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自請交卸兵權,甚至于告老致仕,他這確實是真心話。
此公少懷奇志,所謀者功業也,想要靠著自己的才能和奮斗,殺一個震撼天下、留名青史出來。其后與裴該一起擊楫渡江,先定河南,再伐河北,戎馬倥傯,匆匆八年,瞬息而過。這八年間,裴該的心思非一,且越到后來,越謀大局而親文政,祖逖則一直致力于軍事,直到今天,多少也有些感到疲累了。
尤其這半年來,先捍拒石勒于滎陽,復北渡伐羯,前恐堅城難克,后怕糧秣不繼,更擔心一旦遇挫退回,裴該將會陣前易將,實在是他平生最為焦慮的一段經歷……等到終定襄國,這口氣一泄下來,忽覺人生百年,去日無多,我就從沒有享過什么清福啊。石勒既死,就連打仗都索然無味了——伐江南?那種肯定贏的仗有意思嗎?
話說人若權柄在手,多半暗生野心,祖士稚也不能外。但此前始終有裴該壓在他頭上——既為契交,又總朝政,外加門第還比他高,兵力比他強,根基比他厚——乃不便起妄念;其后裴該既然受禪,基本上大局已定,即便自己再想折騰也沒啥贏的期望啦。
——倘若裴該提前掛了,或者說祖某再年輕十歲,說不定契友之間,也有逐鹿中原的可能性存在呢。
故此祖逖此前在襄國慶功之宴上,才會停杯嘆息,遺憾自己恐怕再無上陣的機會了——不僅僅朝廷未必放心他再掌兵,而且自己也沒什么仗值得打啦。只是原本考慮,河北既定,而下江南尚遙遙無期——這半年多時間從并州到冀州,打了多少惡仗啊,國家豈能不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呢——朝廷是一定會趁機改組祖家軍的;倘若自己仍在朝中,可以施加影響力,不使那些追隨自己百戰余生的將吏被邊緣化,若然直接退休,那部下的前途就很難保障啦。
然而裴該一見面就吟詩,還說什么“今日奏凱旋,朕為解戰袍”,祖逖誤以為天子暗生疑忌之心,這才趕緊表態——我告老還不成嗎?
不僅僅告老,而且不打算回歸故鄉范陽遒縣,只是前往成皋相伴亡母的墳塋——成皋距離洛陽咫尺之遙,方便朝廷監視,那你總不至于再擔心了吧。
裴該見其做此等表態,才覺悟到自己說錯話……吟錯詩了,趕緊好言撫慰。隨即將祖逖等人迎入洛陽城中,即于大殿擺宴款待。翌日下詔,加祖逖上柱國(原為大將軍),并加“開國輔運忠勇功臣”號,使接替陶侃為樞密使,登堂拜相。
其實對于應該怎樣封賞祖逖的問題,他還沒回來,朝中重臣就已經多次開會討論了。主要祖士稚的職、爵,原本便已達人臣之極,為正一品元帥、大將軍,封范陽郡公,還能怎么升啊?總不成封他個王爵吧?
好在裴該于歷代典章制度頗為熟悉——不僅僅是從前的,也包括以后的——就此抄襲唐、宋、明三代制度,搞了個“功臣號”的新花樣出來。
功臣號始于唐玄宗,賜予部分臣子“開元功臣”之號;代宗時賜“寶應功臣”;德宗因亂逃往鳳翔,乃賜扈從禁軍官兵“奉天定難元從功臣”之號……宋、明因襲。裴該模仿明制,以“開國”冠首,加四字為號,以賜祖逖。
到目前為止,有功臣號的唯祖士稚一人而已,但大家伙兒估摸著,起碼裴嶷、陶侃也是有這個資格的,就看什么時候上號罷了——陶士行若也有擴土之功,等他凱旋就該有啦;至于裴文冀因是文職,或許得熬到退休。
無論給予武勛最高的上柱國,還是給加功臣號,這終究都是虛的,那么實職,該怎么給予祖逖呢?裴該跟陶侃商議,說讓祖士稚代卿掌樞省,卿為朕外鎮,謀劃攻打江南,如何啊?陶侃倒是沒啥意見,裴嶷等人卻紛紛表示反對。
主要也在于河北之戰既畢,接下來肯定要整編祖家軍,倘若由祖逖坐鎮樞省,必然趁機給予其舊將更大利益和權柄啊——利益、權柄,皆所欲爭者也,怎能拱手讓人呢?
