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九章:釜底抽薪

  沒多久恢復戰斗力的流寇兵分三路殺出磨盤山,以閻正虎為首的一路流賊打下交城、文水裹挾百姓數萬進逼太原。

  邢紅娘、上天龍兩個賊頭破了吳城、向陽兩座城池燒殺搶掠后人數瞬間倍增,現在往汾州進發。

  第三路賊兵更加厲害,賊頭是當下頗有名氣的紫金梁王自用和“八大王”張獻忠。

  這路賊兵簡直是勢如破竹連下沁州、武鄉,遼州人馬號稱十萬。

  有了“紅旗軍”主動出擊北虜又揚言寧遠、金州防線固若金湯,東奴、韃子來三五萬人馬都難撼動,邊事有了好轉跡象。

  “紅旗軍”打北虜、戰東奴無一敗績,在朝廷有了話語權有了信譽,因此揚言寧遠、金州防線固若金湯,基本上沒有哪位大人認為是黃漢講大話自吹自擂。

  方正化奏明平定登萊已經沒有了懸念,崇禎剛剛覺得可以安心過年之時,內亂又大規模爆發。

  陜西被流寇打爛了,如今山西又被打爛了一小半,數十萬上百萬流民逼迫背井離鄉開始了逃亡,在沒有衣食的情況下,這些人很快就會往暴民、流寇轉變。

  崇禎已經有些忌憚“紅旗軍”的戰斗力,可是他又想大明能夠擁有更多如同“紅旗軍”這樣能打勝仗的軍隊。

  皇帝寢食難安,每天都在琢磨著接下來該當如何?是否能夠抽調一部分“紅旗軍”入關去山陜剿寇?

  分其兵是削弱邊將的不二法門,可是皇帝又擔心關寧防線不穩固直接導致建奴能夠攻打山海關。

  如果山海關有個閃失會震動京師,京城又得面臨保衛戰,京畿之地勢必又是生靈涂炭。

  左右為難的崇禎日子過得憋屈,他面對大明亂局真的束手無策。

  黃漢在十二月中旬率領西征凱旋的大部分人馬來到了高臺堡。

  這個一直有明軍駐守的城池不小,周長達到五里出頭,現在當然是“紅旗軍”的地盤,在這里居住的軍民已經高達一萬五千戶。

  那是由于有了“紅旗軍”駐防寧遠一線,寧遠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導致寧遠至錦州之間的衛所軍、屯戶攜家帶口往西遷徙。

  這些人大多數是遼民,本來都是以祖大壽為首的關寧軍盤剝的對象,建奴殺來之時這些人又會變成炮灰。

  “紅旗軍”根本不怕得罪關寧軍,發現有遼民進入寧遠防線只要是攜家帶口之人就準許進入進行甄別。

  孤身的青壯年男子只要有某個遼民家庭作保證明清白也會被接受,然后就會給予田畝安置。

  反正這里采取準進不準出的一貫方針,即便混入奸細在嚴格執行軍事管理的屯區,這些人也翻不起浪。

  揚湯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調祖大壽的兵,再引誘他轄區的遼民越過寧遠防線,長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壽機關算盡兩頭下注,最后一定變成里外不是人!

  此次西征取得圓滿成功,雖然繳獲的金銀財寶以白銀計只不過八九萬兩,但是也差不多夠給擁有斬首功的戰士發人頭賞。

  許多韃子乃是死于炮擊、槍擊,因此核實戰功之時會進行協調,一般情況下幾個首級才能算足一級有效斬獲。

  但是給予騎兵計算斬首數截然不同,沖鋒對決之時得到的斬獲有一個算一個。

  “紅旗軍”的鎮撫官核功很嚴格,不是如同其他明軍那樣,一窩蜂沖上去砍腦袋,也不管是誰打死的,敵軍的腦袋誰得了,軍功就是誰的。

  這樣的分配太不公平,會導致殺敵不積極,搶首級之時能自己人打起來。

  “紅旗軍”通過鎮撫官現場記錄,戰士們互相證明來確認戰功,扯皮現象會存在,但是能夠做到基本準確,黃漢還規定了不讓老實人吃虧的獎勵辦法。

  軍功意味著賞銀和升職確實不假,但是過于斤斤計較的戰士和默默承受的軍人在考察政治素養之時就會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當然是后者,哪怕他的軍功少一些也無傷大雅。

  “紅旗軍”中就有這樣的典型案例,王志誠每戰都是橫沖直撞,他只管殺敵從來不去收割敵軍首級,但是他現在的職務比絕大多數同期追隨黃漢的袍澤都要高。

  炮兵打散彈能夠一打一大片,一門炮說不定能夠干掉幾十上百敵軍,要是也按照幾十兩銀子一級給人頭賞,很不現實。

  豈不是會導致人人都要求當炮兵,米尼槍手在敵人集群沖鋒之時手腳快的能夠擊斃三五個甚至于十幾個敵人,為了彰顯公平原則,也不能按照幾十兩一級發人頭賞。

  現在“紅旗軍”中唯有冷兵器對沖之時砍下一級韃子給銀二十兩,一級真奴給銀四十兩,使用熱兵器打死敵軍以三級、五級、七級算一級核功。

  “紅旗軍”在不斷進步,條例也在不斷規范,計算軍功當然也與時俱進,不能夠做到絕對公平,也要爭取相對公平。

  黃漢在高臺堡逗留幾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來的漢民,看望了渡海來屯邊的山東老百姓,給每家每戶發了幾斤羊肉一斗麥子過年。

  平遼將軍親自走家串戶給戰爭災民送溫暖當然得到了太多好評,許多初來乍到內心忐忑的山東人立刻安心許多。

  數九寒冬這里也沒有停止勞作,鐵礦、煤礦、窯廠都在生產,水泥廠的備料需要太多壯勞力,現在太多漢子都在粉碎石料為春天的大生產做好準備。

  用蜂窩煤爐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幾個甚至于幾十個婦女在納鞋底、紡紗、紡毛線、織毛衣、織布。

  織毛衣是近兩年才漸漸的興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當然是黃漢。

  想想也是奇怪,紡紗、紡麻、織布比紡毛線織毛衣復雜多了,為何大明就沒有人想到織毛線衣?

  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蓮之手,這當然是黃漢指點的結果。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