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53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朱厚照想過定太子后朝臣拜儲君的場面,也想過決定退位后朝臣百姓們開始關注朱載壘的場面,但他的確沒想到過在自己決定退位時,會讓這些官員舉止如此激動!

  很多時候,朱厚照也沒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做的有多好,而大多數人對政治的漠視與對帝王的不關心,讓他還以為自己根本沒有給這個帝國的人帶來多大的觸動。

  但朱厚照沒想到,當他決定退位,決定離開大明政壇的時候,帝國的人會如此傷心欲絕。

  不過,有道是天下有不散的筵席。

  朱厚照不會因為當帝國的人開始表述不愿意讓他離開帝國權力中心的時候而選擇留下。

  他一旦決定了一件事,就沒有要更改的意思。

  所以,朱厚照只是淡定從容地走下玉階,走到了皇長子朱載壘面前:看見了吧,他們有多舍不得為父,就意味著你將來的重擔有多重。

  說著,朱厚照就扶起了同樣跪在地上的皇長子朱載壘,旋即又扶起了皇次子朱載。

  朱載壘心情本是驚喜,畢竟如今他被立為了太子,甚至這還意味著他在萬壽節過后將登基為帝。

  但是,同文武百官們一樣,當他看見紫禁城外因為父皇要退位而深怕重回命若草芥時代的百姓們,看見紫禁城內因為父皇要退位而惴惴不安的大臣們,當他想到自己即將執掌這個蒸汽工業與小農社會共存,儒家宗族與股份商行并行的帝國時,他也有些忐忑起來。

  他曾經以為自己已經年過五十,且接觸過帝國最基層的工農,也接觸過中層的士紳商人,引領過帝國最高端的技術,但此刻,當他發現自己要從自己父皇手里接掌這個帝國時,他依然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

  與此同時,朱載壘也的確感受到壓力,一種來自自己父皇的壓力,他知道自己的父皇很偉大,畢竟免除天下徭役、建立社保體系、還發展出工業解決了數千萬老百姓因為人地矛盾而成為流民的問題……等等。

  但朱載壘此刻也依舊沒有想到自己父皇的退位會讓這么多人恐懼,他知道這意味著自己想要在帝業上超越自己父皇是多么的艱難。

  朱厚照在擬立太子與準備退位的詔書時,也分封了其他留京的皇子。

  其中,皇次子被封為宋王,封地則是不久前才被大明占領的佛郎機。

  皇次子朱載內心里自然是很失望的,畢竟沒有成為大明國的太子,但他知道父皇也算對得起自己,將一塊富庶的地區封給了自己。

  他已經從俞大猷那里得知佛郎機的富饒,而且,當他看見百官士民對決定退位的父皇表現出極度不舍的行為時,他也知道任何一個接過皇位的人都見面臨父皇的這一座大山。

  因而,朱載此時反而有一絲慶幸,慶幸自己沒有承擔這么大的壓力,他甚至想看看自己這位皇兄如何面對來自父皇的壓力。

  朱厚照沒有改變初衷的意思,在詔書宣讀完畢后就起駕回了宮,且讓司禮監太監傳旨,著內閣與禮部做好太子冊封大典事宜,與準備好萬壽節賀壽儀式,還有自己的退位大典。

  夏言、張溶等文武官員見此也知道現在的自己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皇帝不愿意干了,他們也不能強迫皇帝繼續干下去。

  文武百官們雖然不想讓皇帝朱厚照退位,但因眼下太子冊封大典在即,也不得不收回愴然之心,辦事理政。

  但對于百姓們而言,在從官方媒體得知皇帝朱厚照確已決定退位之事后,皆是心情更加抑郁,消費與娛樂大幅度下降,帝國商業經濟繁榮程度甚至因此大受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股市受挫。

  當然,朱厚照雖說退位,但并不是說立即退位,眼下朱厚照依舊還在皇帝的位置上,處理著帝國的軍國大事。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朱厚照讓朱載壘辭掉了戶部尚書一職,直入涵碧堂,與自己一同參與政務。

  為了偷閑,朱厚照已基本上把日常冗務都交給了朱載壘,朱載壘遇到疑難時才由自己這個皇帝指點。

  不但是朱厚照開始給朱載壘一些權力,即便是現在唯一的兩位還在主持廷推的議政大臣夏言與張溶也給朱載壘面子,在議政處廷推會議上一致薦舉讓朱載壘的親信官員徐階入閣,擔任內閣三輔,而嚴嵩則補為次輔。

