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利器

  黃河的這一段,西屬馮翊郡大荔縣,東屬河東郡蒲坂縣,渡口在蒲坂縣城以南,俗稱為“蒲津”。

  津上本有橋梁,始建于戰國時代,秦國為了進取河東,而以竹為礎,以索貫連,建造了一座浮橋,遂被稱為“河橋”。

  河橋年久失修,如今已然很難容納大軍往渡了,胡軍十余萬眾,再加輜重物資,倘欲全師而退,非得舟橋并用不可。只可惜所奪舟船不過十數條,還都不大,這來回擺渡得走幾天啊?故而當晉師逼近下陣之時,誰都不敢屁股向敵,轉身而退。

  必須戰敗當面晉軍,才有可能安然渡歸河東去。劉粲還妄想著一戰而摧破裴該主力,甚至于生擒或者殺死裴該,就此徹底扭轉戰局;其麾下眾將可多不敢作此奢望,唯愿擊退裴該,好方便咱們撤軍。

  午后未時,胡軍出兩萬戰兵于營前整備,然后排列成錐形之陣,在鼓聲催促中,緩緩地向晉壘挺進。

  晉軍雖有三四萬眾,但不可能全都列陣待敵,必須留有預備隊,還必須有人守護營壘——甚至于在兩軍激戰之時,揮鏟掄鎬,搶修營盤——而且在胡軍方面看來,你真正可戰之兵,估計也就兩萬人頂天了。因而正面戰場上,胡勢略強于晉勢,劉雅就建議排布雁行之陣,左右兜抄,主攻晉人之兩翼。

  然而劉粲破晉心切,認定裴該必然坐鎮中軍,因而不納劉雅之言,布陣厚其中路,形成錐形。

  因為估摸著最多一兩天,郭默所部也會趕到戰場,到時候晉軍數量可能會增加將近一倍,便不易攻取了。如今軍中糧秣不足,仍利在速戰,他是希望能夠一舉摧破晉人中路,即便不能擒、殺裴該,也要將裴該逐退,則裴該若退,晉師必然全面崩散,哪怕郭默前來,也只能退守大荔了。到那時候,自軍或者撤回河東,或者轉謀它處,戰略選擇的余地就比較大啦。

  胡軍緩緩逼近,晉人卻不向前,只是在營前列陣相待。劉驥騎在高頭大馬上,手搭凉蓬,遠遠眺望,但見晉陣頗為嚴整,其中央略略前突,似為圓陣——這是一種純守御性的陣勢。

  由此可知,裴該并沒有足夠的底氣與皇漢決戰,他是希望能夠盡量拖延戰事,等到自軍營壘徹底筑城,或者郭默的援軍趕到再說。..

  劉驥鼓舞士氣道:“晉寇初來,立足未定,急往攻之,破敵必矣!若待黃昏時分,夕陽耀眼,則于我不利了……”那意思,千萬別拖,爭取一兩輪猛沖,便將晉陣撕裂。隨即高舉長刀,大呼道:“有能或擒或殺裴該者,即氐、羌雜胡亦封萬戶侯!”

  胡軍前行五十步,鼓聲便息,重新整隊,然后鼓聲再響,繼續向前,逐漸地接近了晉陣。當雙方距離達到百步之時,晉陣中一通鼓響,鋪天蓋地的箭雨便即兜頭而下。劉驥命身旁小校將自家大纛略略一磨,通知陣后,鼓聲立歇,胡軍就此停步,隨即數隊弓箭手前出,同樣張弓搭箭,朝晉陣射去。

  這第一輪箭,其實主要作測距之用,也叫“設定陣腳”,等于通知對方,我陣已完,勿得輕犯。就理論上而言,雙方隔著這一箭之地,都要因應敵軍的部署而重新整列,同時派出小股部隊“跳蕩”犯敵,一方面阻撓敵軍變陣,一方面尋找合適的突破口。不過劉驥眼見晉人的陣勢無所變動,而且防御嚴密,似乎也沒有什么明顯的破綻,他干脆就省了這一步了,大旗一磨,陣后鼓響,前鋒略略一頓,便即繼續向前。

  劉粲欲急戰、速勝,這一戰役企圖自然早就通知了劉驥,而且劉驥本人的想法,也與乃兄一般無二。

  胡軍前陣穩步向前,晉陣中再度放箭,胡軍以盾牌遮擋,但仍免不了多人中箭而倒,幾乎每走一步,都會有慘呼聲發出,其列略略騷動。終究劉粲舉傾國之兵而出,各部駁雜,相互間的配合不可能太過默契,具體運作中產生少許的偏差,也在預想之中。倘若晉人也同時向前,大有可能尋見胡陣的破綻,施以雷霆一擊,但既然晉人不動,劉驥也就不在乎這少許的混亂了。

