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十章、試探

  七月流火,暑氣消退,早晚之間,已然漸生涼意。

  王貢得到裴該的召喚,離開青州,策馬前往長安。在進入京兆地界后,但見道路兩旁,阡陌縱橫,麥穗已抽,正待揚花,青綠一片,長勢頗為喜人。

  王子賜不禁回想起當年自己初隨裴該進入關中之時,雖然已是臘月,田谷早收,但從四野田壟的長度、范圍來看,耕土多荒,便遠不可與今日相比了。

  利用下馬歇腳的功夫,他詢問了幾名田間農夫,得知今歲既無兵燹,復無征役——裴該已經在制度上把生產者和戰斗者粗略地區分了開來,屯丁雖然也要接受軍事訓練,但基本上并沒有什么戍守的任務,更不會輕易耽誤農時——加上風雨尚算順調,應該可望得著個好年成。

  “但開鐮后五日無雨,則一畝可收谷幾三百斤,官家必喜,我等或可得賞,吃些干的了。”

  這些農夫都屬于屯民——一般情況下,若非屯所,是很難占據渭水河谷膏腴之地墾殖的——屯所統一供給口糧,基本上保證屯民餓不死,但能否偶爾飽食,就全得瞧屯官的心情好壞了。好在這年月倘若與人為佃,甚至做莊園奴,待遇還未必能有屯所好,再加上官家許諾,勤耕三到五年后即可分田——雖然八成是山地瘠田了——屯民普遍來說,情緒還算穩定。

  當然也難免有不滿之處,在王貢的誘使下,一名屯民就結結巴巴地開始傾倒苦水。他家本有二男一女,三個孩子,此前流亡途中,一兒一女餓斃,只剩下了年僅八歲的小兒子。倘在普通莊戶人家,即便這么大的孩子也是要幫忙干活的,或者拾柴,或者拾穗,甚至于幫忙喂養些小雞小鴨。但屯所中都是集中飼喂雞鴨和大牲畜,也不鼓勵小孩子出外拾柴,即便秋后所拾谷穗,都要系數上繳……

  孩子閑了一些,難免打鬧生事,這名農夫就曾經受其子的連累,被勒逼當著全屯之面,鞭笞自家小孩兒,然后還罰做苦役四日——具體孩子闖了什么禍,他不肯說,估摸著事情不小。

  而且不久前長安行文,要求把未成丁的無論男女,全都召集起來,利用每日黃昏,天未盡黑的短暫時間,教他們識字。那農夫由此撇嘴道:“我等天生窮命,但能得活便滿足了,難道還有為官做宰的好運么?為啥要識字呢?小兒自從聽了學,整日說些我不明白的話,日益不將老子放在眼中了……”

  王貢四處探問,終于驚動了屯兵,挺著刀矛跑過來查問。王子賜未著官服,只穿白衣,被迫從馬背衣囊里翻出印綬來,亮了一亮,那幾名兵才趕緊拜伏下去,口稱“上官”。

  ——好家伙,竟然是黑綬,起碼縣長一級,比本屯司馬的黃綬要高貴多了……

  數日后,王貢終于抵達長安城,即于城門前出示印綬、公文,由門吏引他前往大司馬府,去拜謁裴該。裴該正在前堂處理公文,即命:“不必報名,喚王子賜進來。”

  王貢此際已然換穿上了官服,當即脫了鞋,邁至堂上,疾趨而前,叩拜道:“臣王貢祝大司馬康健。”裴該笑著擺擺手:“子賜不必多禮——請坐。”

  隨即就問:“子賜是幾時入城的?”

  王貢在側面坐下,拱手回復道:“臣方入城,征塵未洗,即來拜謁明公。”

  裴該點點頭:“足見子賜忠勤之意,其實正不必如此。”頓了一頓,又說:“既然來了,我乃暫問幾事,其后子賜便可下去休歇,免傷貴體。”

  王貢問道:“明公所欲問者,得非石勒僭位之事么?”隨即笑笑:“此非三言二語,所可述明者也。”

  對于石勒僭稱趙天王之號的事兒,裴該自然已經得到消息,但具體情況,石趙所定典章、所封百官,甚至于此前此后,其集團內部的各種博弈,所知就很有限了。王貢自恃于晉家之中,唯自己所打探到的消息最為翔實,那么倘若裴該不問此事還則罷了,既然問起此事,我就回答你三言兩語,怎么能夠顯出自己的能為來呢?

