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趙佶、趙桓等趙氏之人和宋朝大臣也砍掉手腳扒光衣服吊起來,大家對耗,給韓擎施壓,肯定不行。
如今韓擎擁兵自立之心,已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包括金人也十分清楚,說出了“汝妻子我養之,勿慮也。”的韓擎,肯定不會在乎趙氏君臣的生死的。
甚至,如果金人真弄死了趙氏君臣,為韓擎解除了潛在的威脅,韓擎沒準還會謝謝金人。
對此,完顏宗翰等金國高層,有著很清醒的認識。
所以,耶律余睹說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完顏宗望立即就對耶律余睹動了殺心。
好在,耶律余睹反應夠快,語氣一轉,將他的計劃變為,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施壓,逼韓擎換俘,隱藏下了他的真實心意,這才僥幸逃過一劫。
給韓擎糧食和戰馬,是完顏宗翰等金人不能接受的。
因為這等于是資敵,壯大韓擎——金人如果真給了韓擎目前韓擎最缺的糧食和戰馬,那么基本上也就代表他們默認了他們大金在這場戰爭中未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關鍵,如果只是不能取勝也就罷了,若是韓擎有了戰馬,獲得了機動性,那他們費勁罷力勒索和搶掠的金銀財帛可能就運不回去了。
如此一來,好像也只有換俘這條路可以走了。
可問題是,擁有不臣之心的韓擎會同意換俘嗎?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不著痕跡的對視了一眼,皆認為機會不大,要知道,韓擎俘虜的的確是他們大金的人,而他們俘虜的卻不是韓擎的人而是趙宋的人。
完顏宗磐突然開口道:“試試也無妨。”
有親近之人被吊在城墻的金人在心中破口大罵:“試試,敢情吊在那里被寒風削肉刮骨的人與你無關,你才說得這般輕巧,他們皆有重傷在身,在如此寒冷的天氣,被扒光了吊在城墻上,不需一天一夜,肯定就全都得死光了。”
完顏宗望深吸了一口氣,道:“罷了,罷了,戰敗之人,又累我等處處受制,索性不救也罷。”
完顏昌搖搖頭,道:“不可。”,又道:“城上之人不少是我大金開國功臣,他們為我大金南征北戰,立下過汗馬功勞,休說還有一命,哪怕只剩尸體,也要不惜一切代價迎回,否則,人心必沮,進而渙散,我等恐將因上下不能一心而陷在此地客死異鄉。”
完顏銀術可也道:“若是不惜一切代價將其救回,上下皆知,我大金惜勇士,不惜糧馬,不懼敵人壯大,再因勢利導,言南人恨我金人入骨,不死戰,必蒙羞而生不如死,方能使勇士置之死地而后生。”
完顏昌和完顏銀術可說到點子上了。
誰都知道,那一千多個被閹割了又被砍掉一手一足的金人是廢人了,就算把他們弄回來,也要分人來照顧他們。
可問題是,見死不救這些金人,必然會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使金軍的士氣大跌,進而被宋軍打敗。
事實上,這也是韓擎會如此做的原因之一。
聽了完顏昌和完顏銀術可的話后,完顏宗磐道:“人肯定是要救的,但這不妨礙與之一談。”
沉吟了少許,完顏宗磐又道:“不如直接與城中人議和,只要他們將我大金戰死的勇士的尸體和受傷的勇士還來,再承認我大金與趙宋的議和條件,我們便撤兵。”
完顏宗磐此言一出,不少金人都覺得完顏宗磐在胡言亂語,“南人剛剛擊殺了我大金上萬人馬,還筑京觀、吊俘虜羞辱勒索我大金,你卻要與之議和?你還是天神的子孫嗎?”
可在那些睿智的金人看來,完顏宗磐的這個提議,是非常值得考慮的,甚至這有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汴梁城中的人不出戰的情況下,打肯定是打不過了。
現在兩路大軍加到一塊也只剩下三萬五千可戰之兵了,耗下去,他們這點人沒準得耗光了。
打不過,又耗不起,不趕緊和了,然后帶著已經得到的好處回去,還等什么?
再加上,現在還有吊在城上的這些難題。
議和真可以說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沉默不語。
完顏昌見狀,道:“韓擎若是能依趙宋許諾之議和,我等退兵,也未嘗不可,怕只怕韓擎未必肯同意。”
趙宋同意的議和條件是什么?
趙桓代表趙宋答應,將黃河以北全都割讓給大金國,兩國畫黃河而治。
趙桓代表趙宋答應,給大金國戰爭賠款,金一千萬錠,銀兩千萬錠,帛一千萬匹,少女一千五百名。
趙桓代表趙宋答應,給不夠的戰爭賠款,用女人、用各種物品抵債。
趙桓代表趙宋答應,大宋向大金王朝納表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想想趙桓代表趙宋答應的這些條件,哪一條是天生強硬的韓擎能答應的?
所以,要真想與韓擎議和,用趙宋答應的議和條件肯定不行。
大家沉默了一會。
完顏宗望開口道:“天生華夷,自有分域。中國豈是吾大金所能占據?假使其他豪杰四起,中原亦非我有。我們只想以大河為界,其余皆可免。”
完顏宗望的意思是,只要韓擎答應兩國以黃河為界,其他的,像什么戰爭賠款、什么用女人抵債、什么稱臣納表奉上歲幣,全都可以免除。
得說,完顏宗望的議和條件,還是很有誠意的,畢竟,現在黃河以北,差不多都被金人占據了,而仗打到此,金人雖然遭遇小挫,但總體來說還是占據著優勢的。
完顏宗翰豈能不知,完顏宗望這可不是假公濟私為了救他自己的兒子,而是真在給他們找退路。
完顏宗翰沉默了一會,說:“先派人去談一談,看看韓擎到底是何態度,再定是戰是和。”
很快,高慶裔和身上還有鞭傷的蕭慶便奉命去城中跟韓擎議和。
為了緩解雙方尖銳的矛盾,高慶裔還將趙宋太宰張邦昌和中書舍人孫覿帶去,讓他們居中調和,促成議和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