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八章:狼煙滾滾

  春耕過后,完成了第一次換防的“紅旗軍”人馬數量和質量有了一次飛躍式的提高。

  不是原“紅旗軍”老兵有了大變化,而是整編的如東江鎮、登萊、天津衛等等原明軍兵丁脫胎換骨了。

  幸福真的是對比出來的,原明軍普通營兵連吃飽肚子都是奢求,到手的軍餉根本不足以養家糊口,一件鴛鴦戰襖要穿三年都未必得到更換。

  自從接受了整編成為光榮的“紅旗軍”戰士,每天吃得飽、吃得健康有魚有肉,穿得不僅僅暖和還有模有樣。

  走出軍營遇見的老百姓都不是如同以往那般四散奔逃,而是圍著將士們轟然叫好。

  成為“紅旗軍”后,家人享受到了軍屬優待,購買糧食都是官價,體系內的好工作也是軍屬優先,親人們都能夠抬起頭做人。

  這才活出了人樣啊!太多原明軍感慨萬千,他們尤其珍惜這樣的好日子,知道能夠永遠保持這樣的活法唯有打敗所有的敵人。

  太多原明軍不識字,鎮撫官每天晚上都會有一個小時的幫扶教育,宣傳隊經常組織集會告知所有的軍人為何而戰?

  保衛祖國、保衛家園、使得妻兒不忍饑挨餓過上幸福的日子,人人都必須團結在以征虜大將軍為核心的“紅旗軍”周圍得到了一致公認。

  眼看著整編卓有成效,黃漢正琢磨著何時發動進攻進行一次局部戰爭便宜一把,最好先把朝鮮漢江以南納入版圖,這樣就能夠移民山陜、河南的饑民幾百萬去那里屯墾。

  誰知計劃跟不上變化,建奴先發制人,五月底,薊鎮防區的喜峰口、獨石口狼煙滾滾。

  六百里加急的奏報不是僅僅疾馳京師,而是第一時間送達正在山海關厲兵秣馬的黃漢,其次才是呈報兵部。

  后金軍變成了清兵,沒了以前的好運氣。

  崇禎二年冬天玩偷襲,悄悄的摸到長城腳下輕輕松松奪下三個關隘長驅直入的故事沒有被復制。

  建奴大規模調動之時,隸屬于“紅旗軍”的蒙古部落就紛紛覺察到,不少小部落往山里遷徙躲避,旗衛當然獲知清兵有大動作,及時通知薊鎮戒備。

  黃沂州留下一營駐守三屯營訓練衛所軍,自己親自率領一營人馬來到了獨石口坐鎮,此處二百里長城是劉奮勇營負責。

  “紅旗軍”將領守關不會等到敵人殺到關外才被動防御,劉奮勇手下有一個千總騎兵,他以把總為單位采取三班輪換的方法巡視關外二百里山區。

  騎兵們輪番巡邏,對于關外接近關城地區的河流、山川、樹林無比熟悉。

  他們經常實地演習如何利用地形打擊敵人,演習內容多種多樣,算計幾十人以下的哨馬,打擊一二百人馬的前哨,襲擾超過千人的大部隊都是演練科目。

  多爾袞率領正白旗一部和韃子輕騎兵離開主力往薊鎮防區潛行,他的目標就是偷襲獨石口,可是新鮮出爐的睿親王越走越覺得不對勁。

  因為探路的哨馬應該是來往不絕,現在好像變成了有去無回,多爾袞最不喜歡跟“紅旗軍”對陣,此時又覺得如芒在背了。

  劉奮勇麾下千總潘應勇率領直屬把總騎兵隊三百六十人馬出關巡邊之時,分布在制高點用千里鏡觀察主要通道的斥候早早的就發現了清軍的哨馬。

  發現了建奴正規軍出現在防區二百里的大山內,潘應勇感覺到清兵應該有行動,他立刻派遣斥候回獨石口報信,然后帶領麾下騎兵選擇伏擊點。

  得知有建奴可以打的劉奮勇率領兩個把總騎兵趕到之時,潘應勇已經便宜一把,干掉了十一個韃子輕騎兵、三個建奴馬甲。

  路況熟悉,身后是巍峨雄關和綿延起伏幾百里的長城,前方是莽莽群山重巒疊嶂。

  劉奮勇有一千余“紅旗軍”騎兵在手根本不肯早早進入關內嚴防死守。

  他帶著人馬占據險地張網以待,半天時間襲殺清軍五十幾,有八成是韃子,建奴正兵有十幾個。

  警覺的多爾袞發現零星哨馬不知所蹤頭皮發麻,意識到有可能又被狡詐的“紅旗軍”算計了。

  他處置果斷,干脆不再妄想悄悄接近獨石口,以韃子千人隊為前驅,主力緊隨其后明火執仗攻擊前進。

  發現清兵學乖了,騎兵火槍手在險要地段打放米尼槍、打了幾輪自生銃造成韃子騎兵隊死傷一片亂成一團之時從容撤退,回防關城。

  多爾袞來到長城腳下接近獨石口發現紅旗招展,他明白突襲計劃已然失敗,根本沒有嘗試發動進攻,灰溜溜帶著人馬退走。

  多鐸去摸喜峰口也是徒勞無功,丟了接近一百人馬開始撤退。

  此時黃沂州已經率領尚可義的一營人馬趕到了關城,尚可義和劉奮勇都認為有“紅旗軍”步兵守衛關城和邊墻足以,他們請令要求集中騎兵尾隨騷擾清兵,爭取再得到一些斬獲。

  黃沂州沒有拒絕兩位將軍的請戰要求,把自己的親衛騎兵一個把總也交給劉奮勇指揮,提醒他們莫要貪功冒進,杜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劉奮勇、尚可義都不是泛泛之輩,麾下的騎兵千總潘應勇、金忠邦也是猛人。

  加上營主將的親衛騎兵,接近兩千八百雙乘的騎士如同跗骨之蛆般一直尾隨了五百里,眼看著清兵出了山區才退兵。

  多爾袞和多鐸倆兄弟已經很小心了,退兵之時還組織三千人馬占據有利地形準備伏擊明軍的追兵,可惜然并卵,明軍根本不上當。

  每當布置伏擊的清軍騎兵真撤退之時,后面的明軍就不失時機追著屁股打槍、放銃,每一次總會損失最少十幾個跑慢一步的倒霉鬼。

  這就是主場優勢在體現,劉奮勇的騎兵擁有不少千里鏡,登高觀察的地點都是以前就選擇好的,清軍一兩千騎兵要打伏擊戰談何容易?

  況且劉奮勇出來就是本著占便宜的小心思,沒想過憑借手里的人馬發動大戰,在奔馳的戰馬上遠遠地打響米尼槍即便是望天收也能夠打到些點兒背的清兵。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