  裴該聽問,點點頭:“正要請教。”

  王貢說何言請教啊——于是即從襄國百僚勸進開始,備悉靡遺,從頭道起。裴該凝神傾聽,當聽到師歡獻黑兔,程遐言水德的時候,不禁撇一撇嘴,哂笑起來。繼而王貢又說到那則讖謠——“二鳥落,一日升,其夭于止者贏,骨肉相似者勝。”裴該當即擺手,阻止他詳細解釋。

  想了一想,乃笑道:“此讖前所言為‘晉’也,后所言為‘趙’也,不知然否?”

  王貢恭維說:“明公高才,果然一語中的。程子遠等卻不識解,還要去請教裴景思……”

  裴該所寄魂的這具軀體,系出名門,而且父祖都是天下知名的博學之士,家學淵源,家教也甚嚴,裴嵩、裴該兄弟雖然少不更事,在學問方面,基礎卻是打得相當牢固的。不過裴該自從穿越以來,一門心思都撲在復定社稷上,就把那些文字小道,甚至于儒家經典,全都拋去了腦后,已經很久都沒有認真溫習過了。

  只是要解讖謠,多半跟經典其實沒太大關聯,尤其裴該穿越前就有拆字、猜謎的愛好——否則昔日在胡營之中,也不會用什么“處子”、“非今”的字謎隱語去提醒裴氏了——故而對于這四句讖語,略一思索,便明其意。

  他心說這讖語其實不難啊,只是拆字而已,全在《說文》里可以找到,程遐果然是無學俗吏,竟然還要去找裴憲討教……

  對于讖謠為天所授,裴該自然是不信的,于是思維發散,揣測說:“此讖既程遐等不能解,必為飽學之士所制……難道,其解者,便是其造者么?”言下之意,是不是裴憲自己編的這則讖謠,故意散布出去,再等程遐、張敬上門來請教啊?

  王貢也懷疑此讖是人為假造的——他倒不是跟裴該一樣不迷信,而是不相信石趙政權實有蒼天庇佑,真能為其降下祥瑞來——但此前并未疑心裴憲。聽了裴該的話,便道:“襄國頗有宿儒,除裴景思外,尚有荀彥舒(荀綽)、續孝宗(續咸)、傅世道(傅暢)等……”說到這里,突然間愣了一下,隨即沉吟不語。

  裴該便問:“子賜何所思也?”

  王貢急忙拱手:“臣有一言,不知是否當講。”

  “但言無妨。”

  “倘若此讖真為裴景思所造,則其用意,或許別有所解……明公爵任鉅鹿,不也屬于趙地么?”王貢一邊說,一邊斜眼觀察裴該的表情。

  裴該聽了這話,也不禁微微一愣,隨即笑道:“子賜多心了,裴景思豈會有此意啊?且鉅鹿終非趙也,難道我一言周事,普天下皆可相應不成么?”

  今之鉅鹿郡,戰國時代確實屬于趙國所有,但這只是廣義的趙地啊,一般說起趙來,多取其狹義,也即鉅鹿西面的趙郡,甚至于僅僅指邯鄲城及其周邊地區,則造讖之人,會故意混淆兩者的差別么?裴該說那我若是制個謎語,指代周地,范圍最廣,也不過說三河(河東、河內、河南)罷了,若論廣義,長江以北、秦州以西,當年莫非周天子所有,難道全中原的人全都能跳出來以應此言么?豈有此理啊。

  你是懷疑裴憲假意擁戴石勒,其實心向自己……我不覺得那個背祖投羯之人,能夠跟當年自己似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再者說了,他若有反正之意,向晉猶有可說,豈會向我啊?我終究還是晉臣哪嘛,則雖為同宗,也沒有先暗示我能得天下之理吧。

