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一十章 內力

  龜蛇纏繞,仿佛蘊藏著大道至理。長江奔流,隱約之間,與人體內的某個位置呼應。

  楊玄機體內的那道氣流,就猶如長江一般,自丹田奔騰而出,而后流入各個經絡,就好似長江分散到各個之流之中,滋潤大地,讓廣袤的地域充斥著生機。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楊玄機好像聽到了一句話,又好像是他自己回想起來的,正是這句話,令他的身體微微一震。

  此句話出自《道德經》,本意為生養天地萬物的谷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陰。玄妙陰陽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

  此句話后人也有諸般解釋,但在這一刻,楊玄機卻有了自己的領悟。

  道法玄機自玄陰而出,此是大道的源流。而人體亦有這個玄牝之門,正是流淌出那股氣的丹田。丹田若虛,內有無窮之大,人力有時窮,但丹田卻無限廣大。

  打磨肉身,此法艱難,人身立于世間,受到風霜雨雪、百病千災,這些都會耗損壽元。而追求精神的突破,到最后實際上走的還是神靈道法的路子,最終要舍棄肉身,此法雖然不能說不好,但終究偏離了武學正道。

  唯有尋找人體根源所在,打通玄關一竅,衍生出一股氣來。這股氣自五谷而來,能滋養身體,壯大體能,若是修到厲害處,未嘗不能長生永駐。

  那股氣息流遍了楊玄機的身軀,他整個人好似被浸泡在溫泉之中,氣流源源不斷,充塞身體,在流淌一圈之后,又復歸丹田,此為一個循環,又叫一個周天。

  而每運轉一個周天,楊玄機身上的氣息就壯大一分,他的實力也就提高一個層次。

  “原來這就是前頭之路……”他猛然間睜開了眼睛,龜山依舊盤踞在原地,對岸的蛇山朦朦朧朧,看得不太真切,之前所謂的龜蛇纏繞,仿佛是一場幻覺。

  長江流淌,煙波浩渺,而他的體內,卻同樣有一條長江,在洶涌的流淌著,一遍遍沖刷他的身軀,令他變得更加強壯。

  他向前踏出一步,體內的氣流運轉到腳下,他整個人頓時猶如鳥兒一般的騰空而起。若是借助肉身的力量,原地頂多能跳七八尺,但現在,他竟然高高的躍起三丈有余。

  他一口氣騰空,心中一驚,這口氣登時泄露,而后,他身體便沉沉的墜落了下來。就在他即將落地之際,氣息再次的轉了一圈,他身體變得輕靈,腳下在地面輕輕一點,便化作了一道青色的影子,剎那間,就消失在了山道之上。

  這股氣的出現,簡直等于在武道之前接續了一條道路。

  之前武者打熬力氣,追求的是肉身發力。但這股力量沉重且單一,就算有各種勁力爆發,但也是基于肉身,受限于身軀,這股力量終究是有限制的。

  但氣不同,氣自丹田而出,人攝入五谷,再自丹田中積蓄為氣,在本質上比血氣要高一級,屬于輕靈之物。氣息加持在拳頭上,能增長力氣,加持在腳下,能提高速度,甚至加持在身體上,可以提高防御能力。

  王曜景隱匿于虛空之中,這個世界無論是武道還是道法,都處于一個十分初級的地步,哪怕是最頂尖的大宗師,放在他之前的世界,也頂多就等于化神或者驅鬼境界。

  這倒不是本來就是如此,之前應該出現過一次修行世界的大斷絕,導致前路被封死。沒有這方面的規則,他們就算是窮經皓首也沒辦法突破一步。

  王曜景不知道緣由,他猜測可能是跟東晉西晉的更迭有關。西晉滅,漢人南遷,東晉于建康建立,兩晉的天命應該是同一個,但比起西晉時期的天命,東晉時期就衰弱了許多。

  既然這個世界前頭無路,他就得給他們接續上,雖然在初期可能會耗費他一筆氣運,但只要新式武道能夠傳播開來,他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收益。

  這也是許多天命的做法,但這么做也有弊端。如果世界中的生靈太強,就可能會注意到天命的威脅,然后想辦法反抗天命,甚至脫離天命的控制。

  任何一個這樣的存在,在脫離控制之際,都會帶走大量天命原本的氣運,最終讓天命大虧特虧。

  天命雖然代表著天命,但本身對世界干涉很小,只能通過各種方式側面阻攔,最典型的就是降下災劫,把你活活打死在超脫的大門之前。

  “這種氣的形式,是我結合了正一法門外加五代時期的烙印力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力量,此種力量,我便叫做內息或者內力吧。”王曜景心中升起了一個念頭,而后,楊玄機的腦中就平白跳出了這股氣的名稱。

  內力!

  內力比起血氣要更清,也要更純。比不是法力那般神妙,但能夠基于人體,同樣發揮出各種神奇的作用。

  在王曜景看來,內力反倒更像是一種相對完美的力量。他兼具了戰斗能力和滋養能力,除了延年益壽和提升力量速度外,同樣也可以根據走的位置不同,衍生出不同的屬性。

  如走手少陰心經,氣息偏于陰柔,走手太陰肺經,氣息偏于寒冷。走太陽小腸經,則偏向于炙熱……各種不同的運氣方法,也決定了內力衍生出來的屬性不同。若是練到深處,同樣可以打出各種或是寒冷或是滾燙的力量。

  甚至當內力積蓄到一定數量后,能夠脫離身軀,隔空殺人,那樣子就更加偏向于法術了。

  當然,法術的范圍上要大許多。畢竟法術是以人身溝通天地之力,本質上就是在借助天地的力量施展。但內力,卻是收歸己身,受到的約束也要更小。

  就如許多修道之人都畏因怕果,因為他們與天地糾纏的太多了,但修行了內力的武者就沒有這方面的約束了,他們的內息來源于丹田,來源于攝入的五谷雜糧,與天地根本沒有太多糾纏。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