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35章 神曲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重要的是講述神話的年代,而不是神話所講述的年代。”

  對神話和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兩樣東西,在不同的時代,形態是完全不同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對于當代史的書寫,每時每刻都有人在進行。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傾向和偏好,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是非標準。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的筆下,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孔,同樣一件事,在不同人的評價中,會呈現截然不同的價值。

  劉備到底是偽君子還是真君子?曹操到底是大魔王還是悲劇英雄?評價的標準是什么?依照的是什么價值觀?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看法,并有意無意的用自己的看法,去影響別人。13億個中國人,就有13億個劉備,就有13億個曹操。這些看法中,有的大同小異,有的截然相反,但最終,這13億個看法中,只有一個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誰能成為這個共識的構建者,誰就能擁有巨大的聲望和影響力,就能在思想和文化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這一席之地,就是神格,就是道統,為了爭奪這東西,各方豪杰,爭了個頭破血流。

  后世六老師鬧出的那些事兒,一再強調美猴王只有一個,為的就是這個道統。據有這個道統的人,就是該領域的帝王,言出法隨,金口玉言,只有他聲討別人的份兒,沒有別人聲討他的份兒,誰反對他,誰就是亂臣賊子。

  張紀中拍的那些金庸劇,在TVB迷眼中,就是地地道道的亂臣賊子。在那么多的翻拍者中,他挨的罵最多,不是因為他拍的最爛,恰恰相反,是因為他拍的最好,對港臺正統的威脅最大,由此激起的罵戰也最為激烈。人們總會將自己最先接觸的東西當做正統,想當然的認為,那些東西自開天辟地以來就是如此,至于那些東西以前是不是這個樣子,他們毫不關心。TVB迷就是如此,他們最先接觸港臺金庸劇,自然認為金庸武俠片就應該是那個樣子,是最正統的所在。

  老張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自己比資歷比不過TVB,就追根溯源,直接以金庸小說原著為根本,進行改編再創作,而且除了一開始的《笑傲江湖》,他幾乎每一部金庸劇,都基本按照小說原著來拍,尊重原著,成了他的金字招牌,也形成了他與TVB爭奪道統的第二個核心戰斗力(第一個核心戰斗力是作品質量)。

  這兩個戰斗力都很強大。尤其是尊重原著這一點,某種程度上直接動搖了TVB的正統地位——你都不尊重原著了,還有什么資格自稱正統?我憑啥還要照著你的樣子來拍?憑啥我和你不一樣就要挨罵?誰說郭靖、楊過、段譽、蕭峰、張無忌就應該是你這個樣子,而不是我這個樣子?

  更不用說,我其實比你還要更尊重原著,不信咱們翻開書,看看金庸先生是怎么寫的。明明我拍的才是原著里塑造的那個誰誰誰,你憑啥說我拍的不對?我不對,難道你對?

  這種一言不合就翻原著的做法,實在太硬核,也太氣人,張紀中被TVB迷視若仇讎,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尊重原著和還原歷史,在任何時代任何作品上,都是堵別人的嘴,樹立己方正統地位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做法。

  《見龍卸甲》、《赤壁》和《英雄記》三部作品中,《見龍卸甲》的追求最低——它唯一想要的,只有錢。所以,它沒有任何標榜正統的言論和行動,完全是破罐子破摔的戲說做派,用的是趙子龍這個人物、三國這個IP,講的不知道是誰家的故事。故事的核心,還是“兄弟情義”那一套,鬼知道電影里那個趙子龍的結義大哥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反正場面夠熱血,打斗夠精彩,能賺到錢就行,其他的,它一概不管。

  到了《赤壁》,明顯能看出吳羽森的用心之深。他首先做了一件之前所有的三國影視劇都沒有做過的事——最大限度的還原三國時代的服裝道具。這種還原,某種程度上就是在還原歷史、尊重歷史,比老版《三國演義》還要還原,還要尊重,也還要正統。

