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81章 出鐵

  押綱使臣殿侍池浩坐下,對杜中宵拱手道:“下官來得遲了,運判莫怪。”

  杜中宵道:“只要到了就好。唉,鐵監諸事草創,處處用錢,你遲遲不到,這些日子我們這些人可是愁壞了。從饒州到這里幾千里路,著實不易,你們歇息些日子。”

  池浩道:“來時知監官人寬限時日,倒是不急著上路。運判,依著知監吩咐,下官回去的時候,要運一萬貫銅錢的鐵。還請運判備好,下官到時帶走。”

  杜中宵道:“好巧,這兩日冶爐剛剛建好,我們正準備開爐煉鐵。不過,你要帶回去的鐵是什么樣子的?是生鐵還是熟鐵?是鐵錠還是鐵片?每塊多大?”

  池浩遲疑了一下,道:“銅監試了兩種用鐵煉銅的辦法,一是生鐵碎成粉,引膽水澆灌,待其色變之后,放水收銅。還有一種是用熟鐵錘成鐵片,浸于膽水中,候上面有銅粉,依次刮取。第二種辦法費工少而利多,只是鐵片難制。知監官人的意思,最好能收熟鐵片。”

  杜中宵道:“此事不難,就給你們熟鐵片好了。不過,熟鐵和生鐵可不是一個價錢,錘成片,又費了人工,價錢更要高一些。雖然都是為朝廷做事,我們這里實在艱難,賬不得不算清楚。”

  池浩聽了,不由微笑:“無妨,知監官人吩咐,銅監按市價收買。”

  銅監既是冶銅的地方,也是鑄錢的地方,他們最不缺的就是現錢。從這里買鐵片回去,就能煉出更多的銅,有了更多的銅就能鑄出更多的錢。這個年代,朝廷又不控制鑄錢數量,鑄得越多越好。饒州銅監根本就不怕杜中宵要高價,就怕他供不上那么多鐵片。

  交接了公事,池浩拱手:“下官來的時候,帶了些蓮子、干筍之類的土產,外面兩筐,給運判官人嘗一嘗。都是地方風味,萬莫嫌棄。”

  杜中宵微笑:“多謝了。附近山區,多產板栗紅棗,你可以采買一些運回去。”

  這樣的長途運輸,當然不能浪費運力,附帶土產銷售是常規操作。不然池浩一行數十人,幾千里奔波運費就要多少錢?更不要說,還有地方官乘機運貨,賺些錢財,下面的人當然不會空走一趟。

  池浩離去,杜中宵讓柳涚把送來的土產分成幾份,給鐵監的幾位官員。包括葉縣知縣李秉,一樣也有一份。千里為官,都不容易,東西雖然不值錢,總是一份心意。

  五十萬貫錢,可不是小數目,兩三百萬斤重,堆成小山一樣。為了放這些錢,鐵監這時才正式設立軍資庫,暫時由柳涚掌管鎖鑰。軍資庫并不是放置軍用物資的,而是存放地方的錢帛等重要物資。大宋是因軍立國,收賦稅錢糧,一切為了養軍,所以地方上最重要的這一庫以軍資為名,是用來資軍的意思。

  一切處置妥當,杜中宵不由對庫里的錢動了心思。這么一大筆錢,放在庫里可惜了,錢不能夠流動起來,豈不是跟田宅房屋一樣,失去了流布天下的意義。一兩個月也就算了,幾年放在那里,實在太過可惜。如果用業放貸,收來利息,也是鐵監的生財之道。

  杜中宵這樣想不奇怪,實際上很多官員都這樣想。地方上的各種財庫,軍資庫理論上屬于三司,官員不敢亂動,其他的像公使庫、常平倉等,都有官員放貸。甚至有的放貸還不滿意,用來做生意,賺到的利潤除了增加庫里的錢,有人還自己撈一部分。發展到后來,便是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所有的官庫都放貸收息,層層考核。過猶不及,危害民間。

  這就是沒有銀行的壞處,貨幣經常性的在民間停滯,不能流動起來,資金變成了資產。朝廷幾乎把銅課全部用來鑄錢,天下還是缺錢。商業越發展,錢就缺得越厲害,成了頑疾。

  杜中宵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收些利息,那才多少錢?而且官方放貸,為了多收利息,降低風險,習慣性地就會不缺資金不想貸錢的攤派給你,真正缺錢的,反而貸不到。放貸的目的,是讓庫里的死錢流動起來,變成資本,從而促進產業的發展。

  鐵監在這里,每年產這么多鐵,有這么多人消費,必然會帶動許多產業。用這些錢,做為本錢,放出去給民間,做為資本,從而讓地方經濟繁榮起來,才真正有價值。不過到底要怎么做,需要詳細計劃。