  所謂“臨敵之際,不過三射”,是指的直面步陣時,普通弓手最多可以施放三輪,然后敵兵便將沖至面前,你要么退至二線,換肉搏兵種頂上,要么自身棄弓執矛。但在實戰中,未必會驅策全部弓箭手同時發射,導致三射之間產生明顯的停頓,此戰中晉軍也是如此,弓手分為三組,輪番射擊,箭雨因此延綿不絕,使得胡軍幾無喘息的功夫。

  可是很快的,雙方距離就拉近到了五十步,也就是后世的六七十米,弓手無須拋射,便可正面傷敵。在此距離上,即便胡騎的騎弓也能發威,當即與晉人對射,雙方死傷數乃逐漸拉平。

  鼓聲漸密,一線胡兵齊發一聲喊,就此挺著刀矛小跑起來,欲奔十數步后,便即發力沖刺,一口氣直殺到晉陣之前。劉驥在后面望見,晉陣第一列開始騷動,步卒左右分開,原本立于陣前的弓箭手開始后撤,不由得暗笑,心說晉人果然怯懦,這明明還有再射一輪的機會嘛,那么著急變陣干啥?

  弓箭手才退,就見后列晉兵有數十個小隊自步卒縫隙中進至了陣前。一般情況下,接替弓箭手位置的,應該是長矛兵或者刀盾兵,以備稍后的肉搏,可是劉驥瞧著,其中有數個小隊卻非肉搏兵種,而提出了一種奇怪的器械。

  這器械大致是個圓柱體,遍體漆黑,其上有耳,左右兩卒手提,至陣前即置于地上,前高后低,不知有何用處。裴該在護守郃陽之時,迭施奇謀,常能拿出令胡軍大開眼界的詭奇器械來,只可惜劉驥當時率兵在大荔附近騷擾,并未參加攻城戰,故而對此并不怎么以為意。

  他絲毫也沒有察覺到危險性,只是非常的好奇——這究竟是何物啊?搬至陣前,有何用處?聽說自前漢以來,軍中便有連發之弩,后來蜀漢丞相諸葛亮加以改良,于木門道重創魏將張郃……難道是類似玩意兒么?可卻不見弩臂……

  眼看著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四十五步、四十步、三十五步……劉驥心說你就算能一弩連發十矢,那才能傷得幾人啊?這時候再端出來,恐怕遲了吧。

  抬出圓柱體來的雖然各只有兩名晉卒,但其側尚有多人護衛,待將圓柱安置于地,便開始了一系列令劉驥眼花繚亂,并且徹底莫名所以的操作——首先一人掄起大錘來,猛砸圓柱后面的土地;同時另兩人遮身在圓柱之前,瞧不清在做些什么;也就胡軍前奔十數步的功夫,這兩人便即左右避開,然后圓柱后面火光一閃……

  這時候沖在最前面的胡兵,距離那些圓柱也不過三十步——將近五十米——距離了,眾皆詫異,卻因陣后鼓聲催促,并不敢因此而稍緩腳步。突然之間,火光一閃,隨即是幾聲驚天動地的巨響,竟然壓倒了雙方陣后的擂鼓之聲。

  前列的胡兵先是覺得地面一顫,腳步不由虛浮,其后不過半息的功夫,盾上、身上,便如為百矢所中一般!

  劉驥在陣后瞧得清楚,只見那些斜放的圓柱后面火光一閃,隨即是驚天巨響,濃煙騰起,正當其前的數十名士卒奔跑之勢便是一滯,隨即成片倒下。他不由得大吃一驚:這是什么妖法?!

  完全沒道理啊。要知道奔跑在第一線的胡兵,不但要以身迎箭,還必須直面晉人堅陣,有銳矛、快刀擋在前面,故此裝備普遍比他人為好。這些士卒身上都披皮甲,甚至還有少數的鐵甲,后心不去管他,前胸可是遮擋得嚴嚴實實的,再加上手執大盾,等閑弓弩很難射入,常常是盾上、甲上插著十數支羽箭,仍然能夠奔跑如飛——除非運氣太差,被射中了防護較弱的胳膊、腿腳,乃至面門。

  即便是強弓勁弩,也很難射穿盾牌和鎧甲,即便僥幸射穿,未必能中要害。再者說了,那圓柱狀物體并不甚大,即便真是什么超級連弩,威力無雙,發矢能洞穿前后數人,那也沒有一打一大片的道理啊!這究竟是何物了?!

