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日落復升

  北汲縣、南谷城,晉趙兩軍長期對峙,忽忽便已半月有余,很快迎來了當年的十一月份。

  十一月乙卯日黃昏時分,紅日才剛落山,突然間又躥躍而起于空中,高三丈余,天宇暗而復明,凡見者無不驚駭。

  正在對峙的雙方兵馬,因此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和混亂。其中祖逖方命祖智將兵掩襲枋頭,未至而軍大潰;石虎本欲再渡濟水,騷擾谷城后方,將士見狀,即刻轉棹返歸東岸,雖百般斥喝而不肯繼進。

  石虎黯然歸營后,參軍馮翥對他說:“昔楚之魯陽公與韓師交戰,戰正酣時,日卻將暮,于是陽公向天揮戈,紅日為之退返三舍。今日落而復升,或許正為照應太尉,此去可大破賊也,奈何諸軍無識,不知史事,就此退縮,豈不可惜么?”

  石虎心說還有這事兒?我也沒聽說過啊。倘若當時能夠對諸軍說出你這一大套來,說不定可以穩定人心,不至于遽返……心中甚感羞惱,沒過幾天就找個借口,把馮翥給處死了。

  再說王貢在下密,見此異象,急匆匆地就跑出城外,去拜訪老友虞喜,問他這是怎么一回事兒?究竟是何預兆?

  虞喜倒不象平常人那么慌亂,他笑笑對王貢說:“此幻象也。”

  王貢說人人得見,怎么能說是幻象呢?

  虞喜道:“旦則日升,暮則日落,天道有其常,安有墮而復起之理啊?不過高天云霧繚繞,如同鏡之可映照人面,彼乃化為落日之幻景,似如復起之象罷了。”虞仲寧對天象頗有研究,即便是這般數百年不遇的異景,他也能說個大概齊道理出來。但也到此為止而已,王貢再深入探詢,就連虞喜也解釋不大通了。

  王子賜乃道:“即便是幻象,天既示此幻象,得無別有征兆乎?”

  虞喜斜睨著王貢,問他:“君以為是何征兆啊?”

  王貢神神秘秘地回復道:“先前所墮之日,與其后復升之日,恐非同一日……”

  虞喜急忙擺斷他的話:“日墮而復升,或示社稷危而復安也,子賜慎勿別想!”

  王貢突然間斂容正色,朝著虞喜深深一揖,說:“仲寧大才,貢再請西向長安,拜謁大司馬。”

  虞喜說我無意仕途,都已經說過多少回了,你怎么還是不依不饒啊?

  王貢勸說道:“仲寧既無宦意,其誰能夠相強?大司馬終非諸葛道明(諸葛恢),必不會強人所難。然關西星象,必然又與徐方不同,難道仲寧不愿前往觀覽么?但請君入長安,進謁大司馬,為我致意。或許仲寧見大司馬相貌非凡,乃愿改變初衷,也未可知。”

  他說我寫一封信給你,申明你不愿意做官,則大司馬就算不顧你本人的意愿,想要任用你,也多少得給我留點兒面子吧。你就算為我跑一趟長安城,又有何妨?

  虞喜被逼不過,就說:“河上方有戰事,去路不寧,我如何能夠抵達長安?”

  王貢說無妨,我可以派兵護送,你略略往南邊兒繞一下,躲過戰場也就是了。

  王子賜心里在想些什么,虞仲寧與其相交莫逆,又豈有看不穿的道理?但他本人倒也好奇,裴大司馬究竟是何如人也,就連王貢這般毒士,都感覺他有非凡之命……跑去瞧瞧那人倒也不是不可以,只要別逼我做官……

  于是半推半就,三日后啟程,乘車繞行泰山以南,往長安馳去。

  再說裴該在關中,接到朝廷要他增援的詔命,本也在意料之中——

  司馬鄴小年輕是一定膽怯的,生怕祖逖兵力有限,難以抗拒羯軍;而梁芬、荀崧等輩,也一定會趁機進言,希望我關中兵馬可以再立新功。

  于是商議命誰出征為好。甄隨當即跳將出來,說大都督你昔日曾經許過我的呀,豈可出爾反爾?自然還是我去,何必商議!

  裴該問他:“卿子即將誕育,難道便忍心遽離長安么?”