  池浩住在澧河對岸的客棧里,把手下的人派出去,到附近州縣采買土產,準備回去的時候帶上。千里販運,利潤極高,做得好了,這一趟差事自己還可以發一筆小財。

  這一日,池浩正在房里買了些肉小酌,一個吏人到來,讓他立即到鐵監。今天是正式開爐冶鐵的日子,首先交付的就是他需要的鐵片,規格要他親自去定。

  殿侍是無品雜階的小武官,地位卑微。池浩這些人名義上屬于三司,常年運貨,不過實際上歸地方管轄。杜中宵是轉運判官,雖然是京西路的,管不到他們江南西路,但上面可是對著三司,池浩如何敢怠慢。得了消息,急急穿了公服,從渡口坐船到了鐵監。自有公人領著,一路到了剛剛建好的冶鐵的地方。

  這里搭了好大一個棚子,里面一個巨大的爐子,高兩丈余,上細下粗,寬處徑丈余。這冶爐實在太大,仿佛一座山一樣,人顯得極是渺小。

  杜中宵跟蘇頌等人站在爐下,看著匠人從爐口向里面裝料。這高爐當然已經試過了,這些日子一共冶了三爐,經過了許多修改,從今日起就正式生產了。到這個年代,高爐冶鐵已經一千余年,各種技術已經成熟。這處冶爐,是照著相州那里的高爐建的,趨于保守,杜中宵并沒有做什么修改。其實因為使用焦炭,硬度增加,爐子可以建得再大一些。不過這是第一座,一切以穩妥為主。

  上前見禮,池浩站在杜中宵等人身邊,看著周圍的人忙忙碌碌。這里的一切實在太過壯觀,讓人身心震撼,沒有人說話。

  昨夜已經點火,此時爐子早已燒熱了,正在裝焦炭。裝料口太高,使用人力搬運太過艱難,從料堆建了一條輸送帶。旁邊五個壯漢,騎在一座木馬上,賣力蹬著,一起轉動輸送帶。這些人就是前些日子學習不好的,只能來做力氣活。兩班輪替,每隔一個時辰換一次。

  輸送帶上分了一個一個方格,從裝料的人前走過,裝料的人用大鐵锨填滿。方格是用來計算料的分量的,簡便易行,省了分類稱重的麻煩。冶鐵爐一旦開爐,就晝夜不停,一直到爐子壽命用盡,停爐冷卻之后重換爐襯。依相州那里的經驗,這爐子應該能用一年左右。杜中宵的規劃,是一年生產十個月,最熱的天氣時停爐檢修,更換爐襯等損壞的地方。

  爐料到了爐子上方,進入一個大漏斗里。那漏斗掛在一根軸上,爐料落入,砸在鐵壁上,帶動料斗緩緩旋轉,均勻地把爐料灑進爐子里。

  此時焦炭已經裝填完畢,裝料的人歇了下來,另一邊的人開始裝填礦石。礦石采出來后,經過了焙燒打碎篩選,就是附近包工頭帶著鄉人做的活。杜中宵隱約記得這一步應該有選礦燒結,只是還沒有試驗出來合適的方法,只能依現有的工藝。

  裝了礦石,才開始裝石灰石,用量就比焦炭和礦石少得多了,不時就裝填完畢。

  所有的料裝填完了,大家暫時歇了下來,一起抬頭看著爐頂上。

  上面有兩個人看著爐里,不時報著爐里的情況。那里溫度又高,又有爐里出來的煙氣,條件極是惡劣。不過這種活,不是誰都可以干的了,需要經驗,需要技術,就比下面裝料和蹬輸送帶的高級了。

  在爐子的另一邊,一左一右各有五個大漢,一樣蹬著木馬,帶動兩個巨大的風箱,向爐里鼓風。此時常見的風箱,是用人推拉的,風力不足。人的臂力哪里比得了腿部力量?杜中宵制了這木馬,用蹬代替了推拉。其實就是簡單的曲柄滑塊機構,把旋轉運動變成往復運動。

  爐里的火也不知道燒得多旺,池浩離著幾丈遠,依然感到熱烘烘的。他何嘗見過這種場面?不由忘記了時間。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聽見上面看爐口的人喊,下面的人開始出渣。

  滾燙的爐渣從爐里被掏出來,放到一邊,等到稍涼一些,就有運渣的人用小推車推走。

  又過了好一會,終于砸開了出鐵口,通紅的鐵水流了出來。

  看見鐵水流進斗里,所有的人都出了一口氣。雖然已經試過幾次,今天正式開爐,大家還是捏了一把汗。這爐子太大,一旦出問題,就要多費無數功夫。

  爐子旁邊一座吊車,用的是鐵鏈,上面裝了棘輪,只能正轉不能倒轉,防止意外。吊車提了裝滿鐵水的料斗,升起來,運到旁邊的一座小爐里,傾倒了進去。一個料斗起來,另一個料斗接上,不停地把鐵水倒進旁邊的幾座小爐子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