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9章 大變革時代

  十三郎、姚守信和竇舜卿三人入京,提舉新建的學校,各自上章要求調河曲路將領為教官。一大批中下級將領緊隨入京,河曲路軍中人員出現大變動。軍官是不缺的,立功太多,編制不變,許多人壓在下面提拔不上來。空出這些位子,剛好從前面立功的官兵中選汰,補足缺額。

  前些日子杜中宵答應,不愿繼續從軍的兵員,可以選擇除役回鄉。營田廂軍時沒有軍俸,這次一起補足,加上軍功折現,人人都可以帶一筆錢回去。兩相加起來,河曲路兵員缺得厲害。

  送走了被選入京城的中下層將領,朝廷新的旨意下來,杜中宵所部缺額,由三衙禁軍補齊。除了補入的兵員,三衙禁軍允許除投,除役者到河曲路營田。其余不足部分,樞密院從京東路招募良家子。

  樞密院和三衙的上層結構沒動,真正的軍制改革尚未開始,禁軍的選汰先進行。由韓琦主持,凡不愿在軍中的,自己選擇三個去處。一是河曲路營田,二是鐵路修筑和維護廂軍,三是樞密院統一管理的全國運輸郵寄系統。除此之外,可以投考,過了可入京城和西京新開的幾處工廠為民。

  大量換火槍火炮,柏亭監一地的產能不足,必然新開軍器生產工廠。現在造槍造炮和火藥工場的地位不是以前可比,統一選址,開在兩京。軍事工業必然帶來一波工業擴張高潮,職業軍人減少,兩京人口卻會快速擴張。兩京數百里,北至相州南到柏亭監,形成一個工業地域。

  樞密院盡力爭取軍器生產隸于自己之下,龐籍堅決反對,最后官營工業全隸鹽鐵司下,三司被徹底拆散。戶部搶到了常平司主導權,把杜中宵在京西路的商場和儲蓄所推向全國。度支搶到了全國范圍內交子的發行權,以儲蓄所的銅錢存款為本錢,發行交子。這個道理很簡單,戶部的錢是度支花的,那就把朝廷所有的收入都放進儲蓄所,度支自己直接發行紙幣流通。紙幣流通之后,由戶部回收,重新進入儲蓄所。

  開始為求平穩,交子由各路發行,度支給數額,真接當作朝廷拔款。拔款若干,則給一路若干的交子發行數額,本錢不足的由戶部在各路調運現錢。交子的發行數額用盡,度支使用戶部回籠回來的紙幣拔款。漸次由一路發行改為幾路通用,最后全國通行通用。

  由軍隊改革開始,杜中宵在京西路曾經的做法,從營田務到常平司,一下子被當作全國政策。大量京西路官員被調入京城任職,擬定章程條例,搞得轟轟烈烈。

  這次改革比慶歷新政規模大得多了,反對聲音很少。杜中宵在京西路發展生產,增收錢糧,經濟成果雖然顯赫,卻只能在重臣的支持在鄰近幾路試行。河曲路一勝,朝廷便再沒有了顧慮,也沒有了反對的聲音。當軍功足夠大的時候,這桿旗足以破除一切阻力。歷史上王安石變法,一定要去熙河開邊,積累軍功是一樣的道理。政治、經濟誰都有主意,你說要這樣,我偏說要那樣,軍功可以讓人閉嘴。

  這一切與杜中宵無關,他老老實實做自己的河曲路經略使,重新訓練軍隊。

  韓琦本來的計劃,是從禁軍中選汰士卒,進行必要的訓練后,編練成新的軍隊。沒想到允許自愿除役的口子一開,大量禁軍根本就不想再當兵,一大半愿意從事別的行業。愿意編練成新軍的,多是年輕少年。最后干脆放棄選汰,改為自愿設充,三十歲以下,入軍訓練后報役五年。士卒不足,從長江以北幾路征召兵員,不再刺字,由地方官具保,改俸祿為補結,除役時按以前軍俸一次發齊。

  如此大的變革,人心洶洶,為保軍隊穩定,大量的河曲路將領效用再次被抽調。進入京城之后作為教頭及軍官,先把新的軍隊的架子搭起來。

  趙禎本想慢慢想辦法,把河曲路軍隊新人換舊人,抹掉杜中宵的印跡。沒想到來不及動手,河曲路的大量軍官就被抽走了,杜中宵一切配合。

  亂哄哄鬧了近兩個月,杜中宵的河曲路原軍隊已經七零八落,將領效用抽走近七成,連架子都搭不起來了。屬下新調來的軍隊六萬,還有自愿不再當兵的除役禁軍三萬余戶。

  面對這種大變,黨項老老實實,不斷地加固城池寨堡,根本生不起進攻宋軍的心思。契丹耶律重元和耶律洪基對峙,生怕宋軍突然支持一方,嚴守邊界。亂哄哄的軍改,邊境地區卻特別地安定。

