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7章 重回鐵監

  五日之后,歐陽修從隨州回來,先在棗陽暫住,準備與杜中宵一起回葉縣鐵監。

  驛館里,杜中宵問婁知縣:“前次要縣里方田,數日過去,不知如何啊。”

  婁知縣小心答道:“回運判,下官得了鈞旨,已經安排下去。不過此事向無先例,衙門中無人精通此術,正在想辦法。此為大事,當從容措置。”

  杜中宵道:“這幾日我看了棗陽的地理戶口,若猜的不錯,縣中公吏差役,里正衙前,當都是那十幾戶大戶人家。除了這些中上等戶,中下等戶只有城中的幾十戶人家,城外除了下等戶就是客戶了。讓他們方田,其實與讓各家自查相差不大。這樣吧,也不難為地方,你讓各鄉里正,會同中上等戶,一起把他們自己家的田方出來,報與衙門。有一是一,二是二,切摸心懷僥幸。否則,以后會有重罰。”

  婁知縣出了一口氣,急忙稱是。

  縣衙里所有做事的人,從押司到衙前,從節級到壯丁,都是出自那幾十戶人家。沒有他們支持,縣里什么事都做不成。讓他們去方田,怎么可能做到?本身就是清量自家的土地。讓各家自查,就跟縣衙沒有關系了。至于以后杜中宵怎么處置,關婁知縣什么事?

  宋朝地方官弱吏強,被稱為公人世界,有的地方積年老吏坐大,甚至被稱為立地知縣。這些把持一方事務的老吏,不是靠著朝廷力量,而是靠著自家勢力。便如棗陽,婁知縣性子軟弱,無力約束手下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根本沒有資源。縣衙的人力物力,全在地方大戶手里,只要賦稅交齊,婁知縣對上面有個交待,便就千恩萬謝。做其他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杜中宵對此心知肚明,難為縣里幾個官員沒有意思,一切還是等營田務的人來了再說。有了人力物力,就連婁知縣的腰板都能挺起來,現在沒必要糾纏。

  又聊了些縣里事務,杜中宵拿出一張圖,對婁知縣道:“這幾日我查看地方,畫了這張圖出來。雖然粗略,卻與事實相差不遠。你看一看,現在棗陽是否如此?”

  婁知縣上前,看杜中宵手中的圖。這是棗陽的大致地圖,重點標出了縣城范圍,城外則是十幾個大戶的莊子,其間點綴著一些有名地姓的小戶人家。這些大戶,小的莊客數十,大的莊客數百,包括了本縣的絕大多數人口。那些小戶,零零星星不過一兩百戶人家,可以忽略不計。

  婁知縣見上面把各莊子的范圍也大致標了出來,心中有些緊張。看了許久,才道:“回運判,此圖與下官所知基本一致。本縣人口稀少,城外不足千戶,大約就是如此了。”

  杜中宵點頭,把圖交給婁知縣:“讓各莊子自己方田,你可與這圖對照來看。”

  說完,站起身來道:“天色不早,我與歐陽相公今日動身,回鐵監去。等到麥收之后,營田務的人會陸續來此。你到時協助營田務的官員處置事務,不得有誤!”

  婁知縣拱手稱是,送杜中宵和歐陽修出了驛館。

  離了縣城,走在路上,歐陽修對杜中宵道:“現在天不甚熱,正是動工的時節。唐州集議后,李副使組織南邊幾州人力,已經開始修唐州到襄州的路了。運判,不趁著這個機會讓營田務的人來,怎么還要等上幾個月?那時天氣燥勢,多有不便。”

  杜中宵道:“今年唐州營田務種的麥與棉不少。人手不足,若是收得慢了,秋糧便就指望不上。新來的人,讓他們幫著收一季,看看地方是如何運作的。麥收后再來這里,選地方開墾田地。今年是不可能種什么了,把地平整好,不耽誤了來年下種就是。”

  棗陽跟唐州不一樣,沼澤太多,先要進行基礎建設,才能開墾田地。雨季未到,不知道雨水多了之后地方是個什么情況,不好冒然下手。還是到夏秋兩季,熟悉了氣候地理,再動手為好。