直到祖逖凱旋,重臣們于此也還沒能爭論出個結果來。然而祖逖自請致仕,卻也難免使人誤會他有以退為進之意……于是裴該就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終于使得樞密使之任落到了祖士稚手中。
什么折中方案呢?那就是拆分樞密省,弱其權柄。
樞密省掌軍,而尚書省掌民,文武分置,這是從長安行臺制度轉化而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乃是為了裴嶷、陶侃二相可以盡快把行臺機構直接嫁接到中朝來。
晉制,八公皆有長史,以理庶政,其于武官公或者加都督銜者更置司馬,以統籌軍事,所以裴該在長安時,才有長史、司馬之設。但若行之于中朝,則從司馬轉化而成的樞密省權柄就未免太大了,軍政、軍令一體,極易產生一個軍閥集團——就好比東條上等兵拜相后的日本那樣。
因而早有臣僚上奏,請求更制。裴該一開始并不以為意,他當初在長安設十二部,分歸長史、司馬管轄,本是為了文人不能插手軍事,而武夫不能干涉文政,文武有別而上下有序——反正任何重大決定,最終都還是要通過自己不是么?
然而大司馬、大都督不可能世襲,天子則慣例是父死子繼的,那么一旦將來弱勢天子踐祚,樞密省利用其對軍事的全方面管轄權,很有可能跋扈難制。況且在行臺時,人莫不希望大都督強勢,而到了中朝,情況卻正好反過來,無論文武,多望天子唯垂拱而已,對朝政只有影響力而沒有直轄權——這本來就是儒家的傳統理想。
裴該之所以還沒打算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正逢對羯大戰,驟然更改制度恐怕引發不必要的混亂——直接嫁接行臺制度,便也有這方面的考量——而且更需要軍政、軍令一體,一切以軍事為先;其二是樞密省獨相制度,方便天子隨時插手。他當然不會把這種傾斜性太嚴重的制度留給兒子,但自己尚在壯年,又有何懼啊?
然而既然河北戰事已畢,就理論上來說,雖然西有巴氐,南有殘晉,北有拓跋,但基本上都只能采取守勢,國家暫時可以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以待將來大戰——這是一個變更制度的好時機。二則既然陶士行有可能交卸樞相之任,而由祖士稚接替,則再讓祖逖掌握偌大權柄,就不大合適了。
——裴該倒不是信不過祖逖,但陶、祖二人相比,他終究對于前者的控制力更強一些,與后者雖然名為君臣,其實也還基本停留在盟友的關系上,頂多朝前邁出了一步而已。
故而更制,將兵部也即軍政系統,轉轄尚書;而且計劃中將來天下大定了,將逐漸取消民屯,且壓縮軍屯,屯部也會縮水成一個司,則樞密省最終唯有樞部和警部兩個下轄部門而已。
對此,祖逖既無奢望,且有心理準備,倒也沒有什么過激的反應。
隨即在裴該的主持下,召集尚、樞二省及度部、兵部、樞部、警部主要職官,對軍事系統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改編舊祖家軍。祖氏諸將陸續被召還都中,先予升賞,然后發去軍校進修——當然啦,承諾這只是固有程序,不過為熟悉新的軍制和軍規罷了,他們還有上陣的機會。各部亦陸續打散,與舊關中軍混編,襄國、涿縣等地的守護,也就此改換為裴該舊將。
此前的軍制,純出裴該自斷,先是引用了一些后世的名詞,比方說莫名其妙的“排”——沒辦法,他頭腦中同時存有兩世的記憶和知識,偶爾也難免產生沖突和訛誤,好在性情基本上繼承了穿越之前——后又因應形勢層層加疊,多少搞得有些不倫不類。
前在長安,一則行臺制度本來就屬臨時性,二則麾下也沒有太多文學之士跳出來挑毛病,還則罷了;既至洛陽登基,大票舊官僚或被投閑置散,無所事事,難免無事生非,或者謀圖悻進,尋機進言,于是上起祭祀、下到躬耕,舉凡官制、兵制、典章、律法,三天兩頭有人上奏,請求天子依從古禮。
