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711.脫離

710在審核中,也沒提醒我屏蔽,也沒說要改,估計是要人工審核,但人不在,沒放出來711是最小心臟移植全球最小人工心臟在河南完成首例植入  這是顆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輕的“人工心臟”。

  它體積僅有乒乓球大小,金屬材質,90克重。在手術過程中,它被精巧地固定在左心室貼近心尖的位置。一條連接著“人工心臟”的電纜從胸腔經皮下從肚臍上方皮膚穿出,與兩塊體外電池和一個控制器相連。

  它可以部分替代心臟功能,輔助維持全身血液循環,保證人體生命和代謝需要。

  手術醫生之一、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程兆云教授告訴“醫學界”,這標志著我國急危重癥心臟疾病的救治能力邁上新的歷史高度,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馬先生是這顆“人工心臟”的擁有者。

  他今年43歲,來自河南省鄧州市,從部隊轉業后從事建筑行業多年,長期加班、熬夜,經常喝酒,從八歲開始抽煙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吸煙史。4年前,他開始出現間斷性胸悶、氣促和心慌等癥狀。

  醫院檢查后,他被診斷為心臟病,二尖瓣重度關閉不全、三尖瓣中度關閉不全。據悉,人體心臟一共有4個瓣膜,而馬先生的2個瓣膜都出了問題。

  程兆云教授在接受“醫學界”采訪時表示,前不久,馬先生上述癥狀加重,入院后經檢查發現已經發展成“擴張型心肌病”,而且出現了心律失常,呈心力衰竭表現,力氣不夠用,連吃飯都要坐在床上,病情很嚴重,隨時會有猝死等情況。

  “第一,患者日常活動已經嚴重受限,平常就是臥床不起;第二,血壓需要一直靠藥物維持;第三,按照醫學標準,如果不用利尿劑的話,患者排尿很少,這些都是心力衰竭的信號和指征。”

  經過超聲、X光、CT、磁共振等一系列輔助檢查后,醫院確診馬先生為心力衰竭,并判定:對該患者病情而言,藥物治療已無明顯效果,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是最佳方案。

  程兆云院長介紹,為確保這例全球首例手術萬無一失,醫院對各個環節做足了準備。

  “患者入院時間是9月3日,手術是10月8日,中間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術前檢查和準備,評估心臟功能和肺功能,調節‘人工心臟’的轉速和各項指標,與患者作匹配;還需要調配患者用藥、改善飲食結構和調整心理狀態。”

  手術前一天,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還聯合召開了心外科、心內科、手術室、麻醉科、重癥監護、體外循環、輸血科、檢驗科、藥學部等多學科專家協調會,進行術前的病例討論工作。

  手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總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教授主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王現強教授、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程兆云教授等專家擔任助手共同實施。

  歷經3小時左右,手術成功實施。在專業人士的精確調整下,磁懸浮人工心臟開始“跳動”,患者順利脫離體外循環機輔助,在“人工心臟”的平行做功輔助下,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正常、平穩。

  心力衰竭是各類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階段,代表著心臟跳不動了,無法再向全身供應血液,是心臟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我國心力衰竭患者眾多。據阜外醫院高潤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專家在《歐洲心力衰竭雜志》發表關于我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的最新結果顯示,在我國35歲居民中,加權的心衰患病率為1.3,即約有1370萬心衰患者。

  心力衰竭后,肝、腎、肺、胃等身體的其他器官會隨之出現功能減退,終末期心衰患者單純依靠口服藥物治療,5年生存率只有50。

  “人工心臟”為此類患者提供了生的希望。程兆云院長向“醫學界”介紹稱,本次手術全稱是“超小型磁懸浮離心式人工心臟植入術”,為全球首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

  它被植入患者人體后,與心臟并聯,一頭連著心臟的左心室,一頭連著人的主動脈。在左心室供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部分血液從左心室經“流入管”進入“人工心臟”內,“人工心臟”再將血液推出,經“流出管”輸送至主動脈。

  對于正常人來說,心臟每分鐘搏動60100次,泵出約5升血液。而植入體內的“人工心臟”,每分鐘能泵血110升,輔助人體心臟功能泵血,同時也保證了腦、腎、肝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此后的一段時間里,除了身體上的康復外,馬先生還要適應“人工心臟”帶給他生活上的改變,比如該如何與身體上多出來的電池共處、如何洗澡等。

  程兆云院長稱,患者出院后將和正常人一樣,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特別大的影響,跑步、洗澡、騎行甚至劇烈運動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進行。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心臟”不能斷電。他介紹,植入這顆“心臟”的續航長達33小時,包含一大一小兩塊電池。外出活動時由小額電池提供動力來源,電量不足時會自動切換到大額電池供電。

  患者將與身體相連的兩塊電池和顯示體內“人工心臟”轉速、流量、功率的控制器放進專門的斜挎包中,即便外出也看不出任何異樣。

  關于“人工心臟”的具體操作和使用,程兆云院長稱:“術前會有12名護士對患者進行專業培訓,比如換藥問題,因為吃藥后血液濃度會變稀,所以需要他學習測量自己身體的各項指標,并及時反饋給醫院。”

  此外,患者及其家屬還要接受“人工心臟”的理論培訓和實操指導,以防止“心臟”電源線發生意外;洗澡則需要借助防水包,避免傷口的導線處進水……這些注意事項被寫進小冊子中發給患者,需要反復學習。

  后,人體會出現傳統心外科沒有遇到過的新挑戰,譬如凝血和血壓指標會發生變化。程兆云院長表示,患者需要注意飲食等方面,把數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具體指標則由醫生根據不同患者的身體情況而定。

  “人工心臟”能代替心臟移植嗎?