  甄隨說小妾臨盆,這還得倆仨月呢,我跟長安城里呆著,反倒起急,還不如把心思花在戰場上——“倒是大都督,次子理應降生,我等都等著吃喜酒,如何不聞消息啊?”

  荀灌娘就理論上而言,已經過了產期了——不過那年月產期計算未必精準——肚子挺大,卻無臨盆動靜,裴該也不禁有些著急。不過他由此倒不禁想起一樁古事來——

  想當年官渡之戰前,曹操東征徐州劉備,田豐就勸說袁紹,發兵掩襲曹操之后,袁紹因為小兒子正在病重,拒絕了這一提議。于是田豐用手杖擊地,恨道:“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老婆至期不產,或將遭逢危險,一尸兩命那都是有可能的,當此緊要關頭,裴該本人是絕不愿意離開長安城,離開老婆身邊的,想必與袁紹當日的心情,頗有共通之處。但裴該可以派甄隨或者別的什么將領率軍東進啊,袁本初麾下也大群名將,自可擔當方面,未必要他親自出馬,為什么堅決不肯出兵呢?

  由此揣測,袁紹并非顧念嬰兒之病導致因小失大,純粹不納田豐之計,找個借口婉拒罷了。可笑田豐終究不悟,這人智商很高,情商卻差了一截,難怪其后會被袁紹囚禁乃至處死了……

  拉回來思緒,聽取裴嶷、陶侃等人的建議,都說既然大都督曾經許了甄隨,自不可食言而肥。于是裴該便命甄隨為主將,董彪為副將,率“厲風”、“蓬山”二營前往洛陽聽用。

  不同的將領,自有不同的用兵風格,不同的營頭,受其統將或督將的影響,素質、習氣也各有差異。持重之將領持重之兵,或者勇猛之將領勇猛之兵,固然方便如臂使指,更有加成效果,但其短板也必然明顯。所以裴該才會嘗試著混搭,比如遣劉央去平陽領甄隨舊部。

  固然別領營頭,兵、將之間互不熟悉,很可能調動不靈,頗需要磨合一段時間;但若某將久領某部,上下一體,又恐怕會產生軍閥化的傾向——其危害也不見得比前者小了。由此兩害相權取其輕,裴該在讓劉央帶甄隨舊部之后,此番又命甄隨領劉央舊部。

  甄蠻子太勇啦,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出過什么大事兒,但其顧頭不顧腚的性子,若再加以輕脫之卒,遲早是會捅簍子的。各營重編之后,新的“厲風”、“蓬山”二營,其實應該稱為后軍第四旅一、二營,有舊兩營的老底子,也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總體風格,仍然延續往日——也就是說,中級將校,多數都是劉央、陸衍的路數,前者老成持重,后者也比“劫火營”要穩妥一些。

  至于此二營的營督,則分別是周晉與王堂。

  裴該考慮到,甄隨終究威名素著,即領別營,將吏不敢不服;且各營、各將輪番在外作戰,不存在某人長期居于中樞,缺乏實干經驗,一朝外放,導致徹底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類似情形出現。

  甄隨等將領命后,便即整兵出征。其時楊清才剛撥隸到王堂麾下擔任部督,也在從征之列,并且貓兒還特意寫了一封信給他,要他奮勇殺敵,再立新功,以求晉升。

  楊清心里苦啊……本以為既歸長安,頗可以安穩一陣子了——起碼得等我成親后再派給任務吧——誰想短短數月,便要再度邁上戰場。尤其還是跟的甄隨,這家伙既向東去,多半是要挑石虎這類硬碴兒死磕的啊,則自己在其麾下,危險系數不低……

  其實這是荀灌娘的主意,說既然把貓兒許給了楊清,那夫君你趕緊再給他找點兒機會,多升一級——部督還是小啊——則貓兒出嫁之時,臉上將更有光彩。楊清這才知道,福禍相依,而且福無雙至,既想抱大腿往上爬,又期望身處安全之地,清閑度日,世間哪有這般雙全美事呢?!