  只是這些話,裴該就不便宣之于口了,想必王子賜那么敏的人,也一定能夠體會得到。

  至于王貢,其臨時有所感悟,特意在裴該面前表述出來,確實是有試探之意。

  終究裴該之勢,大致已成,權傾當朝,威震天下,則其麾下將吏,未必不起異心。王子賜初附裴該,本是為了洗清從前的污點,給自己找一個立足之處,他心中的國家、朝廷,仍然為司馬氏所有。但當日跟隨進入長安,得裴嶷提起“豆田壁”來,探聽讖言得實,就不禁悚然而驚;隨即東向青州,以覘羯勢,使他對裴該的能力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因為原本在他想來,張孟孫不過一世二千石而已,鄉下俗儒,有何能為啊?以我之才,袖中出一二條妙計,必能使其身首異處,從而為大都督建一大功。誰想與程遐之間密信往來,百般籌謀,雖然略略動搖了張賓的根基,卻始終不能徹底離間他和石勒的關系。加上石勒出乎王貢,以及普天下人所預料的,短期之內,即殺王浚,又敗劉琨,遂使王貢慨嘆:“果然一世之杰,大都督實不我欺也!”

  通過和程遐的接觸,王貢頗打探出了一些當年裴該在羯營中的經歷,則思以如此強勢之石勒,再加多智之張賓,竟一度被大都督玩弄于股掌之上,偽降半歲,順利逃歸——還帶上一姑母一婢女兩個女子——則大都督之能,實可畏也。

  王子賜就此起了別樣心思,這才嘗試著出言試探,但看裴該云淡風輕,既無慍怒之色,又無欣悅之容,也不便就這個話題再深入下去了,只好笑笑:“臣只是在想,倘若裴景思、荀彥舒等肯幡然改悔,或者可資利用。”

  裴該搖頭道:“彼等書生,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不可依賴。而程子遠雖為小人,今之于我,小人反倒更加有用。”

  隨即一抬手,示意王貢把打斷了的話頭繼續下去。

  于是王貢便再詳述石勒僭號的經過,不知不覺,說了大半個時辰,天色將暗。裴該一方面命人燃上燭來,一方面挽留王貢跟自己一起用餐。裴該的伙食相對簡單——因為他并不喜歡排開數十道菜,鐘鳴鼎食的貴族習慣——但用料考究,烹制精良,倒也足以彰顯其身份。王子賜心說我真是來著了,大司馬席上頗有珍味,別處不易尋啊。

  其實所謂“珍味”,也不過天上鴻雁、山間狐兔,以及渭水、黃河中的鮮魚而已,在這個食品保鮮手法相當落后的年代,如此等新鮮食材,普通官僚、地主家是輕易搞不到,甚至于置辦不起的。

  裴該在關中穩定之后,頗費心思找了幾名擅長烹飪的大廚入府,以飽口腹之欲。原本雖為高官,其妻妾也是不能遠離庖廚的,但荀灌娘的手藝實在是……他乃不能寄望于枕邊之人。

  王貢食畢,便即辭去,裴該送至堂外,心中反復思忖這石趙政權的架構和體系。看起來,石勒雖曾一度模仿自己,軍政分開,最終卻還是遵照傳統的中原王朝的模式來厘定官制,程遐位居中樞,其權不墮,張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等于靠邊兒站了。此事大好,但看情況,將來在戰場之上,很可能會要直面張孟孫。

  石勒既然僭位,天王豈可輕動?一般情況下,他將不再會“御駕親征”,則遇戰事,張賓很可能會代其領軍,或者起碼是監軍。自家大敵,唯石、張二人而已,石勒還則罷了,張賓也已經五十多了,他是不是快要死了啊?在原本歷史上,張賓終于大執法之位,也就是說,他在石勒僭號前就已經掛了……

  原本石勒一直稱趙王,要到攻滅前趙劉曜,方才僭履至尊之位……大概是在公元330年吧。還有十來年,則張孟孫的壽數,必在十年之內……

  正在籌思,忽報少將旅佐、龍舒侯董彪請謁,裴該便命召見。然而董彪進來后,也不肯坐,也不說話,只是面紅耳赤,絞著雙手,一臉的羞赧之色。裴該反復催促,董彪才囁嚅著道:

  “本乃小事,不當勞煩大都督,但……末將得大都督簡拔,隨從百戰,始有今日之榮耀,則……不得已,還須請大都督相助啊……”

  裴該略略蹙眉,問他:“究竟是何事啊?若不干軍紀、國法,卿等所請,我豈有不允之理?但言無妨。”

  董彪好不容易才鼓起勇氣來,提高聲音懇求道:“還請大都督為末將向董老先生說情,請他勿拒末將于千里之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