  他不僅在道具上還原了歷史,某種程度上,在情節上也還原了歷史。真實歷史上,周瑜是個很優秀的人,赤壁之戰的總指揮,也是他,而不是諸葛亮。《三國演義》完全歪曲了這個人,羅貫中和他的前輩們,為了捧劉備陣營,毫無心理負擔的篡改了歷史,影響了后世幾百年。現在,吳羽森要用《赤壁》這部巨片,修正歷史,以正視聽,讓觀眾看到一個真正的三國,一個真正的赤壁之戰。

  “終于要有一部給美周郎正名的三國電影了,《三國演義》真把我周公瑾給黑慘了!期待《赤壁》,期待梁朝偉!”

  網民們自然是很吃這一套的,又有大明星大場面看,又能看到“真正的三國,真正的赤壁之戰”,如此高規格的視聽盛宴,怎能不讓人期待?

  吳羽森正在做當初張紀中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從另一個文化圈子最拿手最擅長的領域入手,以資本和人才為后盾,營造出浩大無匹的氣勢,一舉奪取該文化圈的至高話語權,占據正統,進而成為該文化圈的武林至尊。

  他的做法,也和張紀中有相通之處,那就是追根溯源,從事情的本來面目入手,以還原尊重為標榜,讓自己的作品能夠站得住腳,進而圖謀更多。

  他和張紀中的不同之處在于,張紀中在故事情節上,是真的深挖原著,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去講述一個新的故事,他也確實比港臺更加接近金庸原著。而吳羽森,他對真正的三國歷史毫無興趣,他對怎么講述三國歷史很感興趣。他的《赤壁》,完美體現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

  當代社會,喜歡講“還原歷史”,講“還原歷史人物的真面目”,于是吳羽森在《赤壁》里,就真的很用心的去“還原”了“歷史人物的真面目”。他讓那些臉譜化的歷史人物,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給他們設計了很多有趣(或者說,他自認為有趣)的小細節,拉進和觀眾的距離,讓高高在上的歷史人物,走下神壇,走到普通士卒中間,也走到普通觀眾中間,讓他們說著和普通人一樣的話,干著和普通人一樣的事,行為舉止都和普通人一樣,思想觀念也和普通人一樣。

  于是,《赤壁》里的劉備,會真的給兩位兄弟編草鞋,給諸葛亮送行時勸他多吃兩碗飯,這做派,妥妥的土八路首長上身。而東吳大將甘興(原型是甘寧),會因為一頭牛向一個老農下跪,這思想覺悟,也趕得上八路軍戰士了。至于大都督周瑜,不但能在練軍之時幫牧童校正笛子的音準,還會因為家里戰馬產崽,而匆忙丟下軍隊回家探望。吳羽森還給他和小喬安排了一場床戲,進一步凸顯他的人性,盡可能的讓他更加鮮活——有生活情調、顧家、顧老婆、有幽默感、愛護士卒、愛護百姓、地位雖高卻毫無架子。

  這種男人,放到當代都很難找到,在那個等級制度非常嚴格,而東吳的等級制度又尤其嚴格的時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吳羽森是完全用當代好男人的標準去塑造的周瑜,也用類似的標準去塑造其他人物。一群現代人披上古人的盔甲就去演古人了,一張口,說的卻全是各種接地氣的話,做的全是各種接地氣的事,這就是吳羽森的“還原歷史”,“還原歷史人物”。他試圖用這種方式去打動觀眾,讓觀眾接受自己對三國歷史的了解,承認自己對歷史有發言權。

  正所謂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敵人。吳羽森自己對《赤壁》用心極深,自然也知道安云天對《英雄記》的用心。那個年輕人和他一樣,都是有自己的創作原則的人,也都是極有野心的人。兩者的對立,無關私人恩怨,而是徹頭徹尾的道統之爭。

