只要抓不到證據,除了暗地里報復外,明面上倫敦政府也無能為力。

  即便是想要找借口,對小國施加外交壓力,法奧兩國也會跳出來打圓場,讓他們無處發泄。

  這是人多的弊端,英屬殖民地總人口高達四五個億,法屬殖民地總人口也不過四五千萬,奧屬殖民地總人口還不足三千萬,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上。

  在殖民運動中,英國人獲得最豐厚的回報,同樣也付出了最高的統治成本。

  “人口就是財富”這句話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正確,還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只有把人口利用起來,才能夠創造財富。

  毫無疑問,英國人不可能把殖民地那么多人利用起來。要不然的話,不要說法奧兩國,即便是歐洲各國加在一起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在殖民地開發中,勞動力利用最充分的還是奧地利。這不是弗朗茨開掛,也不是維也納政府管理的多好,完全是人口素質決定的。

  奧屬殖民地人口不多,可是歐洲移民及其后裔,卻占據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這個數字是英法比不了的,人口基數決定了他們拿不出這么多移民。沒有足夠的移民,當地土著生產力又非常落后,創造的財富自然有限。

  這一點法國人應該感受是最深的,單純從殖民地財政收入上看,法屬殖民地已經賠錢很多年。

  沒什么好奇怪的,殖民地賠錢又不光是法蘭西一家經歷過,幾乎所有的殖民帝國都經歷過。

  不過通常都是在殖民地開發初起,開發到一定程度后就會扭虧為盈,一直虧損的殖民地只是少數。

  奧地利就是其中的代表,巔峰時期每年虧損上千萬神盾,即便是到了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在賠錢,總體來看也僅僅只是實現了收支平衡。

  當然,這只是單純計算殖民政府直接財政收入。如果計算殖民地對國內經濟的加成,那么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英國人招人恨,那是他們占據了最肥沃的土地。即便是采用最落后的統治方式,也可以直接贏利,并且比所有人賺得都多。

  相比之下,法國人就悲劇了,和歷史同期相比,他們把“沙漠帝國”進行的更徹底一些。

  既然是沙漠帝國,自然不要指望土地有多肥沃了。在地下的自然資源沒有開發出來前,法屬非洲就是爛地的集中營。

  如果不是拿破侖三世當年從巴爾干半島、意大利地區移民,對北非地區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開發,恐怕現在還會賠得更慘。

  當然,沙漠多也不是沒有好處。至少在統治成本上,法國人的開銷就不大。

  別的地區亂黨可以四處流竄、鉆山溝,沙漠地區只要遠離綠洲就死翹翹了。所以,法國人在北非的統治還是相當穩固的。

  捋清了思路,弗朗茨非常清楚:通過談判調解國際紛爭,減少國際沖突已經是大勢所趨。

  在利益的驅使下,幾乎所有的殖民帝國都有減少殖民統治成本的訴求。這種背景下要是阻攔,就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

  弗朗茨不喜歡螳臂擋車,既然是大家共同的訴求,那就參與進去好了。

  奧地利也是殖民帝國中的一員,減少一些紛爭同樣也是獲利者,只是沒有英國人拿得多。

  弗朗茨:“緩和國際沖突,減少殖民地維護成本,對大家都有好處,我們沒必要做這個惡人。

  現在大家還是想想看,這次我們能夠獲得多少好處。”

  殖民地維護成本真的可以減少么?

  弗朗茨內心深處是不相信的!

  或許短時間內的確可以減少,可是長期來看是注定會增長的。尤其是人口稠密的地區,未來的統治成本必然會大幅度增加。

  別的事情都好處理,唯獨思想、主義這些東西是不可控的,只要傳遞了出去,就無法再收回來。

  種子已經撒出去了,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生根發芽,然后開花結果。

  費利克斯首相:“陛下,這次瓜分會議,實際上我們已經淪為了看客。適合我們,并且能夠拿到手的地方太少了。

  現在可供殖民的地區就只剩下了奧斯曼帝國、波斯、遠東、中南半島部分地區、以及東非部分地區。

  南美地區勉強也算,不過他們已經獨立了,出于統治成本的考慮,這些地區只適合作為經濟殖民地。

  最適合我們的是奧斯曼帝國,別的地區要么是競爭對手實力太強,要么是距離太遠,我們鞭長莫及,拿到了也得不償失。

  英法不會放任我們吞并奧斯曼帝國,所以這次瓜分盛宴,我們很難有所收獲。”

  “經濟殖民地”這是隨著殖民統治成本日益高漲過后,歐洲學者提出的新概念。

  簡單的來說,就是直接統治成本太高,改為扶持代理人統治,通過不平等的貿易協定攫取財富。

  這個觀念的擁護者還不少,在大家的認知中殖民地就是為了賺錢的,只要能夠賺到錢,用什么方式統治并不重要。

  費利克斯首相提出來的都是大塊殖民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邊角料,只不過因為面積太小,或者是經濟價值太低,不值得重視。

  在這些地區中,最富庶的無疑是遠東地區,不過這里形勢最為復雜,列強勢力云集。

  奧地利在當地沒有根基,已經錯過了參與進去的機會。況且,距離太遠,超過了奧地利的實力投放極限。

  波斯被英國人視為囊中之物,又在臨近印度地區,被約翰牛看得死死的,誰碰就和誰翻臉。

  中南半島普魯士王國占了一角,英國人參合了一手,法國人又在拼命爭奪,這個時候奧地利參合進去,肯定會被擠出來。

  東非地區對奧地利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雞肋”。經濟價值有限,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賠錢,戰略要地又被英國人捷足先登,想要拿到手幾乎不可能。

  南美各國雖然適合作為經濟殖民地,可是因為距離的緣故,英法在當地的影響力更大,奧地利有影響力的也就臨近中美洲殖民地的哥倫比亞。

  弗朗茨無奈的點了點頭,最后這一場殖民盛宴,奧地利已經不在是主角。冒然參合進去,還會被聯合排擠。

  “是我太貪心了,奧地利拿到的利益已經足夠多了,已經非常招人恨了,現在是時候好好消化一下。

  這次瓜分盛宴,我們保住現有利益就夠了。有收獲是意外之喜,沒有收獲也不要難過。為了一些邊角料,不值得動氣。”

  及時調整了心態,弗朗茨整個人都輕松了很多。貪婪是人類的原罪,如果無法控制貪欲,早晚都會走上不歸路。

  這次分贓盛宴,參與的國家可不少。看起來似乎剩下利益不小,實際上分配到具體某一個國家手中,也沒有多少。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