  即便是涉及的新的議政大臣任命問題,朱厚照也讓朱載壘自己先確定,然后再給自己稟告,以此讓朱載壘逐漸熟稔掌管整個帝國。

  朱載壘知道這議政大臣乃是能決策朝廷大事的相臣,自然也不敢輕慢,在考慮到自己與父皇的利益后,最終決定循朱厚照時的舊例,故向朱厚照稟道:

  父皇,兒臣認為可增補嚴嵩、徐階、聞淵、俞大猷為議政大臣,嚴嵩與徐階本為閣臣,身系中樞,當在廷推上有薦舉之權責;

  而聞淵乃吏部天官,主天下銓敘,自然更應有薦舉權責;

  如今江東病重,理應免去其議政大臣之權,由俞大猷充任,俞大猷乃軍中新貴,歷經收復交趾、遠征西洋兩戰,熟稔大明各級將領,由他充任充任樞密副使,且加議政大臣,可使帝國能選出名將來。

  朱厚照見朱載壘只在新補的議政大臣里塞了一個自己的人,其余皆是從公心而選,也就沒有異議,點了點頭道:

  如此甚好,既然如此,你替父皇手擬一道諭旨到近衛軍,著對俞大猷加爵不加封。

  但是也因為朱載壘塞了一個徐階進入議政大臣行列,讓朱厚照不得不對徐階多了些思考。

  朱厚照是知道徐階的,知道他是大明朝官場中最厲害的角色之一,連奸猾的嚴嵩在歷史上也沒能對付得了徐階。

  但朱厚照也知道徐階在歷史上也是很能發家的,為官多年,硬是在致仕后讓家族從一中下層地主家庭變成擁有四十萬畝良田的大戶!

  朱厚照不知道這一世的徐階有沒有積累財富,但他也不得不警惕這徐階會不會影響到朱載壘,影響朱載壘在將來讓大明帝國一步步徹底變成只為肉食者維護利益的地步,甚至不再積極發展工業,不再增加社會公共基建投資,不再增加社會福利保障,不再保護平民最基本的利益底線。

  朱厚照覺得自己得防著這一天的出現,至少不能讓大明帝國在這些人影響下繼續走剝削農民,不愿意發展工業的老路,畢竟大明的小農經濟慣性還是很強的。

  父皇,這是統計局的奏疏,言國庫收入比去年增加一成,而農賦收入所占比已經下降到百分一點六的比例,非官營商行與公司作坊等稅賦所占比例增加到百分之四十,朱載壘這時候給朱厚照遞來一道奏疏。

  如今的大明帝國朝廷在統治帝國時也開始進行著許多的數據統計,且依據數據進行宏觀調控。

  此刻,當朱厚照聽到朱載壘說農賦收入占國庫收入不到百分之二的比例時,頗有驚愕,忙確認了一遍無誤后,一時間心里有了更大的盤算。

  吾皇陛下,得太祖之遺德,繼成祖之偉業,令海內舉安,蠻夷皆服,然則天下已甚賴陛下久矣,陛下身系社稷安危,須臾離陛下大治不可!

  然陛下驟欲棄萬民而獨得清閑,雖安己卻令天下難安也!豈不聞四海之內,萬民悲號!天地之間,日月無色!陛下若欲求逸覓怠實舍天下而不義也!況太子新立,不知實事……

  海瑞這時候上了道奏本,直斥朱厚照不應該退位自求安樂。

  左都御史楊見此不由得大聲叱問問道:海瑞,你是不是瘋了,天子何其器重你,讓你掌天下輿論,又讓你做風憲之官,然你上任竟敢直接彈劾陛下,你這樣做視君父于何地!

  總憲息怒,非海瑞不明圣恩,亦非海瑞不敬君父,然海瑞既已得天子重用,既控輿論又掌臺諫,就更加不能坐視天子陷入這不義之地,當今天子乃繼往開來第一圣德之君,天下不可離他片刻,猶如飽餐之饑民不愿再有挨餓之苦,天子此時若棄萬民,天下萬民必定難安,海某欲勸陛下毋傷萬民之心也!

  海瑞朝楊深深作了一揖說道。

  楊親自轉動輪椅,拿出大印來:也罷,本官就替你蓋了此印,呈遞到御前,若是泥牛入海,則也莫怪老夫阻了你伸張萬民之望!

