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的浩大程度,根本就不是黃河水系所能比擬的,江寬水闊,也就代表風浪也很大,孫權曾經建造過超大型的樓船“長安號”,以彰顯吳國水軍的威武,但剛下水沒多久就遭遇到了風浪,傾覆了。
由此可見長江的風浪之威,而投石車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射環境,如果戰船在江面上上下起伏顛簸不平的話,那投石車的命中率就會大受影響,甚至都無法正常發射。
所以一般小的戰船根本就無法勝任這個要求,想要把投石車裝到船上去,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寬大的平臺。
打撈吳軍沉船的時候,曹亮看到剛剛出水的吳軍樓船時,眼前就是一亮,如果將這些樓船的上層去除,僅剩一個平臺的話,那不就是一個最為合適的投石車載體嗎?
樓船之所以會被風浪所吹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樓船太高,那種五層的樓船至少高達十幾丈,這樣必然會造成頭重腳輕重心不穩的問題。
這個時代的人,對物理學根本就沒有什么概念,只以為船建得越大越高就越穩,殊不知不掌握重心的話,建再高再大的船也沒用,一陣大風吹來,就會被巨浪所吞噬。
不過只要削掉樓船上層的那些結構,它就會變成一個極其穩定的平臺,假如在艙底添加更多的壓艙石,將樓船的吃水線再往下壓,那么這個平臺就會變得更加穩定,不懼任何的風浪。
于是曹亮下令將五艘有修復價值的樓船拖到建業的船塢之中,安排吳國投降的那些造船工匠對這五艘戰船進行修復和改造,樓船很大,無論是修復還是改造,都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和材料的。
材料的事好說,曹亮將會調動一切資源,優先地供他們來使用,但是時間就沒辦法了,只能是耐心地等待。
不過曹亮當然也不會干等著,修復戰船的時候,新建船用投石車的工程也不能落下,那些曾建造巨型投石車的工匠目前還在西江口,正好來建造船用投石車。
船用投石車無需建得那么的高大上,連發式投石車自然而然緬成為了首選,體積小,射程遠,石彈重量輕,發射穩定,在這些要求的框架之內,新的投石車建造圖紙很快就被設計了出來。
魏軍目前在投石車的建造領域,已經擁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各種型號的投石車種類繁多,可以根據需要,建造出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投石車來。
這次要建的船用投石車,是在連環飛石車的基礎上改進的,連環飛石車是馬鈞用畢生心血研制出的投石車,它是在普通投石車的基礎上,加裝了一個輪式的旋轉設備,一次可以同時懸掛十枚石彈,這樣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發射石彈的效率。
不過馬鈞的設計之中,連環飛石車采用的還是人力牽拉的方式,這樣的動力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的人來充當拽手,這也就嚴重地制約了投石車的發展,再加上官方對這種武器的淡漠態度,以至于馬鈞到死,也沒有親眼看到連環飛石車的實物現世。
馬鈞臨終之前,將他畢生研究設計出來的圖紙都贈予了曹亮,希望曹亮可以幫他實現夢想,曹亮自然是不負馬鈞所托,將他的發明發揚光大,應用了軍事上。
馬鈞是超越這個時代的發明家,他的發明創造,幾乎將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推進了一大步,但同樣這也是一個悲哀的時代,對于馬鈞的發明創造,那些當權者并不感興趣,除了像水轉百戲這些玩物類的東西受到了皇帝曹叡的喜歡之外,其他真正能提升軍隊戰斗力的東西如投石車、連弩等卻塵封于故紙堆中,湮沒于世,無人問津。
這不禁讓曹亮是感嘆萬千,在這個愚昧無知的時代,想干出一些石破天驚的事情,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曹亮為了紀念馬鈞,特別地將連環飛石車命名為馬氏霹靂車,同時對連環飛石車的動力結構進行了大幅度地改進,裝備了配重式的動力系統,用很少的人力就可以操控投石車。
此次的船用投石車,也完全是在馬氏霹靂車的基礎上改進的,由于在船上使用迪種投石車取消了輪子的設計,改成了固定的底座,而且底座上增加了可以旋轉的裝置,可以讓投石車進行三百六十度的旋轉,這樣便可以做到隨時可調整射擊的角度,而無需移動戰船。
在江面上,戰船是無法固定不動的,受水流風浪的影響,戰船幾乎每時每刻都處于移動之中,這對投石車的使用是一種極大的障礙,很可能剛剛瞄準的目標,就因為戰船移動的緣故而錯位,所以設計這種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底坐是極為必要的,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投石車自行地調整瞄準目標,將戰船移動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種投石車當然不會朝著巨型化的方向建造,甚至個頭都要比普通的投石車要明顯地矮上一截,以適應在戰船上的使用。
以樓船的長度和寬度,可以一次性地列裝十輛這樣的連環投石車,也就是說,在攻擊的時候,這種戰船可以連續地發射一百枚石彈,五艘戰船同時進行攻擊的話,一次性可以發射五百枚石彈。
想想五百枚石彈在空中飛舞的場景,那是何其的壯觀啊,光憑想像就足以令人血脈賁張,心馳神往了。
當然,和毀滅吳國船隊的石彈相比,戰船上裝備的石彈要小的多,以連環投石車的體量,想要追求更遠的射程,那就必須要降低石彈的分量,否則的話,這些石彈是射不遠的,射不遠,也就代表沒有什么太大的價值。
投石車的最大優勢就在于遠程攻擊,如果處于弓箭床弩的射程之內,反倒容易被敵人所破壞,所以在射程的選擇上,投石車最低射程也不應當低于一千步,這樣才能占據著遠程優勢,令敵人是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