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

  在村外轉了一圈,看了幾個羊群,杜中宵心中大致有數。

  這個小村還是三戶人家,其余兩戶都是自耕農,各有三十到五十畝地,五六十只羊。他們在附近開墾的土地,最大的一片十幾畝,小的一兩畝,多是五六畝連成片的。如果修整一下,耕還可以擴大,在杜中宵看來,修成二三十畝大小的平地耕種,并不太難。現在是荒地太多,都寧愿開荒,而不愿修整。

  香布有本錢,是財主,家里雇了十幾個莊客,有地一百余畝,羊五六百只,是個小地主。香布對莊客管吃管住,但不發工錢,允許他們可以使用自己的牛馬農具,在周邊開墾荒田。大約三年之后,這些莊客就可以獨立出去,成為小自耕農。

  香布是這邊現在比較常見的小地主,從北邊來的人口,主要由他們接納。因為北邊來的蕃人,大多不會種地,衙門提供種子農具,他們一時也改變不了生產方式。必須在地主家里過上幾年,熟悉了周圍的環境,才可以獨立。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成為自耕農,大多數的人,用主人家的農具開墾了地,到了時間會賣掉,自己接著做莊客。可能幾年之后自己種地,也可能做一輩子莊客。

  在向內地一點,地形平坦的地方,地主就不會允許開墾荒地,而是每月發工錢。發工錢的是短期雇工,大多還有自己的家業。或者成為租戶,租種主人家的土地,向主人交地租。

  這個年代的地租,基本上是完稅之后,租戶與地主五五分成,根據地域和細節略作調整。比如使用地主的牛和農具,分成就是六四,自己的牛和農具,可能就是四六。河東路這里,特別是火山軍,缺少人口,土地較多,更向租戶傾斜一些,即使使用地主的牛馬農具,也是五五分成。

  在這個年代,貨幣地租很罕見,宋朝境內勞役地租基本沒有,大多是實物地租。至于歷史課上講的封建社會典型的勞役地租,在秦漢之后的中國基本不存在。

  官府的財力物力有限,以營田務的形式開墾荒地,只能在耕地條件好的地區。像這些丘陵山地,衙門負擔不起成本,還是要靠數量眾多的小地主。

  香布這里是現在火山軍典型的新開墾地區,主要吸納北方來的蕃人,漢人很少前來。

  以營田務為例,典型的農村人生活,是勞動力出去種田,農閑時或由官方組織興修水利,或者打各種短工,甚至做小商人販運貨物。婦人兒童則從事以紡織業為主的手工業,織物自用之外賣出去,獲得有限的貨幣,買日常用品。

  這就是小農經濟,一個是耕,一個是織,二者缺一不可。農村商品濟不發達,一旦少了織,單純耕種田地很容易陷入貧困之中。單純靠糧食,要換來生活必需品和生產物資是不可靠的。

  杜中宵到香布這里來看,就是了解一下小農經濟和營田務這種形式的優劣,相應的,衙門要鼓勵墾田要采聚哪些措施。這中間除了糧食,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養羊和桑麻在這個地區的優劣對比。

  到了中午,香布命莊客宰了兩只雞,一只鵝,款待杜中宵。現在的羊要產羊毛和羊絨,是生產資料要換錢的,萬萬宰殺不得。就跟以前,到了家戶家里,不會宰牛待客一樣。

  看著桌子上的菜,杜中宵微笑。生產方式變了,生活方式也就跟著改變,人們總是這樣不知不覺地改變著自己。隨著羊毛產業的發展,說不定有一天,這一帶羊肉的價格也會上去。到了那個時候,豬肉又成了最合適的肉食,慢慢改變飲食習慣。

  養豬的成本比養羊高,不但是在這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如此。就是在江南廣南地區,實際也大量養羊,還有他們專屬的品種。只是后世隨著農村地區荒閑草地消失,羊越來越少,豬越來越多。不過哪怕到工業社會,以這個年代的方式養中國本土豬種,豬肉依然比羊肉貴。

  最便宜的肉是什么肉?不是肉畜的肉,而是如牛肉、馬肉、驢肉等等。將來或許有一天,還要加上產不了羊毛的羊肉。這些肉的質量普遍不好,只能多用調味料,便宜賣出。

  家畜有很多種,最粗的劃分也有肉用、役用,役用還有耕田用和馱畜的區別。最有發展前途的,是肉役兼用,比如一些優良黃牛種。羊是比較特別的一種,因為產羊毛,又是生產資料的一種,慢慢就培養出了肉毛兼用的綿羊。農業社會,肉畜從來都是比較貴的,遠貴于役用牲畜的肉。

