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武不管大明文官武將是什么態度,為了存在四方錢莊銀庫內的幾百萬兩銀子的安全也得守住漢中城。
掩護黃惠武的身份是四方錢莊警衛頭目,他毛遂自薦組織人手參與守城得到了漢中文官武將的支持。
太多漢中官員乃至于整個陜西的官員和商賈都在四方錢莊走流水,何嘗不知錢莊銀庫的存銀不少。
四方錢莊的警衛頭子眼看著流寇要來圍城急眼了情有可原。
在黃惠武組織下,在官神配合下,自發的守衛者超過五千,漢中城開始宵禁,三天內抓了近一千不明來歷的青壯年。
每天都有人在菜市口被梟首示眾,一二百能夠甄別的流寇奸細腦袋瓜懸掛在城門口,五六百不可以信任的青壯年被圈禁。
有了“紅旗軍”體系插手城市管理,漢中城內的秩序井然,連衛生狀況都大為改觀。
高迎祥、李自成忽然包圍漢中城,可惜期待的里應外合化為泡影,又得到探報,洪承疇親自率領幾萬大軍往漢中殺來。
流寇眾頭領當機立斷,他們連夜帶著人馬殺奔山區往四川劫掠而去。
陜西貌似危如累卵啊!情報傳回大本營,黃漢決定暫時放棄陜西,下達所有“紅旗軍”產業從陜西撤出,只留一部分旗衛暗中活動的命令。
這個命令意味著已經被流寇打爛的陜西黃漢不管了,留給流寇和洪承疇好好玩。
洪承疇追擊流寇入住漢中沒幾天,城里就開始了大撤退,不是旗衛有預謀的行動。
而是太多官神、軍民見“紅旗大糧行”、四方錢莊、四方快運、紅旗郵局等等“紅旗軍”產業貼出三天后關門歇業的告示后形成了恐慌,紛紛選擇跟著“紅旗軍”走。
鐵了心追隨“紅旗軍”的當然是被編了戶口擁有糧本能夠享受到“紅旗大糧行”平價糧食供應的老百姓。
明末的陜西不是天災就是兵災年復一年,雜糧價格經常高于一石五兩銀子,流寇過境之時城市中的糧價甚至于超過十兩銀子一石。
太多受到“紅旗軍”恩惠的升斗小民見征虜大將軍撤離產業,不得不忍痛拋下一切跟著走。
選擇離開的人是明智的,在兵禍不斷的陜西接濟一萬人成本太高了,遠遠超過在沿江、沿海接濟三萬人。
眼看著陜西更加亂,在沒有力量兼濟天下的情況下有選擇的放棄陜西也是為了提高救濟的效率。
黃惠武知道家主已經奪下了大半個朝鮮王國建立了“漢江省”需要人口多多益善,見如此多的軍民官宦準備跟隨著撤退立刻發動力量做好后勤保障。
征虜大將軍在大明已經是無法無天的存在、洪承疇和監軍大太監都刻意回避有關于“紅旗軍”的事情,他們根本不管黃惠武組織了一兩萬人往西安而去。
天子近臣監軍大太監和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都不干涉征虜大將軍的麾下辦事,這里又沒有了敢于獨斷專行的孫傳庭,其他人更加睜一眼閉一眼。
黃惠武到達西安后又帶出兩三萬人,戴罪的韓志寬和黃維正帶著僅有的三百余家丁主動加入到了隊伍,他們下定決心去征虜大將軍麾下效力。
如今的“紅旗軍”體系在大明很牛掰,即便撤出陜西的隊伍發展到了一兩萬戶十幾萬人浩浩蕩蕩無邊無岸,也用不著翻山越嶺繞過關防。
沿途的守關將領認“紅旗軍”這面旗幟,相信他們不會是企圖混入關城奪關的流寇,都同意開關放行。
進入西安城駐守的猛如虎總兵官和兵備道王肇坤、游擊將軍咸貞吉等等見征虜大將軍不肯經營陜西,都有了不祥的預感。
但是人各有志,他們沒有刁難準備離開西安城的軍民、官神還打開方便之門派人主動聯系潼關守將予以放行。
得知“紅旗軍”產業撤離的消息,咸陽城里也有不少人家拖家帶口加入到了幾千里大移民的隊伍。
為了確保撤退的陜西人口不至于餓死在路上,四方快運派出大量獨輪車和四輪馬車運送糧食接濟,回來時帶上體力不支的婦女、兒童和老人。
估計這一次大撤退會有至少三萬戶秦人離鄉背井前往“漢江省”定居,其中青壯年不低于五萬。
秦兵能打惡仗眾所周知,有了這許多秦人,選拔成千上萬秦人成軍彈指一揮間,終有一日他們會成為“紅旗軍”一員打回老家。
揚湯止沸莫如釜底抽薪,這五萬秦人青壯年如果還留在陜西,保守估計一半人都會成為流寇,幸存下來的肯定會成為日后闖賊的老營人馬。
放棄陜西這片貧瘠且天災不斷的地盤不代表放棄所有的軍民,只要有愿意跟著“紅旗軍”走的老百姓,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確保他們一路上的口糧。
不肯離鄉背井的秦人足以說明到了如今地步他們還沒有覺醒,不肯信任“紅旗軍”,人各有志,唯有自求多福了。
接下來的中原戰略就得調整,固守山西、固守漢水、長江一線必不可少。
由于大明新建立了漢江承宣布政使司,原本大明跟長江相連的漢江官方恢復了漢水舊稱,目的當然是便于區分。
在做不到給予流寇毀滅性打擊的情況下,保證這一帶的軍民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的同時能夠提供一部分軍糧乃是重中之重。
靠近黃河的河南地區和陜西黃漢暫時放棄經營,已經在琢磨著撤空洛陽、開封等等大城的“紅旗軍”產業,至于會不會再次引起一片恐慌,黃漢不管了。
因為流寇太壞了,歷史上就曾經挖掘黃河大堤以水代兵淹沒開封城。
“紅旗軍”能打敢拼也無法抵御滔滔洪水,萬一被打急眼了的流寇在跟救援開封、洛陽的“紅旗軍”對陣之時冒天下之大不韙挖開黃河怎么辦?
為了避免“紅旗軍”的損失,也為了不讓人口稠密區變成千里澤國。
流寇鬧得歡由他去吧!只要把他們遏制在陜西、河南北、山西南、南直隸東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