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八十二章 京津鐵路

  在與倭國簽訂《明日親善條約》大約一個月后,沈浪便攜妻子朱媺娖一起回國了。

  因為在倭國的戰事暫時告一段落了,至于地方上的治理,那不是沈浪的擅長,讓崇禎派一些大明官員去治理更加合適。

  真要有什么緊急的事務,兩國的距離也不遠,兩三天時間就可以到了,也很方便。

  不過,沈浪選擇在這個時候回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京津鐵路馬上就要通車了。

  這條鐵路在上個月已經修通,這陣子正在全面測試、檢驗,如果沒有什么問題的話,就可以正式對外開通了。

  由于京津一帶商貿繁忙,人流量也相對較大,所以這是一條雙線鐵路,而且兼顧貨運和客運。

  京津鐵路自天津的大沽鎮始,經武清、香河、通州到京師,途經十站,全程近三百里。

  之所以自大沽始,是因為大沽臨海,海運比較發達,從江南來的各種商品都聚集在這里的港口。

  鐵路正式開通之后,這些商品就可以直接裝上貨運火車,從陸路直達京師。

  這不但為商家多提供了一種選擇,加快了商品的流通,而且在時效、成本等各方面都會相應降低,這對商貿會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對鐵路沿線的經濟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客運同樣是如此,火車比其他交通工具相對要更加安全、便捷,成本也更低,以后鐵路肯定會逐漸成為普通人遠行的主要方式。

  修鐵路,造火車,肯定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所用到的各項技術和工藝牽涉到很多方面。

  正史中的鐵路和火車的發展,是經過了近兩百年的探索和邁長的發展,才一步步從蒸汽火車到電力火車、內燃機車、再到沈浪那個時代的動車組,一步步進入高速時代。

  而且,這不是鐵路軌道的終點,以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沈浪雖然沒辦法讓大明的鐵道工程直接跨入到高鐵時代,但是也不用按部就班的一步步來,可以省去其中很多不必要的過程,少走很多彎路。

  最早的鐵路用的是鑄鐵軌,而現在大明直接使用鋼軌。

  早期鐵路軌道的結構也相對簡單,看起來就像是兩條鐵軌架在一些薄薄的軌枕上,再無他物。

  沈浪看過那種早斯蒸汽火車的紀錄片,看到那種鐵路軌道,生怕它隨時會散架,也擔心火車隨時都有可能出軌。

  因為鋪設鐵路軌道的路都沒有修平,起伏不平,稍微開快一點,就七上八下的陡得要命。

  車廂還是像馬車那樣開放式的,車頭還要不停的加煤、加柴,風向如果對著乘客的話,冒出的黑煙將人熏得漆黑。

  當然,這個有點夸張,但這種火車配上這樣的鐵路軌道,乘坐體驗肯定不好。

  沈浪連以前那種綠皮火車都有些無法忍受,更別說這種了,所以后世的一些重要經驗,如今大明有條件去努力完成的,都盡可能的照搬過來。

  所以,大明的第一條鐵路,就有完善的軌枕、道砟、道床、道岔等結構。

  在軌枕的用料上,沈浪直接跳過木枕,除非一些特殊地形,否則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軌枕。

  不是說木枕不好,反而木枕也有不少的優點。

  木枕顧名思義,用的是木材制造的,它的彈性和絕緣性較好,受周圍環境溫度變化影響較小,重量輕,鋪設和加工也更加簡便。

  但是,它也有不少缺點。

  隨著以后鐵路軌道的延伸,對木材的消耗會非常大,而且即便是防腐處理過的木枕,使用壽命一般也只在15年左右。

  而鋼筋混凝土軌枕,使用壽命就要長得多,穩定性也比木枕更高,養護工作量也小,后期的損傷率和報廢率也會大為降低。

  至于重量要重得多的缺點,與其綜合優點相比起來,就是次要的了。

  也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下半段,各國便普遍開始用鋼筋混凝土軌枕。

  為了讓大明盡快的掌握鋼筋混凝土軌枕的標準和各項技術,沈浪直接從現代社會買了一些成品過來,照著仿制,這效率就快多了。

  道砟是指用來鋪設鐵路路基的碎石,鐵路軌道剛開始發展時,一般人也不會想到這樣。

  別看這些簡單的小石頭,作用卻不小,它可以把火車和鐵路軌道的重量分散在路基上,還能夠降低火車經過時所帶來的震動和噪音,以便火車能夠保持更加平穩的狀態運行。

  道床是指鐵路的軌枕下面,路基面上鋪設的道砟墊層,是由無數道砟這種小碎石組成的。

  其主要作用是支撐軌枕,固定軌枕的位置,阻止軌枕縱向或橫向的移動,大大減小路基變形和火車運行中對鋼軌的沖擊,而且有很好的排水作用。

  有了道床,當軌道出現變形時,也比較容易維修,直接通過對道床的調整,來矯正軌道的變形。

  在道砟的材質上,沈浪也直接采用了后世常用的特級花崗巖。

  道岔則是一種使火車車輛從一股道轉入另一股道的線路連接設備,主要出現在多股鐵道交匯的地方。

  不過,這種結構比較復雜,也限制列車的運行速度和安全,養護維護投入也比較大,與曲線、接頭并稱為軌道的三大薄弱環節。

  可即便如此,軌道的發展依然離不開它,因為有了道岔,就可以充分的發揮線路的通行能力。

  而通行能力也是人類不斷提升列車性能的始終,所有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以前的道岔,都需要人工扳道,還有專門的扳道員。

  扳道員在接到命令后,就手握扳道握柄,用力將道岔扳向指定的鐵道上,這樣火車來了之后,就可以按照正確的線路行駛。

  不過沈浪那個時代已經用電腦進行控制了,不需要人工,但如今的大明自然沒有那樣的條件,還是只能通過設置扳道員來實現。

  除了這些鐵路軌道的結構,那兩條平行的鋼軌本身,也有不少考量,這在剛開始發展鐵路軌道時很容易忽視一些技術要點。

  比如,鋼軌的內側要設計出凹進去的部分,也就是下端會比上端更寬,鋼軌凹進去的部分會和車輪突出的部分相重合,以確保車輪與鋼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在轉彎處,鋼軌的設計也有講究,外側的鋼軌要比內側的更高一些。

  否則的話,在轉彎時,外側車輪就會從軌道上抬起來,火車便有從軌道上掉下來的風險,反之就更加安全。

  從以上可以看出,光是一個鐵路軌道,就有這么多的技術要領。

  如果沒有沈浪提供各項技術支持,甚至是一些實物進行參考,大明想要發展出完整的鐵路系統,恐怕要幾十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請:m.vipxs.la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