  隨著大量馬驢騾大量役用,火山軍已經有了這個趨勢。現在最繁華的營田務那里,已經有固定的馬肉和驢肉賣,價格比羊肉還要便宜。官府禁止宰殺役畜,這里的馬驢騾和中原的耕牛一樣,都是因病或者老死,肉質粗糲,味道不好,是窮人的肉食。

  這個年代鄉村的飲食,跟杜中宵以前的想象大不相同,也跟以前火山軍依靠駐軍消費的市場完不一樣。客人來了,最好的肉食是雞,豬非要辦大事的時候才會宰殺,其他牲畜是殺不得的。

  中國傳統的肉畜肉禽,就是豬和雞,羊因為皮毛與這兩者還有點不一樣。有時候宰羊,就是為了獲得毛皮,而不是為了吃肉,吃肉只是附帶的。

  怎么讓這個時代的人多吃肉?不是養雞養豬,而是大量使用役畜,役畜的價值不在肉上,肉價自然便宜得多,那才是窮人吃得起,能夠大量供應的肉食。明白了這一點,便就明白了后世大量肉食類的小吃是怎么來的。比如保定驢肉,說明了那里曾經商業的興盛,大量使用驢馱運貨物。比如牛肉湯醬牛肉,說明了農耕的發達,和一些貧困的特殊邊緣人群。因為主流的農耕人群,對牛有特殊的感情,哪怕是老牛病牛,經常不宰殺。專業處理這些的,多是毫無顧忌且較為貧困的與主流社會不同的人群。

  農耕社會有自己獨特的生存邏輯,杜中宵接觸得多了,慢慢修正自己前世的印象。火山軍在開墾田地的時候因為缺牛,雜以馬耕,加上大量的商業運輸使用馱畜,僅一兩年間馬肉供應量就迅速增加。

  殺牛宰羊且為樂,那是貴族大地主的生活,不是鄉間小地主的。豐年留客足雞豚,是小地主過年的時候,平時來了貴客,也無非是殺只雞而已。河里的魚蝦蟹,到處都有,不能遠運,才是日常解饞的。

  香布招待杜中宵就是這樣,主桌上一只雞,半只鵝,還有一盆煮了的從河里抓來的魚,其他的就是地里種的蔬菜。所有的菜只有一種做法,就是煮,別說是炒,就連烤和煎都沒有。

  飲著酒,吃著缺滋少味的肉菜,杜中宵問起他這半年的生活。

  香布顯得樂觀而知足,從年初自己與另外兩家到這里落腳說起,怎么開田,怎么買羊,怎么雇人來種田放羊。仔細盤算著,到了年底可以產多少糧食,可以賣羊毛賣羊肉換多少錢。什么時候雇人來,再蓋幾間房屋,想辦法給自己的兒子娶媳婦。

  這個小山村數里之內,哪里有河,哪里有山,哪里有平地可以開墾,一切如數家珍。從山里到火山軍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已經完成了個種地的小地主。

  小地主就有小地主的煩惱,向杜中宵報怨,官府的差役太重。這處小村子,他是惟一的上等戶,催繳錢糧,巡視地方,為衙門辦雜事,堆在了自己的幾個兒子身上。

  到了最后,還對杜中宵講他聽來的朝廷奏章。什么與契丹、黨項的戰與和,哪里打仗了,什么人升官了,什么人罷職了,他統統不感興趣。他聽進耳朵里的奏章,只有哪些官員上章朝廷,說鄉間農戶的差役過重,什么里正衙前,破家之役。哪個官員說了要減輕差役,在他眼里就是好人,哪個官員要做什么工程,加重民間賦役,那妥妥的是奸臣。

  杜中宵聽著,哭笑不得。這個曾經山里的蕃人族長,迅速就完成了身份轉換,成了徹徹底底的鄉間小地主,依自己樸素的愛恨喜惡,把朝廷里的官員分為了兩大類。

  什么是奸臣?什么是忠臣?在他的眼里,對自己好的就是忠臣,對自己不好的就是奸臣。

  從這個剛剛進入角色的小地主話里,杜中宵明顯聽出了改革朝政的艱難。都說減輕民戶負擔,怎么減輕?減輕哪些人的,是個大學問。管你什么雇役法,募役法,不讓他們當差了就是好法。什么青苗法綠苗法,讓他們多產糧食少交稅就是好法。

  至于直接得利間接得利,到底是利是害,他們哪里分得清楚?為了長遠利益暫時遭些損失,這種道理他們是不想聽的。一項政策,能夠持續是第一要求。

  從與香布的交談里,杜中宵明白了一件事,改革絕不可輕易讓利,進行贖買。讓利不能持久,贖買不能維持,很容易就從忠臣變成普通百姓眼里的大奸臣。

  地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