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48章 還是宋老厲害呀

  這是崇禎皇帝在組建制造總局之前,就對宋應星交代過的事情。

  崇禎雖然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但卻對此時匠人的傳承方式耿耿于懷。

  此時的技藝傳承,尤其是在雜學、工學上,幾乎全靠師徒代代口口相傳,畢竟是吃飯的飯碗,匠人們也很少將身上的本事交給外人,就是收徒大部分也都是子承父業。

  但這就造成了倘若老師傅沒找到合適的繼承人,一身所學就將斷代,以至于后世那么發達的技術水平,甚至連宋明時期某些窯口的瓷器都仿不出來。

  崇禎皇帝讓宋應星將各個項目的所有研究數據全部收集整理,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初崇禎皇帝設立科技獎也是為了這個。

  不是匠人到了制造局就樂于將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實在是崇禎皇帝給的太多了。

  “這些原始資料可是寶貝,這樣,原件朕留存在宮里,你這里也得留存一份兒,分門別類整理成工學的書籍,待朕處理完手里的事兒,明年朕就會著工部動工,專門建立一所鉆研工學、理學的學府,教材這方面,還得有勞宋老。”崇禎皇帝沉聲道。

  宋應星聞言心中更是興奮,崇禎皇帝所思所想正與他的理念不謀而合,宋應星之所以撰寫《天工開物》也是希望工學能發揚光大。

  “微臣遵旨,微臣必竭忠盡智為陛下分憂。”說著宋應星又從桌案下拿出一根槍管。

  “陛下,這是臣試制出來的膛線槍管,陛下看看是不是您想要的那種。”

  崇禎皇帝放下手里的諸多圖紙,趕緊將那槍管接過來,相比于其他技術,這膛線才是他最緊要關注的,要知道火槍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是十分困難的,而膛線槍就是一次重要的飛躍。

  屋子里的光鮮不太好,崇禎皇帝干脆起身到了院子里,拎著槍管沖著光往槍管里看,之間槍管內是一道道羅璇的膛線,與他先前叮囑的完全相同,崇禎皇帝不由得大喜。

  “還是宋老厲害呀!不知宋老是如何再槍管內刻上膛線的?”崇禎皇帝好奇的問道。

  此時工業水平落后的不行,能將金屬熔鑄成管狀已經及其困難,更別說在槍管內部刻上膛線了。

  宋應星引著崇禎皇帝來到旁邊的屋子里,這間屋子是宋應星自己的試驗室,屋子中央有一架木質的古怪器械。

  這器械長約兩三米,下部看起來像一張長條凳,凳子的一段是根類似后世電鉆鉆頭的金屬棍,崇禎皇帝摸了摸,觀其色澤應該是精鋼手工打制。

  而在凳子的另一頭,則是一個木質的手柄,手柄中央有一小孔,小孔四周又有固定用的鐵環。

  “陛下,這便是微臣用來刻膛線的東西,微臣叫它拉削法。”

  說著宋應星就將一根沒有膛線的槍管固定在有木柄的一端,使槍管的一頭對準那帶有螺旋的鋼棍,而后便用力抽拉,一陣金屬摩擦的聲音傳來,崇禎皇帝一下子就明白了拉膛線的原理。

  這眼前哪里是條凳子,分明就是一架簡易的機械,崇禎皇帝不知道的是,宋應星的這種刻膛線的方法,就是后世簡易版的鉤刀拉削法,而這家拉膛線的工具在后世也有個名字——手動木質拉床。

  崇禎皇帝看拉床邊上還放著規格不同的拉桿,便知道想完成一根槍管膛線的刻畫并不容易,應該還要更換拉桿。

  “妙啊!”崇禎皇帝不吝夸贊道。

  “唉陛下,拉膛線雖然麻煩,但還有個更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宋應星嘆了口氣道。

  “哦?什么問題?”崇禎皇帝皺眉。

  “這種銃管的彈丸裝填十分麻煩,彈丸必須嵌入膛線才能隨著膛線旋轉,但想將彈丸送入銃管底部,往往需要用錘子敲擊送彈棍才能將彈丸裝進去,射擊速度也因此降低到原有銃管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宋應星沉聲道。

  若不是因為這個問題,宋應星不可能研制出膛線火銃而不上報,射擊速度本就十分重要,面對地方大部騎兵時,倘若射速過慢,幾乎就形同雞肋。

  另外膛線的制作要求技藝極高,稍有偏差便會報廢,精度上也不好控制,拉桿材料硬度不夠的話很快也會報廢,想量產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嗯,這倒是個問題,不過宋老有沒有想過,如果彈丸從火銃尾部裝入的話,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崇禎皇帝引導著道。

  膛線槍的真正普及,就是因為后裝槍的出現,后裝膛線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火槍雛形。

  宋應星聞言不由得大皺其眉,是啊!他怎么沒想到?同時宋應星對崇禎皇帝更加震驚,雖說這些東西是他在研制,但不論是水泥、玻璃還是膛線,想法卻都是崇禎皇帝提出的。

  要知道對于一種新發明來說,一個正確的想法,就代表著正確的試驗方向,這其中不知要節省多少時間、少走多少彎路,宋應星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崇禎皇帝整日里除了處理朝政外,還要練兵,是如何有這么多奇思妙想的。

  “陛下所言令微臣茅塞頓開,只是……倘若從火銃尾部裝彈,這氣密性又如何解決?還有那藥室也需要重新設計。”宋應星根據崇禎皇帝的方法開始思考,隨即又陷入另外的問題。

  “宋老不用著急,研制新技術本來就不會一帆風順,朕等得起。”崇禎皇帝安慰道。

  相比后世歷史火槍火炮的每一項技術突破,都是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累才做到,而如今僅僅一年多時間,大明不僅有了遂發槍,膛線技術也有了重大突破,崇禎皇帝已經很滿意了。

  畢竟他不是專門研究工業的工科生,也不是那本帶著AK和許多技術類書籍穿越明末的掛逼,所有的事兒都不能急于求成,總得一步一個腳印。

  至于黃火藥的研究,宋應星如今也還沒什么頭緒,一來火藥的迭代更是緩慢,從黑火藥問世到黃火藥,原有歷史用了將近千年,在化學還處于萌芽期來研究黃火藥自然更不容易。

  從制造局回來時,天已經黑了,崇禎皇帝心思大定,今年土豆紅薯在山陜推廣種一茬,待有了產量后,在全國推廣阻力也會小很多。

  長期的糧食危機算是問題不大了,短期支撐則有王承恩來負責搜刮,只是這中期的呢?

  按照目前的消耗情況來看,倘若沒有外部引入的話,將還會有至少半年的青黃不接時間。

  唉,也不知道楊嗣昌那邊怎么樣了,現在就指望鄭芝龍那海盜頭子了,崇禎皇帝心道。

  最新網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