  從棗陽北上,過湖陽縣,到了唐州。此時轉運使司正組織數州民夫修筑唐州到襄州的鐵路,

  唐州向南,湖陽縣和新野鎮夾唐白河東西相望。此時湖陽周圍是大澤,面積極廣,道路要從山頂通行,修路不便。故走新野,那里地勢平坦,可以直下襄州。而且新野位于白河岸邊,利于鄧州內地的物資延河而下,交通便利許多。

  誰沒看過三國演義?新野是個很有名的地方。不過多年戰亂,此地到南北朝時已衰敗,唐初就已廢縣為鎮。此時行政級別直接反映人口密度,新野一帶同樣是地廣人稀的地方。

  現在修鐵路都是轉運使司組織,地方協助,鐵監提供技術,杜中宵不再直接參與。和歐陽修沒有在唐州停留,直接坐上了回鐵監的火車。

  看著窗外向后飛馳的景物,歐陽修道:“火車真是神物,又不需草料,還能奔跑如飛。以后天下遍布,不知方便多少。雖然鋪起來艱難,可只要地方同心協力,一年也能鋪上幾百里。”

  杜中宵道:“何止幾百里,真要鋪,還可以快得多,只要有鐵。現在的火車跑得不快,拉的貨物也不多,其實鐵軌也能使用。不過火車制起來太過艱難,即使鋪了路,沒有車跑也是無用。龍圖,這種東西都是初出時難,只要習慣了,給鐵路制東西的地方多起來,會越鋪越快的。”

  現在鋪的是鋼軌,以現的技術水平,其實大可不必,用鑄鐵完全可以。當然,鋼軌的壽命更長,運行更加平穩。最重要的原因,是配套的機具產能有限,鐵監積壓的鋼太多,鋪快了也沒有用處。

  此時鐵監的生產能力基本已達頂峰,以后的鋪路速度大致如此了。除非在別的地方再開鐵監,不然不會有大的改觀。葉縣周圍煤鐵資源豐富,產量還有提升余地,但人力資源已經耗盡。鐵監做事的主力其實不是廂軍,而是從京西路十幾州招募來的年輕讀書人。以他們為骨干,帶著廂軍的年輕人,邊學邊做才有了今天。有這個資質的人其實不多,哪怕教育體系完備,短時間也培養不出更多的人來。除非過上一二十年,用一代人的時間,才會有根本的不同。

  從年后開始,鐵監待遇好的名聲已經傳遍京西路各州,但增加的人才了了無幾,可以忽略不計。想更進一步,已經非常難了。朝廷想擴展鋼鐵產業,只能在其他路想辦法。

  這個年代不只是人口識字率低的問題,相伴而來的是思想、眼界等等受限制,一定的人口中,只有那么多適合工業的人口。大力發展教育,也不能短時間改善。非要等到一兩代人成長起來,才會迎來工業的大爆發。鐵監這樣的工業中心,此時天下支撐不了幾個。依杜中宵估計,哪怕是柏亭監全力援助,也只能再建三五個。相州依托開封府和應天府一帶,加上河東路,可以再建一個。萊蕪依托京東路,也可以建起來。徐州依托江淮,也無問題。這些地方周圍人口稠密,教育發達,識字的人,百姓眼界也不一樣。

  其他具備人力條件的就是兩浙、江南和川蜀地區,只是他們那里沒有鐵礦和煤礦,只能等其他幾個地方發展起來,原材料運輸方便,才能開始發展。至于陜西和河北兩路,雖然資源豐富,人口和社會條件支持不了這樣的工業中心。

  人力資源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至關重要,發展不易,絕不是建幾座學校,請幾個老師就可以的。便如鐵監,全靠著一群年輕人自己摸索,一步一步發展起來,杜中宵不過指個方向起個頭而已。這樣的人不是在大街上一抓就有的,在人口中占的比例不多,鐵監已經把十幾州的資源耗盡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