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五章 作死的仁宗

  太學之中,甘奇正在答著胡瑗的話語:“先生,中秋將近,學生準備辦一個中秋詩會,邀請汴梁城內眾多年輕士子前去赴會,詩會的名稱就叫作中秋慈善詩會,到時候學生會在詩會之上帶頭捐款,也會發動學生士子們一起捐款,所以想請胡先生到時候帶著太學諸位博士學究們同去。”

  慈善晚宴什么的,對于甘奇而言是小套路,對于這個時代而言是新鮮事物。但是胡瑗光憑這個名稱,也猜得到甘奇要做什么。

  胡瑗便也知道甘奇為何要來請他去參與詩會了,坐鎮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胡瑗的身份不同,就憑禮部里一半的官員是胡瑗的學生這一點,就能讓在場的那些學生不好意思不捐款,這才是目的。

  甚至還可能有許多富裕家庭的學生們,會在胡瑗面前爭先恐后去捐款,想在胡瑗面前留個好印象,能在胡瑗面前留個好印象,胡瑗以后隨便與誰提上一提,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就算胡瑗不與誰提,胡瑗自己記住了這個人,來日這個人若是想入國子學里來讀書,也先有個好印象。

  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在胡瑗面前露臉,好處多了去了。胡瑗雖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胡瑗這個人,在如今的文壇身份地位都不一般,對于普通學生來說,影響力可不比宰相差多少,特別是那些當個一年就被擼了的宰相。

  在宋朝,許多人說胡瑗堪比孔孟,連王安石在胡瑗死后,也直接說出過這種話語。到了明朝,胡瑗直接被稱作為“先儒胡子”,胡瑗變成了胡子,這個意思就是與孔子孟子并列在一起了,胡瑗的靈位,也直接與孔子供在了一起享用香火。

  胡瑗嘿嘿在笑,還連連點頭:“嗯,道堅這個辦法不錯,老夫這張老臉面,若是能變成錢去賑災,倒也可以賣一賣。”

  老頭通透得緊,甘奇也會心一笑:“多謝先生。”

  讀書階層,在古代從來都不是窮人,讀書階層就是富裕階層的代表,家里能供養讀書的,大多不窮。寒門士子這個詞,其實也并不是代表窮人的,在古代,能稱之為“門”的,就不是窮人,門第門第,窮人是沒有門第的。寒門,只是沒落了的貴族,只要家里還有書,就還有門,如果連祖上傳下來的書都沒有,就沒有門了,也就稱不上寒門了。

  真正的窮書生,其實是少之又少的少數。因為讀書,是窮人負擔不起的事情。哪怕蔡確,說自小家窮,寒門出身,這種窮也不是真正底層人民的那種窮,是讀書人圈子里面的窮人,可能買不起很多書,給不起很多學費,筆墨也用得差,但是他還讀得起書!

  不論是大地主還是小地主,家里若不是能有租子收的,不能脫離生產勞動的,就不談讀書了,吃飽飯這一件事,就要占據人生絕大部分的時間,還談什么讀書?極個別有其他境遇的可以例外。

  所以儒生之中,沒有窮人。

  甘奇要辦一個中秋慈善詩會,就是為了在這些富人中弄點錢出來。

  有胡瑗幫助,事情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這種事情上,胡瑗比包拯的面子更大。

  其實甘奇不僅要辦慈善詩會,還要辦慈善球賽,門票收入,那些賺了錢的賭客心情大好捐一點,參與球賽的商家給一點,全部拿來賑災。

  到時候那場面,必然震動整個汴梁城。

  以往的慈善之事,都是大戶人家各自去做,放糧、施粥、鋪路架橋之類。

  甘奇這算是第一次辦起了真正大規模的慈善活動。

  這大概就是甘奇要的政治資本了。

  但是許多事情,似乎也沒有甘奇想的那么簡單。

  朝堂之上,也正在商量黃河決堤之事。

  仁宗趙禎坐在書房之中,韓琦,富弼,剛剛當上參知政事的曾公亮,樞密使田況,副使張昇,三司使張方平等人皆在,剛當上御史中丞的包拯也在,連王安石這個度支判官也站在人群最末尾。

  御書房里幾乎擠得水泄不通。

  趙禎正在發問:“六塔河兩次決堤才過二年多,河北各地剛剛恢復一些元氣,緣何這原武縣又決了?”