  非止一日,大軍開至洛陽——途中見到了日落再升,軍將們自然驚駭,不必多言——尚書殷嶠奉命出城相迎。甄隨跟殷嶠也是老相識了,乃不矯情,直接問道:“我必要拜謁天子么?我是蠻子、粗人,實在不懂得禮數啊。”

  殷嶠說不懂禮數沒關系,可以學嘛……一瞧甄隨滿臉吃屎表情,仿佛在說:老爺平生最不耐煩學這些!他想了一想,便道:“我當上奏,由將軍率諸將吏于陛下拜舞,不必直面天子,也不必受天子垂詢,乃可無憂。”

  奏上,司馬鄴自無不允——想當年他在長安城內常受索綝、麴允之輩的氣,如今聽說這甄隨比索、麴的部下更粗、更蠻,那不相見也好……

  于是將大軍留在城外,諸將入朝陛見,果然只命在階下跪叩,完了常侍宣旨,加授甄隨為鎮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甄隨原為四品武衛將軍,如今升授三品鎮西,更使開府,則為武官公,就理論上而言,跟裴該、祖逖、荀組、梁芬、劉琨等人處于相同層級——用后世的制度比擬,也就正國、副國的區別吧——如此殊榮,為西軍中第一人,就連陶士行都還沒這資格呢。

  甄隨本人搞不懂那么多,只是聽說給自己升官兒了,大喜過望,急忙領旨,叩謝天恩。

  然而其他各將雖多給賞賜,卻并無加官,眾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不滿。王堂回營之后,便叫來楊清抱怨——楊清是大都督未來的假連襟,方便通過他給大都督遞話,壓制甄隨。而楊清本來人就精明,自從跟貓兒定婚之后,軍官學校中的課程只是敷衍罷了,把多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士人禮儀和朝廷制度上面——我既得此婚姻,將來肯定會高升的呀,則與高官們交接,豈可不懂禮儀、制度——由此略一沉吟,便咂摸出了其中的詭譎來。

  他對王堂說:“甄將軍本為大司馬將吏,雖受朝廷名號,其實升賞黜陟,一由行臺。如今朝廷非因大都督所請,便拜甄將軍為公,拉攏之意甚明。且若諸將皆受升賞,也就罷了,獨升其一人,恐有分化我軍之意……”

  他猜得一點兒也沒錯,這正是荀組設計要開始挖裴該的墻角,而荀崧的驟然去位,便造就了最佳契機。

  不久前日落復升,天象示警——當然啦,究竟示的啥警,沒人知道——按照漢代以來的慣例,天子要下罪己詔,三公要引咎辭職。不過這終究不是什么日食、月食或者“熒惑守心”之類傳統大兇之兆,歷史上出現得也少,無前例可援,所以天子就不必罪己啦,三公你們瞧著辦吧。

  荀組唆使朝臣上奏——朝內中級官吏,多半是他的黨羽——要求三公避位,矛頭直指梁芬。

  目前朝中重臣,首推荀、梁——至于大司馬裴該在關西,管不大著,驃騎大將軍祖逖則用兵在外,你總不好陣前易帥吧——則若荀不避,那就得梁避了;而荀組密植黨羽,搶先發難,他本人想繼續占據高位,而獨轟梁芬下臺,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梁芬為此深感惶恐,忙與荀崧商議,荀崧說那不如我避位吧,司徒還當繼續留在朝中。

  此前荀景猷升任尚書令之時,他就知道自己這個位子做不長,長則兩年,短則半歲,估計便要遭受攻訐下臺。那既然去位不可避免,不如借此天象示警的契機,還能走得相對風光一些。

  于是歸咎于己,說太尉、司徒,并不直接管理朝政,政府實權領袖,還得算我這個尚書令,則我理當辭職。

  其實東漢之時,三公就已經靠邊兒站了,位份雖尊,多不掌權,仍然每逢上天示警,還要被推出去做擋箭牌,從沒聽說過實權的大將軍錄尚書事因天象而避位的。但荀景猷既然主動表態了,眾人自然順水推舟,以免造成朝局太大的波蕩。

  對于荀組而言,反正荀崧也是西黨魁首啊,扳不倒梁芬,扳倒他也是一樣的。

  荀崧去后,暫不命尚書令,則二仆射、六尚書之中,西黨殘余的就只剩下梁允和殷嶠了——左仆射華恒漸有騎墻之象——荀組趁機與祖納等人合謀,給正好率兵前來陛見的甄隨玩兒了這么一出……

  天才一秒:m.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