其實“時移事易,變法宜矣”,這個道理大家伙兒都懂,若還有人以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直接抄商鞅的原話就能給懟回去。但若僅僅是一些細節問題,或者是只涉其名而不及其實呢?朝廷也不便一概駁斥,滴水不進吧。
終究這個時代仍以儒家為尊,而儒從周禮,則不管骨子里如何創新,只要在名稱上復古,亦能一定程度上彰顯新朝的正統性啊。
于是有人提出,《周禮·地官·小司徒》所載,周代兵制是以“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的,此議首先得到了祖逖的認可,繼而上奏裴該,華朝也就相應更改了軍中編制的名號。不管怎么說,古人以五百人為一旅,唯齊國以兩千人為一旅,而今增旅為萬眾,終究聽上去不怎么威風啊。
于是定下以五人為伍,五伍為卒,五卒為隊,五隊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一軍在一萬八千人左右。
伍任伍長,卒任卒長,隊任隊長,旅任旅督,師任師督,軍任軍帥。其中隊以上始有屬吏,并置司馬,其一師五旅、一軍五師,則皆分前后中左右。
——什么,純以周禮,分伍、兩、卒、旅、師,且有伍長、兩司馬、卒長等號?那裴該首先想到的不是先周,而是太平天國……他堅決不肯仿效。
裴該所設想的和平時期的國家軍制,應該以職業士官和部分募兵為基干,雜以義務兵為輔助。因此除地方戍卒外,全國總設十四個軍,理論上二十萬眾,實際上常備五萬余,要到戰時才擴充滿編。趁機即將部分關西和兗、豫的老卒記名軍冊后,釋之還鄉,以便恢復地方生產。
十四軍各有名號,分別為龍驤(以舊厲風營為基干)、虎賁(以舊劫火營為基干)、天策、神策、天武(以舊蓬山營為基干)、神武、羽林(以舊武林營為基干)、長林、衛圣、拱圣,以及驍騎、飛騎和靜海、平江。其中除靜海軍駐東海——空有其名,架子都還沒搭起來——平江軍駐長江(暫駐巢湖)外,驍騎、飛騎皆以騎兵為主,分屯兩京,其余十軍,四軍在京,六軍分戍各方,期以三年一輪替。
此外尚有禁衛一師,多以親信和貴胄子弟充任,宿衛宮城。
借著這次變革舊制的東風,首先改編了祖家軍——李矩、許柳、衛策三人晉升為軍帥——繼而將手伸向涼州和幽、平地區。天子下詔,命張茂和劉琨來朝覲見。
正好溫嶠奉了劉琨之命,歸洛報捷,裴該親自接見,就問他:“羯賊既滅,道路稍靖,東北無戰事,少師因何不肯入覲,而要遣卿來啊?”
溫泰真聽問,心里不禁“咯噔”一下,趕緊解釋說:“羯賊雖滅,幽、平二州尚不穩固,且句麗覬覦在側,少師因此不能成行……”
裴該微微一笑,就說:“鎮定二州,當由朝廷委派官吏前往,何勞少師?至于句麗,外夷小寇也,難道劉始仁不能御之么?”言下之意,我暫且讓劉演留在平州,則劉琨你還有什么掛慮啊?久居偏遠,難道你尚存割據之心,不肯向我低頭么?
溫嶠忙道:“確如陛下所言,然二州之事,千頭萬緒,懇請稍緩些時日,容少師布置妥貼,才便歸洛……”頓了一頓,又趕緊補充上一句:“因此乃使臣先歸,賀拜天子,少師不日當還也。”
中原既定,朝廷當然不可能劃塊地盤兒封給劉琨,他再怎么不情愿,也遲早都是要還洛覲見的——也就是使劉琨的軍隊和體系,徹底融歸國家所有——對此,溫泰真早有心理準備。他只是沒想到天子說話那么直白和干脆,這份威勢,與昔年于關中初見時,簡直是大相徑庭。
不過再一琢磨也對啊,皇帝終究是皇帝嘛,況且他還吞并了祖家軍,如今祖士稚乖乖地呆在洛陽,則劉越石又豈能獨自飄零在外啊?所以趕緊表態,說劉少師不是不肯回來啊,只不過先得安排一下幽、平兩州的事務,乃命我先歸——您放心,他很快就會跟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