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作者菌累Orz了~寫到這里,大明的部分就暫時告一段落了。這幾天,作者菌認真查了很多明代的原始資料,力圖還原這個時代大明禁海的國策與現狀,以及其背后的邏輯,很用心的。
1494年是弘治七年,正處于“弘治中興”的階段。大明的士大夫們,已經壓倒了中官、武官階層,真正掌控住了龐大的國家。海禁國策的出發點,其實是很實際的,就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而這個時代海禁的現狀,也就像書友評論的那句經典一樣,“嚴格立法、普遍違法、選擇執法”…
作為一個億萬人的大國,大明已經擴張到了當前體制下的極限。“農本思想”,“重農抑商”,保障農業生產,是大明最重要的立國基石。這個時代,“天下出產的錢糧”,是真的“自有定數”。海貿對國家農業生產的弊端,在有明一朝的名臣奏章中,反復論述過很多次,絕不是空穴來風。
而大明的南北失衡問題,此時已經很突出了。為了維系九邊和帝都的糧食供應,必須源源不斷的從南方,尤其是江南運糧。這也是漕運如此關鍵的原因,是國家真正的命脈。大明的政治構架,就是“重北輕南”,“重陸輕海”,是決不能允許南方自主做大的。因為南方自主做大后,就一定不會滿足于被抽血的現狀。后面幾十倭寇就能縱橫武備松弛的江南,以及剿滅倭寇后,南軍戚家軍的悲壯下場...這一系列壓制南方武力的行為,很難說沒有大明中樞的意志在其中。要打壓南方,就不能讓南軍太強。而等到崇禎年間,南方自主權壯大,開始向北方抗稅之后,大明也立刻走向了危亡…
除此之外,大明商稅征收與分配上的巨大缺陷,大明貨幣鑄造調控的整體缺失,以及土地兼并的頑疾,都使得“海貿與國無益”,沒法給國家帶來多少好處。按照作者菌片面的看法,就是繁榮的沿海商品經濟,其實卡了儒家傳統治國經驗的bug。在天朝歷史上,一向很缺乏對商品經濟的管理經驗。而最后采取的措施,要么是粗暴的一刀切,要么就視而不見,放任沿海士紳汲取利益。
不少有識之士都看到了這些問題,希望對大明圍繞農業經濟的傳統制度,進行新的改革。而張居正,是走的最遠的一個。可惜,最后張居正“人亡政息”,留下的“一條鞭法”,還因為小民拿不出銀錢,被反復收割兩次,加速了大明的土地兼并。
讀起各種明史來,總是給人一種特別沉重的感受。明明是人口近億、興盛至極的帝國,卻總是如同玄武一樣,難以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中,前進哪怕分毫。而仔細研究過大明的文官體系后,作者菌就忍不住感慨,若是穿越到明朝,大概是歷史上最難出頭的時代了!…
那些想要開海、想要改革、想要開創新時代的明朝穿越者,所要面對的,可絕不是一個兩個愚蠢的世襲門閥,而是三十年寒窗、百萬人中卷出、精明至極、互相連成一體的大明士大夫文官集團們!要在大明求得富貴一生,是很可能實現的。而想要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卻需要力挽天傾的力量,實在太難太難…
啊,歇一口氣,rua一會貓。大明之卷翻過,重回大航海時代的探索、擴張與變革!(ง•̀_•́)ง
對了,昨天上了推薦,再求一求投票、訂閱與支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