  五月中旬朝廷正式下詔,京城中設炮兵、騎兵和步兵三所學校,培訓所需軍官。同時在勝州設一所學校,杜中宵兼管,培訓河東、陜西路兩路的軍官,局勢慢慢開始穩定下來。

  緊接著,劉幾與秦鳳路經略使張昇互換,改任秦鳳路經略使。張昇為河曲路經略副使,兼任劉幾所任的河曲路軍隊原軍主。

  看著劉幾遠去的背影,杜中宵揉了揉額頭,問身邊的李復圭:“突然之間,河曲路多了這么多張吃飯的口,運來的糧草夠嗎?”

  李復圭道:“回經略,糧草倒是充足。只是現在火車只到勝州,豐州還未修通,糧草都堆在了勝州城里。實在沒有辦法,新來的人只能聚在勝州,每日里是非不斷。”

  杜中宵道:“吃上飯,保證不會有人餓肚子,是第一要務。這件事做好了,我向朝廷為你請功!保證了吃飯,才能想別的。現在人手充足,物資運不出去,速速組織他們先修路。我與京城來筑路的人商量了許多日子,除了到沙州外,第二條是從黃河以南,修到河州,再從中間修到黃河岸邊。今年能把這幾條路修通就算不錯了,其余不能多遠。”

  李復圭道:“經略,如此做,營田怎么辦?”

  杜中宵道:“先在勝州附近營田,其余各州等路修好了再說。勝州土地平曠,又不缺水,暫且安置五千戶,以安人心。其余丁壯,全部都去修路。保證他們吃好,給些工錢,不要心懷怨恨。”

  李復圭稱是。現在杜中宵手下人手缺得厲害,軍隊以外的大量事務都由李復圭在負責。

  走到城門前,李復圭突然道:“經略,若是要營田,為什么路要修在黃河以南呢?從勝州到河州近千里之遙,所過多是無人之地,又不能墾田。何不沿著黃河,一路修過去?雖然遠了些,利于營田。”

  杜中宵道:“若是修在黃河以南,為了防黃河水道便遷,必然要遠離河道,那不如直著到河州。若是修在黃河以北,不只是遠了許多,還要過河,渡口每日運貨物太少,黃河上修橋談何容易?”

  原來在襄州的時候,因為漢水阻隔,就限制了鐵路運輸。再多渡船,也無法與路鐵路相比。鐵路好不容易在河曲附近選了合適位置架起橋來,不能再被其余渡口限制。這條鐵路以后會成為勾通東西的天下大動脈,方便營田可由支線完成。

  杜中宵的印象里,這一帶的東西大動脈,應該是在黃河以北,陰山之下,迷惑了一陣。最后終于想明白,且不說技術上的差路,經濟格局就與后世不同。后世的鐵路在黃河北,是因為那時北方的經濟重心在幽州一帶,當然走黃河北通那里。現在經濟重心在兩京,那就要走黃河以南,而后南下到中原。

  后世這里最重要的兩座城市是呼和浩特和包頭,這個世界,就變成了勝州和豐州。豐州代替了后世的包頭,由于經濟重心在中原,勝州代替了呼和浩特的位置。

  想通了這一點,這一帶的交通布局,才最終定下來。

  一進城門,就見到城中空地上到處搭著帳篷,街道上人頭攢動。還好大勝之后,這里到處都是欣欣向榮榮的景象,李復圭和包拯管理謹細,并不顯得混亂。鐵路運來了大量物資,養活這些人吃飯,對朝廷并不是多么難的事情。

  鐵路不但運貨快捷,通達遠方,與以前的運輸方式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以前運到邊疆地區一石糧食,路上就要耗掉數石。麟州只有兩三萬兵馬,就近從河東路供糧,要二十州負擔,百姓還苦不堪言。現在直接從襄州裝上那里產的稻谷,耗些煤就到了這里。

  從襄陽運來的稻谷,登州和所州運來的麥子,源源不斷,吃飯不是問題。

  雖然做了十年官,這個年代官員的大膽還是讓杜中宵開了眼界。這樣不管不顧的所有攤子一下全鋪開,換作自己是無論如何不敢的。勝州亂成這樣,京城里面肯定會更亂。那里是天子腳下,朝廷百官就根沒看到一樣,還是一項新政接著一項新政,根本不給留緩沖時間。

  梁適最終沒當上宰相,陳執中重新回朝為次相,文彥博為參政,政事堂重回兩宰相三參政。三司被徹底拆散,三司使田況升為樞密副使,樞密院同樣為兩樞密使三副樞密使。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