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是成都北面的防御重鎮,也是拱衛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線,司馬倫退守綿竹之后,并未一昧地死守綿竹,而是將兵力分開部署到了綿竹周圍險要的隘口之處,利用險要的地勢來阻擊魏軍的前進。
由于魏軍有投石車這樣厲害的攻城武器,所以守城幾乎等于是自取滅亡,司馬倫和魏軍交手已久,對魏軍的進攻套路還是比較熟悉的,只有憑險據守,才是唯一能有效對抗魏軍的戰術。
只可惜丟掉了劍閣之后,蜀中之地再無那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可以利用,司馬倫在綿竹構筑防線,也是十分的勉強,究竟能堅持多久,司馬倫心中也沒有底。
畢竟魏國大軍已對成都形成了包圍之勢,想要守住成都,不光是司馬倫這邊需要頂住,姜維和陸抗那兩邊也必須給力才行,否則的話,魏軍隨便攻破一處,司馬倫的努力也就全部付之東流了。
鄧艾在抵達涪城之后,便沒有發起大規模的攻勢,雖然有幾次進攻,但只是小股部隊在行動,意在試探蜀軍的防御情況。
司馬倫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魏軍的行動越詭異,就證明這里面會大有文章,現在蜀國的形勢已經到了芨芨可危的地步,司馬倫亦是無力回天,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雙方在綿竹僵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這個時候,南邊突然傳來了姜維在武陽兵敗自刎的消息,諸葛瞻前往接應,也戰死于武陽,南線的蜀軍全軍覆滅,成都危在旦夕。
司馬倫聞訊之后,心頭頓時一涼,自己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魏軍一直在綿竹外圍按兵不動,卻選擇在了南安做為突破口,這下姜維的敗亡,讓本來就已經是命懸一線的成都防線徹底地宣告崩潰。
而魏軍一旦從南面攻入成都,那司馬倫在綿竹的堅守也就沒有了任何的意義,蜀國覆滅,司馬倫也將徹底地失去了安身之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司馬倫敗亡,也已經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就在這個時候,朝廷派人來宣旨,急召司馬倫撤軍回成都護駕。
對此司馬倫顯得有些心不在焉,此時回成都,還有意義嗎?
羊祜的大軍已經快要攻到成都了,而涪城的鄧艾更是虎視眈眈,一旦司馬倫從綿竹撤軍,毫無疑問鄧艾就會尾隨而至,魏軍南北兩路夾擊成都,司馬倫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守不住成都啊。
更別說魏軍還有東路的一支人馬在德陽,按照目前的形勢,陸抗想要抵擋得住杜預的人馬,也絕無可能,也就是說最終的結果將會是魏軍三路大軍圍攻成都,這個時候大羅金仙來了,恐怕也無濟于事。
“殿下,末將倒是有一計,可破二十萬魏兵。”鐘會看到司馬倫愁眉不展,主動地獻計道。
司馬倫有些意外地看向了鐘會,他知道鐘會的鬼點子比較多,但事到如今,雙方的實力對比太過于懸殊了,他們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鐘會道:“成都西北百余里,有一地名為都安縣,都安縣有一山叫玉壘山,秦時蜀郡太守李冰曾在此筑堰圍水,導流入蜀,當地羌人稱之為湔堋,又稱做金堤。如果殿下派兵前往都安堰,筑壩圍水,等魏軍圍城之時,便可開壩放水,成都便為一片汪洋,二十萬魏軍皆可破也。”
司馬倫疑惑地道:“洪水無情,縱然可以破敵,成都又如何保全?”
鐘會淡然一笑道:“此為玉石俱焚之計也,魏軍圍城,成都必不可幸免,以水毀之,同歸于盡,豈不更好?”
司馬倫當然清楚水灌成都的后果,鐘會這條計策也是相當的毒辣了,就是準備拿成都城所有的軍民與魏軍同歸于盡,一旦魏軍圍城,那蜀軍就開壩放水,拼它個玉石俱焚。
司馬倫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點了點頭,他的眸中掠過了一抹的狠色,身負國仇家恨,司馬倫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現在最好的結果就是和魏軍同歸于盡,最好是拉上曹亮,這樣司馬倫就算是死也死得甘心了。
但這事需要做得極其隱秘才行,否則的話,魏軍就不會輕易地來圍城了,而且消息一旦泄漏,首先發狂的會是蜀人,司馬倫是抱了與魏軍同歸于盡的想法的,但蜀國大多數的人可不這么想,他們寧可投降,也不愿死戰,如果讓他們知道自己成為陪葬品的話,不急眼才怪。
于是司馬倫撥了一萬人馬給鐘會,讓他前往都安縣,名義上去守都安縣,拱衛成都,但鐘會到達都安縣之后,將會把都安縣的內外通道都封鎖起來,然后秘密地筑壩圍水,抬高都安堰的水位。
當然筑壩圍水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了,而是需要緩步進行,否則一下子讓岷江斷流了,下游的人馬上就會發現異常。
而且泯江水量甚大,僅靠人工筑壩的話,也不能實現截流,司馬倫要求鐘會不必心急,緩步筑壩,慢慢抬高水位即可,水漫成都的計劃,絕不能有半點的泄漏。
安排好一切之后,司馬倫才率兵返回了成都,所幸鄧艾并沒有派兵來追擊,司馬倫的撤退才算是比較順利,否則的話,他很可能會步姜維的后塵。
提到姜維,司馬倫不禁是有些黯然感傷,說實話,自從他降蜀之后,姜維待他真是不薄,兩人頗有些相見恨晚之意,而姜維也是把司馬倫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
在最后的一次通信之中,姜維似乎已經感到他的大限將至,所以才會將蜀國所有的軍務委托于他,并且告訴司馬倫,他已經上表朝廷,讓司馬倫接替他的大將軍職務,統率三軍。
盡管說這個職位現在堪稱是燙手的山芋,但也足見姜維對司馬倫的器重。
信中提及到希望司馬倫可以除掉黃皓,這恐怕是姜維最后的心愿了,司馬倫暗暗發誓,別的遺愿或許他沒法完成,但除掉黃皓這個奸佞,算是難度最小的了。
姜維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他的耿耿一愿,至死也未能如愿,司馬倫當然不希望他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