  吳羽森對歷史人物的再創作,是把那些英雄豪杰,降格成普通人,扭曲成現代人。讓他們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也有普通人的欲望和煩惱,讓他們和觀眾打成一片。而安云天,他的創作思路,截然相反,他把那些英雄人物,進一步拔高了,《英雄記》這個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了很多東西。

  英雄本就已是超人,拔高之后的英雄,那完全就是神明了。

  英雄的傳記,是二十四史,神明的傳記,那就是神曲。

  看看預告片里的關羽。高大、威嚴、無敵、無畏、身上批著金邊,還特么那么的帥!像雕塑一樣完美。網友都說這個關羽,比老版《三國演義》里那個更帥,廢話!安云天用電腦特效把關羽重新雕琢了一遍,讓他更像一尊完美的神像而非凡人,看起來當然帥!而這種完美,本身就是人類各方面都進化到極致的神明才會有的特征。而他的不茍言笑、目空一切,也不再是驕傲自負,那僅僅是——神不在乎世間螻蟻,僅此而已。

  安云天這部《英雄記》,哪里是歷史題材,分明就是神話題材。

  這一點,在吳羽森知道《英雄記》的劇本后,就隱隱有所察覺。沒別的,里面那濃濃的造神味道太明顯了,如今預告片一出,更加證實了他的猜想。

  將偉大的祖先塑造成戰無不勝的神明,將偉大祖先生活的時代,塑造成金光閃閃的諸神大戰的神話時代,這種做法,會極大的激起青年的民族主義熱情,他們會熱淚盈眶,會滿懷憧憬,會被電影感動,進而被自己的臆想感動,然后,自帶干糧和武器,腦子一熱就為民族沖鋒陷陣,奉獻自我了。

  一戰時的各國士兵,就是這么動員起來的。而二戰時的德國,則在造神的道路上更進一步,直接將德國人宣傳成神的血脈,聲稱雅利安人從基因上就比其它種族高貴和神圣,進而鼓動起更狂熱更極端的民族主義熱情,即——種族主義。

  吳羽森一直有種感覺,進入2008年以來,大陸人的民族主義熱情在明顯升溫,而西方在奧運會等事件上的反應,更加刺激了這種情緒的發酵。這13億人,從1978年后,就失去了精神支柱,也失去了是非標準。從前他們豪氣沖天,戰天斗地,后來他們猥瑣茍且,自我矮化。而在這種茍且和矮化中,一種新的欲望卻在不可遏制的膨脹和增長。他們渴望出人頭地,渴望得到尊重和仰視,渴望成功,渴望高貴,渴望再次頂天立地,渴望再次底氣十足的對世界說“不”,甚至更進一步,對世界發號施令。

  他們是中央之國,是煌煌天朝,他們有5000年文明史,是文明史的四大長老之一,并且是唯一一個存活至今的長老,他們還有13億人,世界第一大民族!他們理所當然的驕傲、自豪,理所當然的想要更多,而這種理所當然來自哪里?

  當然是來自祖先,偉大的、神圣的祖先。

  祖先干過的事,我們當然也能干,畢竟,祖先就是正統,就是真理,誰反對正統,誰就是亂臣賊子。誰擁護正統,并且為正統張目,誰就是時代英雄。

  大陸的民族主義思潮正在成勢,吳羽森本能的感覺到,這種思潮對港臺是很不利的,一旦真的成勢,那他想開拓大陸市場,進而主導華語電影的企圖,也就成了癡人說夢。他想給這種思潮降降溫,如果可以的話,引導到別的地方去,而安云天,這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家伙,卻在肆無忌憚的推波助瀾,他拍出了《英雄記》,拍出了1800年前的祖先神話,這必將極大的迎合那些民族主義者——在2008年的7月,奧運會即將到來的時候,這一招尤其好用。

  他憂心忡忡的對劉偉強說:“《英雄記》一旦成功,安云天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將更加如魚得水。民族主義雖然是熱血上頭,不能持久,但風靡之時,戰斗力和破壞力都非常強大,因為它占據了大義名分,順者昌,逆者亡,當之者死。到時候,我們港臺電影人就得過苦日子了!”