  海瑞的奏疏,朱厚照連看都沒看,甚至他也不知道,因為他已經給皇太子朱載壘說明,若是百官勸自己收回退位之決議的奏疏一律留中或予以拒絕。

  一夕秋月,半生悠然,朱厚照就不相信自己還享受不得晚年的退休生活,伊麗莎白生的小皇子抱著小蹴鞠一搖一晃地走了過來,兩只肉嘟嘟的手剛把小蹴鞠放在朱厚照靴前,朱厚照就一腳踢飛了出去,落在花架前的網子里,喜得小皇子只拍手:父皇好厲害!

  朱厚照摸了摸閃了一下的腰:若不是你娘親,朕還能再踢一次,走,陪父皇去看看他們修的帝國體育場建設得如何。

  但這時候,皇太子朱載壘跑了來,見朱厚照牽著個皮膚白皙黑發黛眼的男孩,一時也不知道是自己弟還是自己侄子,只待這小男孩喊自己太子殿下后才頷首點頭,然后,對朱厚照說道:

  父皇,英格蘭派來使者說,他們的女王瑪麗一世去世,想接伊選侍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伊選侍現在懷著孕,自然不便去英格蘭繼承王位,且伊選侍深愛著朕,片刻離朕不得,就說朕的意思,讓內閣回復英格蘭使者,朕可以讓皇子朱載垌去英格蘭繼承王位,另外,告誡英格蘭使者,就說是朕說的,朕作為英格蘭王室的姻親,絕對不能坐視其他王國對英格蘭王室繼承權的篡奪!能合法繼承英格蘭國王的只能是伊選侍與其兒子朱載垌,讓內閣擬旨,加封朱載垌英王,著吏部選任一德才兼備的大儒任長史,再選一名將領,率兩個團海陸軍,隨時準備護送英王去西洋繼承英格蘭王位。

  朱厚照自然不會讓伊麗莎白回去,因為他知道伊麗莎白可是一位很厲害的政治家,一旦讓伊麗莎白回去,誰知道會不會這伊麗莎白會不會讓英格蘭繼續如原來的歷史一樣崛起。

  而如今,瑪麗一世去世,朱厚照讓自己的兒子去繼承英格蘭的王位,正好趁機以非戰爭的方式吞并英格蘭,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可憐了朕的小兒子,還未成年,就要讓他遠涉重洋,去繼承他外祖父留下的帝業!

  朱厚照感嘆了一會兒,伊麗莎白選侍不由得問著朱厚照:陛下,為何不讓臣妾回去繼承王位,臣妾要是回去,定然也能像你一樣征服許多國家!

  朕不需要你去征服其他國家,你只需要在這個時候征服朕就行了,朱厚照說了一句,年近古稀的他,依舊是寶刀未老,他還想等伊麗莎白誕下第二胎后,再讓伊麗莎白誕下一胎,以免這伊麗莎白只知道征服。

  就在朱厚照讓內閣要求英格蘭使者答應讓大明英王朱載垌回去繼承王位的時候,朱厚照決定再在退位前夕,再做最后一件利民的好事,他召集了內閣與戶部的官員,提議道:

  朕決定取締農賦,且昭示天下,自新帝元年開始,大明中央帝國境內百姓不再征收農賦!且永世不得征收!以此作為朕對天下人的最后一道恩典!

  取締農賦?

  在場的官員皆如當年科舉中第一樣喜上眉梢。

  因為饒是漢唐隆盛之時,也沒有過要永久取締農賦的詔令,最多亦不過輕徭薄賦而已。

  然則如今大明卻已可以取締天下農賦,這不僅僅是大明天子仁厚的表現,這也是帝國富庶到亙古未有之時才能實現的盛舉。

  內閣首輔夏言先向朱厚照作揖一拜:臣替萬民謝天子,天子驟將永世隆恩,此乃我大明子民之福也!

  嚴嵩也同樣如此,皆開向朱厚照由衷感激起來。

  皇太子朱載壘與徐階也開始行禮。

  弘治十八年進士的老臣聞淵得知后更也是望北而叩,老淚縱橫下來:老朽雖歷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然曾亦不敢想有如此盛舉,免徭役,除農賦,這真正乃千古帝王未能有之事啊!大明之盛,已直追堯舜,遠勝湯武!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