  說到六塔河,就不得不提仁宗皇帝人生中作大死的一件事了,那就是給黃河改道。

  為何要人為的給黃河改道?因為以前有個叫李垂的“民間科學家”,他當過河北幾地的知州,他通過研究,發現黃河從古至今,一直在改道,河道越來越往北了。

  然后他下了一個定論,就是任由黃河這么發展下去,有一天黃河肯定還會往北改道,再往北改道,總有一日河道就進入遼國了。河道進入遼國?那還了得,遼人的大軍,那不是坐著船就可以直接一路南下了嗎?擋都擋不住,國之大患。

  然后李垂就不斷宣揚這種理論,不斷給仁宗皇帝上書,一定不能讓黃河再自己改道了,咱們得把黃河改回來,改回千年前的舊河道,就是用人力把黃河河道往南引。

  仁宗開始還并不真當回事,但是慶歷八年,黃河又自己改道了,往北改了幾里。這回李垂的研究得到了驗證,李垂有先見之明,仁宗與朝中諸位大佬回頭一想,都覺得李垂說得很有道理。

  怎么辦?終于,在兩年多前,仁宗與朝中諸多大佬決定干了,把黃河往南掰。當然也有反對之聲,比如歐陽修就反對過,時任河北轉運使的周沆也反對過,但是沒有用,人微言輕。

  改道的方法,自然就是得把黃河挖開另外一個口子,把水引入六塔河。

  然后黃河就挖開了,大水洶涌澎湃,把小小的六塔河直接沖決堤了,把河北東南眾多出糧的眾多富庶州府,變成了大海。

  結局就是十室九空,連河北十萬駐守的禁軍,事后再一清點,只剩下不到三萬了。

  好不容易大水退了,然后,然后就是……又決了一次,又來一次汪洋大海。半個河北,半個大糧倉,就直接給這么廢了。

  給錢給糧,安撫災民,重新招兵,兩年多了,剛剛才見一點成效。

  要說北宋滅亡,靖康之變,與這黃河改道的事情,還真脫不了干系,好好的河北,被這么一場大水一鬧,人口銳減,經濟不談,連十萬軍隊的軍械裝備都要重新打造。

  之后河北段的黃河成了一條“自由河”,想怎么流就怎么流,想怎么沖就怎么沖,實在沒辦法了,小針針登基后,得給仁宗擦屁股,想把黃河再掰回去,掰回原來的河道,這還能掰得回去嗎?又發大水,這回大水還差點把當時在徐州的蘇軾給淹死了,氣得蘇軾跳腳大罵。然后罷了,黃河依舊自由。

  等你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元氣,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因為黃河不斷泛濫,宋哲宗也想著給仁宗擦屁股,又想把黃河掰回原位,又大泛濫,又把河北沖一遍。

  仁宗挖開了黃河,毀壞了河北三千多萬畝良田,這種打擊,后患無窮。

  然后,二十多年后,女真金人大軍來了,破河北猶如無人之境。把北宋給滅了,趕到南方變成了南宋。

  誰知道,金國也被仁宗坑得不小,幾個皇帝,一輩子跟大水杠上了,使出了吃奶的勁與黃河杠,年年發大水,年年修河道,年年賑大災。

  這還不算,連蒙古人來了之后,也跟黃河杠了一輩子,杠到最后,還要發動河北百萬民夫去疏導黃河,拼命到處挖河道去疏導河水,然后……百萬民夫,到處揭竿而起。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易回河”,仁宗挖了神宗挖,神宗挖了哲宗挖。哲宗挖完,金人接著挖,金人挖了近百年,滅國,蒙古人一接手,從忽必烈就開始挖,接著又挖了近百年,也滅國。

  不作不死,也許就是這個道理。民間科學家信不得,大概也是這個道理。不過李垂這個民間科學家死得早,他一死了之了,沒有看到河北的汪洋大海,仁宗趙禎卻焦頭爛額。

  給黃河改道這種事情,就是放在后世,政府也不敢輕易這么干。

  仁宗就干了!

  干完,仁宗宅心仁厚四處救災,災又來了。

  御書房大臣無數,一個個低著頭,不知如何是好,就差把那個民間科學家李垂挖出來鞭尸了。

  韓琦,身為大佬,自然得說話:“陛下,臣以為,救災要緊,此番原武河決,當比不得之前六塔河決,陛下放心,臣當調集糧食以供災民度日,待得大水過后,再修復河堤,恢復耕種。”

  仁宗扶額在嘆,搖頭不止,他是真的心累了,兩年前,連汴梁城都掩了大半,這災救個沒完沒了。只得擺擺手說道:“韓卿定要辦好此差,也要派人往原武去看看,看看到底災情如何,再來稟報。”

  新宰相韓琦,再一次大包大攬:“陛下放心,臣此去調度安排,一定把此事辦得妥妥當當。”

  仁宗難受,站起身來:“先全力賑災,其中花費,事后再來稟報。”

  “遵旨!”韓琦知道,這事可不能辦差了,這事一旦辦差了,仁宗抬腳一蹬就得滾蛋,屁股才剛坐熱的韓琦,只能硬著頭皮上了,還得辦得漂漂亮亮,凸顯出首相的能力。

  這是立功的機會,這件事情如果辦得漂亮了,這回宰相之位,就真的坐穩了!徹底坐得穩穩當當,有此大功一件,再也不用那般謹小慎微了,再也不用怕隨時被仁宗皇帝一腳蹬下去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