  而安云天這邊,在喵喵俱樂部的內部小組會議上,他對面前的幾個千嬌百媚的麗人說道:“我們當然不會真的靠民族主義吃飯,我們只是暫時需要這么一張跳板而已。全球化和國際化是不可逆的,民族主義這種內卷和封閉的思潮,最后只能破產。但這不妨礙它在一段時間里的流行。對中國來說,這種思潮,在某種程度上是思想的收縮和調整,是鳥槍換炮,更換思想武裝,以便用全新的面貌和精神,在全世界攻城略地。

  到那時,中國的經濟會四面出擊,資本會走出國門,政治理念也會在30年的收縮和萎靡之后,迎來一個上揚期和輸出期,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模式,會再次成為各國討論和研究的焦點,盡管這一切跟六七十年代的赤色理念輸出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那個時候,我們自然也會以更廣闊的胸襟,來擁抱全世界,擁抱全世界的觀眾,全世界的市場。我們是要去占領全世界的,我們不開放誰開放?我們不倡導全球化誰倡導全球化?難道靠美國?別開玩笑了,將來美帝才是內卷和封閉的急先鋒。

  不過,那畢竟是幾年之后的事,當下我們要做的,是打好民族主義這張牌,不管三七二十一,像關二爺那樣,拿下大義名分再說!

  話說《英雄記》的副標題是《神曲》,但丁在《神曲》里寫了三個場景——天堂、地獄和煉獄。我們放出的幾部預告片里,天堂篇已經出現了,曹操記憶里的大漢帝國是多么的光輝偉大啊!那么接下來,就應該是地獄篇了。”

  他稍稍停頓了一下,才又說道:“東漢末年,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地獄了,所有的輝煌和偉大都被毀滅了,一同毀滅的,還有幾千萬條生命。以往的三國影視作品里,沒有表現過大漢帝國的偉大,也沒有表現過王朝末世的凄慘,但這一切,曹操都親眼見到過,現在,是讓1800年后的觀眾朋友們,也見識一下了。”

  6月22日,《英雄記》發布新預告片,預告片長3分45秒,沒有一句臺詞,與畫面搭配的,只有悠揚而又悲愴的背景音樂。那音樂是安云天用《夢回大明宮》修改而成的。《夢回大明宮》是紀錄片《大明宮》的主題曲,而《大明宮》要等到2009年才會面世,所以,此時當然沒有《夢回大明宮》這首歌。安云天前世看《大明宮》時,也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過的,感覺《夢回大明宮》這首歌,唱的當真是極哀極傷,血淚斑斑,拿來搭配《英雄記》的地獄篇,從基調到歌詞,正合適,只是略略修改幾個字就行。

  在這部預告片中,也第一次出現了曹操和關羽之外的其他漢末人物:劉備、袁紹、漢獻帝、董卓、荀彧、蔡文姬……他們全都意氣風發、風華正茂過,但隨著局勢的一步步敗壞,又全都走上了扭曲的人生道路。到處是毀滅,到處是廝殺,太陽不見了光芒和溫暖,再偉大的英雄,也無力回天。他們呼天搶地,捶胸頓足,號啕大哭,涕泗橫流,不僅救不了天下,連自己也救不了。他們左沖右突,四方奔忙,最后全都歸于失敗。他們的理想,連同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那個時代,那個帝國,全都歸于覆滅。

  給他們的失敗充當華麗背景的,還有無數的饑民、枯骨、斷壁殘垣、荒田墳場。是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是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時年65歲的曹操,從天真單純的少年,到歷盡滄桑的老者,幾十年來,見證了一切,正如背景音樂的歌詞所唱:

“我站在人間,看風云變幻任由殘磚碎瓦,銘刻變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