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0章 模范村莊

  青臺鎮周圍是廣闊的平原,一望無際。旁邊的堵水是唐白河的重要支流,不但有航運之利,上游還有連串的陂塘,灌溉便利。在兩漢的時候,這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大量種植水稻。后來經戰亂,人口逃散,水利不修,再也沒有重現過那時的景象。唐朝前期天下穩定的時候,曾經短暫恢復,后來經過晚唐五代亂世,此時一片荒涼。這一帶近千年的時間,再也沒有達到兩漢時的人口規模。

  周圍也零星有一些村落,多位于交通要道上,規模很小。大片荒廢的農田,滿是荊棘棘。

  離著青臺鎮不遠,堵水東岸,是杜中宵選出來的一片營田示范地區,自己親自管理。被選定地區如果有農戶,要么遷走,要么并入營田務,行政區劃和農業布局完全推倒重來。

  按既定的規劃,一個村子五十戶,十個村子恰好是一營,跟軍隊編制大致對接。

  營也稱指揮,是宋朝軍隊基本的編制單位,滿編步軍五百人,騎兵四百人。雖不整齊劃一,天下軍隊大致如此。理論上講,營是固定編制,再向上的軍、廂,皆是臨時編制,人數不統一,可以根據戰爭需要編組。統計軍隊規模,不管是樞密院還是三衙,都是按營數。

  之所以稱營,是因為這個規模的軍隊駐在一起,除非情況特殊,不會打散,駐地為營盤。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營盤就是指揮的軍營。不過這個年代,不但營盤是鐵打的,兵也是固定的。

  以方圓十二里為準,為規劃的營田務一指揮的地盤。每個村子五十戶,村與村相距約三里,中間為指揮駐地,其余九個村均勻分布四周。各村依地理環境進行微調,大的原則不變。

  每戶耕地以三十畝為準,原則上十畝水田,二十畝旱地。一村范圍,耕地約占四成,其余為果園菜地,還有留出來的河灘、陂塘、草地,其余地為閑田。

  杜中宵選出來的模范村落,占地方圓六十里,分為五個營,分布在堵水對面的平原上,一直延伸到東邊的中陽山。一共兩千五百戶,大約相當于一個中縣。

  天氣一天一天暖起來了,河水清澈,楊柳吐綠,空中的飛翔的鳥兒也多了起來。春天的氣息一天比一天重,廣闊的平原從冬天的肅殺中蘇醒過來,不管是人還是自然,都變得忙碌起來。

  杜中宵過了堵水,騎著馬,帶著崔主簿等官吏,到選好的地方巡視。

  耕地稀少,路兩邊大片大片的樹林,不時從草叢里就飛出一只野雞來,撲楞楞地飛向遠方。偶爾會見到五三成群的農人,到林子里轉。

  杜中宵看得多了,問身邊的崔主簿:“這個季節,雖然沒到春耕,可田里下肥,整修田壟,農活并不少。怎么這么多人不忙農活,反而在野外亂轉,此地的鄉民不重視農事么?”

  崔主簿道:“倒不是如此。這一帶野外柞樹之類極多,他們是尋找合適地方,過些日子放蠶。”

  杜中宵奇怪地道:“這里氣候濕潤,種得好桑樹,怎么不養家蠶?”

  崔主簿道:“養家蠶費許多功夫,野外柞樹多,放養柞蠶一樣獲利不少,誰還會費事摘桑葉?”

  杜中宵點了點頭,看來還是人多地少形成的習慣。中國自古以來,蠶就有兩種,一種是柞蠶,主要分布在北方,以京東路為主要產地,京西路這里也有不少。一種是桑蠶,主要分布南方,以江南兩浙為最多。桑蠶多是家養,家周圍種桑,采摘桑葉。柞蠶主要是放養,選野外合適的地方,作為蠶場,到了春天把蠶蟻放養到合適的樹上。兩者絲綢有細微差別,但市面上的價格基本一樣。

  唐州這個地方,按說是合適養桑蠶的。桑蠶雖然費工較多,但產量穩定,養殖方便,工藝也更加成熟。不過這里長時間地廣人稀,地理氣候又適合柞樹類生長,這個時代以放養柞蠶為主。

  杜中宵規劃的村子,有專門的桑地,要求戶戶養蠶。不知道來墾田的纖夫,和當地的鄉民,能不能適應新的生產方式。這是以后的方向,桑蠶必然會代替柞蠶。

  經過了幾個小村落,便到了杜中宵選定的地方。五個指揮使早早等在村口,帶著下面的小軍官,把杜中宵一行迎進村里。

  看著街道兩邊整齊的房屋,杜中宵道:“這些房子,是新建起來的么?”

  前邊帶路的孫指揮道:“回運判,都是這些日子建起來的。本來周圍草木蘆葦不缺,建草屋更加容易些。不過衙門指揮,一律要土筑,多費了些功夫。”

  杜中宵道:“土筑雖然費工,房子卻能住得久,傳幾代都不難。等到這里都種上農田,可以設幾個燒磚的地方,以后建磚瓦房,那就更加好了。”

  孫指揮道:“運判說的不錯,只是哪里有那么多人手?只好等以后人多再說。”

  杜中宵道:“也不用多久,只要過上兩三年,人人家里都有些積蓄,就可以動手了。你們開田的時候,注意周邊的土質,哪里適合燒磚瓦,要記下來。”

  幾個指揮使一起稱是,心中卻不以為然。建這些土鞏房子,便就費了無數功夫,手下的人自到了這里,沒一天空閑。其他的纖夫沒有這些硬性規定,日子就過得閑散,下邊怨言不少。

  這一帶安置的,是孫指揮手下,村子正中就是指揮使衙門,現在改稱營衙門。與地方行政區劃相對應,一指揮大約是一鄉,這里就算是鄉政府了。

  軍隊中指揮這一級的軍官很少,就是指揮使和副指揮使,沒有吏員。他們是軍隊的基層單位,俸祿發放,平時訓練,各種雜事,都是以營為單位。實際上正副兩個指揮使,是做不了這么多事的,一般都會幾個精明伶俐的士卒,跟在身邊處理雜事。以這樣的組織結構,想管理一鄉民政,是遠遠不夠的。

  杜中宵要求正副指揮使必須識字,不識字的營田務衙門開識字班,抓緊學會。實在學會的,調到營田務直屬的其他地方,做個小官。除此之外,每營必須補入書手兩人,與地方的鄉書手對應,處理各種公文賬籍。現在一切草創,纖夫中識字的太少,正在地方招募。

  進了衙門,孫指揮吩咐上了茶來,指著墻上畫的一副圖道:“依運判吩咐,我們這里每個村子都畫了圖,讓人一眼就看出各個村子是怎么樣的。這是屬下這里的圖,不只是本村,還有附近九個村子。”

  杜中宵看這圖,極是簡陋,只是用線條畫個大概。一張圖上寫了十個村子的名字,用線連起來便算是道路,標著里程,也不知道準不準。另一副圖則是本村,周邊哪里是耕地,多少水田,多少旱地,哪里是陂塘,哪里是果園,哪里是桑田,哪里是菜地,大致標了出來。

  杜中宵心里明白,這圖十之八九是不準的,不過應付自己而已。但有總比沒有好,后面慢慢完善就是。有了這樣一副圖,村子便不會亂七八糟,不能由著基層官吏的心思亂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