  對于裴該新近“研發”出來的這種對敵利器,凡后世對于古代戰爭感興趣,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可以一眼便瞧得出來——這分明是“虎蹲炮”啊!

  裴該特意找來彭曉彭子勤“發明”火藥,自然是為了造槍造炮,提升自家武器的威能,用以破胡,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按部就班的,只把火藥用作引火之物。可是火藥搞出來了,火槍、火炮之路卻迢遞漫長,而且有一段時間,似乎完全看不到曙光所在。

  主要是這年月的鑄造技術太過原始,在金屬工藝達到一定水平之前,造火槍就是天方夜譚。不要以為磨出根空心鐵管來有多容易,以當時的工藝,哪怕千錘百煉,也難以保證管壁均勻,則一旦納入火藥、鐵丸,嘗試施放,九成九可能卡殼乃至炸膛。再者說了,以裴該如今的財力,也不可能搞大規模、長時間的試驗,利用研發火槍來同時改良鑄造工藝啊。

  更別說對于金屬工藝,他完全是門外漢,就連巧匠徐渝徐子垠知道的也并不比他多——徐渝擅長的是工程器械,終非鑄鐵鍛鋼。

  難道按照歷史的發展,先用竹子搞突火槍?那玩意兒有啥威力了,就算搞出來,又有多大意義?

  造槍煩難,造炮其實要簡單多了,只要炮管壁足夠厚實,就可以把炸膛的危險性壓縮得很低。然而,若以銅鑄炮,裴該實在拿不出那么多銅來——關中可采之銅,前漢就已經開采殆盡了,徐州之銅產量也有限,而且千里迢迢的,運輸同樣是大問題;若以鐵鑄炮,耗費更巨,即便裴該也玩兒不大起,再者鐵炮過于沉重,恐怕只能用來守城,而很難隨軍調動。

  守城戰,裴該有各種相對簡單的器械可用,有必要再安置幾門鐵炮嗎?

  裴該反復思忖,不禁慨然而嘆:我還是地盤兒太小,兜里沒錢啊。若得半個天下,傾盡府庫,假以時日,我不信最原始的火槍、火炮造不出來!

  但是很快他就靈光一閃,心說大炮造不起,不如我造小炮吧——虎蹲那玩意兒耗費應該就不怎么大。

  虎蹲炮產生于明代中葉,是中國所獨有的小型前膛炮種。當時論火器制造,其實明朝已經落后于西歐了,需用大型炮,半數是前代遺留下來的舊貨,半數是向“佛朗機”(西班牙、葡萄牙)外購的,故此即以“佛朗機”為名。當時的大炮同樣只能用以駐守城塞,調動不便,故此便有部分將領自主改良便于攜帶的小型炮——虎蹲因運而生,據說是戚繼光搞出來的,用以破倭、退韃。

  虎蹲炮很輕便,最小的長不過二尺余,炮膛直徑兩寸,重三十六斤,也就是說,一名壯漢即可抱持而行,都不必要用馬車運。當然啦,后世某些影視作品中,有用人抱著虎蹲炮發射,且發且前的,完全是扯淡,那玩意兒即便威力再小,后座力也不是獨自一人可當的。理論上虎蹲炮前有支架,使炮口抬高,后有鐵環,必須用鐵釘固定在地上,才可發射——劉驥所見有一晉卒在炮后揮舞大錘,就是在固定炮尾。

  裴該新造的這種虎蹲炮,長近四尺,炮膛徑三寸——晉代尺度,比明代略小——重四十六斤(大概等于后世二十公斤),其上有兩個小小的把手,行進時可命兩名士卒左右抬持。

  說虎蹲炮是戰場利器,關鍵不在于輕便易攜,而在于跟普通大炮用彈不同。虎蹲不用單一炮彈,而用散彈,不僅僅鐵丸、鉛丸,哪怕塞進一堆碎石子兒,照樣可以發射傷敵。當然啦,這樣的小炮,用這樣的炮彈,射程和威力就很有限了,就裴該目前的測試,最高卻敵距離是五十步,五十步后,彈丸就全都啃泥去了。

  然而散彈可以一打一大片,近距離覆蓋面積很廣,所以虎蹲是不能用來守城的,卻是臨陣對敵的利器。據說戚家軍最盛時,每五十人便置一門虎蹲,裴該暫時還沒那么奢侈,也來不及訓練更多的炮手,因而目前僅僅造出來七門,全都置于了中陣之前……

搜,最全的書,請記住螞蟻閱讀網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