  人工心臟是最復雜、最精密的醫療器械,被譽為“醫療器械皇冠上的寶石”。

  它主要為兩類:一類是把真正的心臟挖掉,完全用機械心臟替代;另一類為輔助人工心臟,即將原有心臟保留,在旁邊放置第二顆“心臟”,與原有心臟協同工作。

  以往,對于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來說,無法通過藥物逆轉,心臟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但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量僅500例左右,常常面臨供體不足的情況,許多患者在等待供體過程中失去生命救治機會。

  基于這種剛性需求,“人工心臟”便成為醫療科技攻堅的方向之一,它既可用于心臟移植前的過渡治療,也可用于心衰恢復前過渡治療,還可作為永久性替代治療。

  “人工心臟”真的能代替心臟移植嗎?程兆云院長認為,在合適的心臟供體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人工心臟”是未來國內醫學界治療心力衰竭晚期患者的大方向。

  “心臟移植后有很多不可控因素,部分患者會產生腫瘤,它會有免疫排斥現象。但是后不用吃免疫排斥藥物,避免了腫瘤發生的可能性,人工心臟其實對患者產生的益處更大,而且管理起來也簡單。”

  此外,我國最新的第三代“人工心臟”為磁懸浮技術,即在沒有任何機械接觸的情況下將轉動的葉輪懸掛在血場內,能減少對于血液功能的破壞,實現更好的愈后效果。

  也有不同意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董念國醫生此前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如果情況允許,最好的方式還是心臟移植。有國外的研究顯示,在術后第三年以后,心臟移植的患者比植入機械心臟的患者,有更高的存活率。

  在國際醫學領域,“人工心臟”已經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認可。國外每年都有上千名患者接受人工心臟植入,全球人工心臟植入量已超過14,000例,用人造器官代替自然器官的“人工心臟”臨床應用條件也正在逐漸成熟。

  程兆云院長表示,我國的“人工心臟”技術已經與國際接軌,在感染風險防控、裝置可靠性、血液相容性等性能上都表現出色,全方位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但目前還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的拯救晚期心衰病人的臨床試驗,考慮到研發、臨床和費用等問題,我國距普及“人工心臟”輔助裝置仍舊有一段距離。

  以往,對于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來說,無法通過藥物逆轉,心臟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但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量僅500例左右,常常面臨供體不足的情況,許多患者在等待供體過程中失去生命救治機會。

  基于這種剛性需求,“人工心臟”便成為醫療科技攻堅的方向之一,它既可用于心臟移植前的過渡治療,也可用于心衰恢復前過渡治療,還可作為永久性替代治療。

  “人工心臟”真的能代替心臟移植嗎?程兆云院長認為,在合適的心臟供體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人工心臟”是未來國內醫學界治療心力衰竭晚期患者的大方向。

  “心臟移植后有很多不可控因素,部分患者會產生腫瘤,它會有免疫排斥現象。但是后不用吃免疫排斥藥物,避免了腫瘤發生的可能性,人工心臟其實對患者產生的益處更大,而且管理起來也簡單。”

  此外,我國最新的第三代“人工心臟”為磁懸浮技術,即在沒有任何機械接觸的情況下將轉動的葉輪懸掛在血場內,能減少對于血液功能的破壞,實現更好的愈后效果。

  也有不同意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董念國醫生此前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如果情況允許,最好的方式還是心臟移植。有國外的研究顯示,在術后第三年以后,心臟移植的患者比植入機械心臟的患者,有更高的存活率。

  在國際醫學領域,“人工心臟”已經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認可。國外每年都有上千名患者接受人工心臟植入,全球人工心臟植入量已超過14,000例,用人造器官代替自然器官的“人工心臟”臨床應用條件也正在逐漸成熟。

  程兆云院長表示,我國的“人工心臟”技術已經與國際接軌,在感染風險防控、裝置可靠性、血液相容性等性能上都表現出色,全方位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但目前還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的拯救晚期心衰病人的臨床試驗,考慮到研發、臨床和費用等問題,我國距普及“人工心臟”輔助裝置仍舊有一段距離。

  也有不同意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董念國醫生此前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如果情況允許,最好的方式還是心臟移植。有國外的研究顯示,在術后第三年以后,心臟移植的患者比植入機械心臟的患者,有更高的存活率。

  在國際醫學領域,“人工心臟”已經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認可。國外每年都有上千名患者接受人工心臟植入,全球人工心臟植入量已超過14,000例,用人造器官代替自然器官的“人工心臟”臨床應用條件也正在逐漸成熟。

  程兆云院長表示,我國的“人工心臟”技術已經與國際接軌,在感染風險防控、裝置可靠性、血液相容性等性能上都表現出色,全方位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