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09章 難題

  京城樊樓的一間小閣子里,杜中宵、韓琦、富弼、包拯、趙滋和楊文廣坐在桌旁,正飲酒吃菜。

  酒過三巡,包拯道:“我們現在朝里為官,這樣私下聚在一起,豈不惹人非議?”

  杜中宵道:“中丞不必擔心,我們相聚的事,圣上知道。而且這一次,是圣上特意吩咐我和韓相公一起,請諸位來飲一杯酒。除了敘敘舊,也議一議接下來與契丹的事。”

  包拯奇道:“圣上最忌官員朋黨,怎么有這種事?”

  韓琦嘆了口氣:“與契丹的使節談不攏,一直過了年,他們都沒有上殿面君。不似往年,契丹今年沒有再派使節來,而且拒絕了本朝使節。兩國的關系,明顯斷了。”

  澶州之盟宋朝和契丹相約為兄弟之國,兩國的往來,除了國家關系,還有皇室的這一層兄弟關系在內。每到元旦、皇帝和太后壽辰,雙方都會互派使節。今年契丹的太后故去,沒有報喪,而且拒絕了雙方互賀元旦,顯然關系破裂。

  朝中官員議論紛紛,雖然也有官員不以為然,但更多的官員認為,澶州之盟保證了北方六十年的和平,一旦斷絕非常可惜。或者說,現在朝中對契丹主戰主和兩派,爭論得非常厲害。

  河曲路出來的官員,明顯被皇帝認為是主戰派,試探杜中宵和韓琦,看他們的態度。其實這些官員私交不深,更加算不上一派,哪里說得清?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看能不能統一意見。

  富弼道:“今年兩國不通使節,六十年兄弟之邦,眼看斷了。到了明年,只怕就要兵戎相見。有的官員想建功立業,有的官員則擔憂害怕,朝中難免人心惶惶。圣上現在還沒有拿定主意,是以讓我們聚在一起,商量出個對策,以為參考。”

  包拯道:“其實自杜太尉入樞密院,全軍整訓,便就擺明了,不會跟契丹再和平下去。只是沒有人想到會這么快,都以為總要數年之后。突然之間雄州打了一仗,許多官員自然慌了。”

  杜中宵道:“中丞說的是。其實從整訓開始,滿朝文武都知道,整訓完的時候,就是與契丹開戰的時候。不過,大家都認為,整訓總要幾年,不會立即開戰。現在突然契丹斷了使節,所有人都慌了。不過反過來想,滿朝文武都知道此事,契丹又怎么會不知道?他們怎么會再等幾年?”

  包拯點了點頭:“不錯,這種人人皆知的事情,怎么可能瞞過契丹?太尉以為,此事是契丹故意如此?并不僅僅是因為雄州那一場戰事?”

  杜中宵點頭:“與雄州一戰有關,但不僅僅是因為那一戰。契丹兩帝爭立,打了五年,按說他們也要休養生息。不久前契丹太后故去,洪基斬了重元,需要時間安撫后族。但是,如果知道了本朝數年之后全軍就能整訓完成,北伐燕云,他們也不能等。”

  包拯點了點頭:“說的也是。太尉,不知你認為,現在能不能與契丹開戰?”

  杜中宵笑了笑,道:“朝廷養兵百萬,現在錢糧充足,如何不能開戰?只想著全軍整訓,之后再開戰,契丹怎么可能讓我們如意?有的事情,躲是躲不可能不過去的,知難迎上而已。”

  韓琦嘆了口氣:“河北路正當契丹,這數年來,別的地方軍隊不管怎么變動,那里的軍隊一直不敢亂動。現在整訓,也數河北路的禁軍最麻煩。劉幾今年新建軍校,等到練出人來,不知什么時候了。”

  楊文廣道:“想練出人可不容易。前些日子劉幾來文,說是河北路文風不盛,讀書人少,軍校根本就不招不足人。二十余萬禁軍,全部整訓,最少要補入數萬軍官。可劉幾派人到各州招考,最終也不過招到一千余人。這一千余人,是河北路合適的人才全部選去,后邊數年都沒人了。”

  杜中宵道:“是啊,河北、河東和陜西三路,文風不盛,大多州軍連州學都沒有,民間的讀書人很少。沒有辦法,只能從其他路招人才行。”

  楊文廣搖了搖頭:“此事做起來并不容易。讀書人,自然是江南、福建、兩浙三路最多,軍校缺的人招齊不難。可河北路的禁軍,多是河北人和京師附近的人氏,從那些地方招軍官來,他們能在軍中待下去么?兵將不和,一樣是軍中大忌。”

  其實何止是兵將不和,兩個地方的人生活習慣就有很大差異。這個年代,南方和北方的差別比后世大得多了。飲食習慣不同,語言不同,就連起居也不一樣。用北方的兵,南方的將,不用等打仗,平時軍中自己就要打起來。軍中兵員的來源沒有改變,就不可能改變軍中將領來源,不然會出麻煩。

  杜中宵道:“軍校南方招人不可行,但可以從京東和京西路招人。這兩地讀書人比沿邊三路多得多了,重加賞賜,先把員額補滿再說。我的意思,河間府的軍校從京東路招人,京城軍校則從京西路,先保證學員充足。這些年朝廷不缺錢糧,地方上更重視文教,數年之后,就容易多了。”

  其實教育發展的地方,是京西、河東和京東路等有鐵監,工業快速發展的地方。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果還不能夠影響到教育。

  最開始在隨州練兵的時候,杜中宵并沒有想到以后設立軍校,要讀書識字的人才行。等到大規整訓了,才突然發現,天下間并沒有那么多讀書人。特別是禁軍向來不招南方兵,主要來自沿邊三路,偏偏是南方的讀書人才多。開始辦軍校的時候,只是具形式,并不嚴格,這個問題還不明顯。等到杜中宵到了樞密院,真正讓軍校嚴格管理,嚴控入校人員,才發現問題不那么簡單。

  這個年代才有多少讀書人?八十余萬禁軍,最少要補入近十萬軍校出來的人。哪怕就是軍校的招人標準低,三五人中取一人,也要有近五十萬人供挑選。沿邊三路,哪怕就是加上京東京西路,哪里來的這么多讀書人?還不說讀書人的地位高,愿意進軍校的本就不多。

  京城軍校這個問題不明顯,是因為天下間讀書人最多的地方就是京城。河北路一開軍校,這個矛盾就突顯出來。至于河曲路軍校,人數太少,意義不大。

  聽了這話,包拯苦笑:“就連軍校的學員都不招不齊,何談整訓完成?如此看來,如果今年就與契丹開戰,豈非是笑話?此事只能多等幾年。”

  杜中宵搖頭:“世間哪里有什么都準備好的事情?惟今之計,只好軍中想辦法。一些不太重要的庶務官,教人讀書認字,先補起來。等到發后,慢慢再去改吧。”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