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黃昏,城墻下面,司馬軍的尸體堆集如山,被火油焚毀的云梯殘骸到處都是,還著半燃著,冒著青煙。
按理說,這個時候已經是司馬軍該鳴金收兵的時候了,打到現在,司馬軍傷亡累累,疲憊不堪,應該是沒有再戰的能力了。
但新的一撥軍隊再次地投入到了戰斗之中,他們嗷嗷地叫著,士氣高昂,絲毫也沒有被眼前尸堆如山的場景所嚇住,反倒是有一種看到鮮血淋漓場面后的狂熱,他們踩踏著這些尸體,更為瘋狂地向著城頭沖去。
前面死的人越多,證明戰斗越激烈,自己這方面有人死亡,守城的敵軍想必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只要守軍疲憊了式微了,攻城便變得更為輕松了,距離陳泰的巨額懸賞,則又更進了一步。
那些懸賞,始終是懸在那么令垂涎的誘餌,它激勵著一撥又一撥司馬軍前仆后繼,舍身忘死,誰都不希望這份懸賞被別人搶了去,誰都期冀這份懸賞可以落到自己的頭上,只要沒有被拿走,后面的人終歸是有機會的。
夜幕降臨之后,司馬軍燃起了無數的火把,照得整個戰場上有如白晝一般,火光一直向著山外的營地蔓延過去,宛如一條長長的火龍,盤桓在崇山峻嶺之間。
牽弘臉色微微有些變化,看這情形,司馬軍是準備挑燈夜戰連夜攻城了。
一般的情況下,夜間攻城的難度是遠遠地要大于白天的,就算是采用再多的火把,其光照程度也遠不能和白天相比,而且點燃火把,最容易暴露目標,讓對方的弓箭手有的放矢,可不點燃火把的話,只能是摸黑進攻,反倒讓攻城作戰變得更為艱難。
所以,大多數攻城方都會選擇在夜間休戰,等到天亮之后再度發起進攻。
但顯然這次司馬軍的進攻比較迫切,不僅白天就發動了全力的猛攻,而且夜晚同樣不曾停歇,試圖想要用這種連軸轉的方式,拖垮守軍。
不過牽弘對此早有準備,他并沒有將一萬五千名將士全部都派到城頭上,而是將他們分為了三班,每班五千人,一班作戰,另一班則為預備隊,處于半休整的狀態,如果敵軍攻勢猛烈的話,預備隊便可以及時地頂上去,而剩下的一班則去睡覺歇息,全面的撤出戰斗。
這種三班倒的作戰方式并不是牽弘首創的,而是曹亮創立的,目前已經推廣到了并州軍所有的各營部隊之中,不光是左衛營采用,就是其他的各營在守城作戰時,也都會遵循這個原則。
因為守城戰往往是持久戰,經常會打上幾個月,甚至打上幾年都不稀罕,所以守城的軍隊不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將兵力一次性全部投入上去,再頑強的戰士也會有疲憊的時候,勞累的時候,一旦力竭,而敵人的攻勢不減,這城池便很難再守得住。
所以守城的軍隊必須是勞逸結合,這樣才能保證持久的戰斗力。以前的軍隊大多會采用兩班倒的模式,但曹亮認為,兩班倒的話如果只在白天進行,倒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遇到需要晝夜作戰的情況,兩班倒就難以支撐了。
而將軍隊分為三班,每班作戰時間控制在大約四個時辰,這樣那怕是連續多日作戰,也不會使軍隊太過疲勞,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
所以牽弘在看到司馬軍連夜繼續發起攻擊的時候,也僅僅只是表示驚訝,但卻沒有流露出擔憂的神色,因為并州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足以應付司馬軍的連續進攻了。
牽弘并沒有嚴格地將每一班作戰的時間規定為四個時辰,因為相對而言白天司馬軍的攻勢要猛烈一些,在白天作戰的隊伍承受的壓力相對來說要大一些,所以牽弘在白天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兩個班的輪換。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第二班奮戰了三個多時辰,也已經是疲態盡顯了,所以牽弘及時地將第三班的隊伍輪換上去,將第二班的將士替換下來。
牽弘下令所有白天參戰的隊伍吃過戰飯之后,抓緊時間睡覺休息,在五更之時,第一班的隊伍就必須起身吃飯,并投入作戰,看目前司馬軍的作戰方式,就是想用輪番進攻的方法來拖垮守軍的,估計到了天亮之后,司馬軍將會發起更為猛烈的進攻,所以并州軍的養精蓄銳更為重要,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有充足的體力和精力來應對司馬軍的進攻。
夜晚的進攻在規模上也確實是不能跟白天相提并論的,陳泰將攻城的部隊派上去,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對守城的軍隊進行滋擾,畢竟司馬軍占據著兵力上的優勢,他們可以分批次地發起進攻,大部分的軍隊都在休整,參與進攻的,永遠只占人數的一少部分。
夜戰的難度確實比較大,陳泰也沒有指望可以通過黑夜的戰斗就能攻克井陘關,他也只是希望通過不斷的進攻,來瓦解并州軍的斗志,讓他們變得疲憊不堪,而后他將會在白天的時候,派出最為精銳的部隊發起強攻,一舉拿下井陘關。
如果一天的時間不行,那就兩天,兩天不行,三天五天也可以,甚至將戰斗拖他個十天半個月,陳泰就不相信并州軍是銅澆鐵鑄的,他們總會有累垮累癱的時候,只要司馬軍能保持著這樣的攻勢不減,那么拿下井陘關只不過是遲早的事。
夜晚的時候,投石車和連弩車都停止了攻擊,所以司馬軍在攻到城下的過程之中確實是比較順暢的,不用擔心進攻途中會有石彈落在頭頂上,會有弩箭擊穿他的們盾牌和鎧甲。
但攻到城下的時候,司馬軍發現攻上城池的難道反而是倍增了,火把的光芒不僅給他們照明了道路,而且也招來了偷襲的箭矢,一不留神,就會有冷箭從黑夜之中突然地竄出來,追魂奪命。
天才一秒:m.biqu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