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時到,皇帝朱由校下田,左手執黃龍絨鞭,右手執金龍犁親自耕田時,前會有兩名“導駕官”牽牛,兩名老農協助扶犁,往返三個來回,圣駕親耕禮就算完成了。
皇帝南郊親耕,只是做個樣子,做個秀,讓天下萬民都知道皇帝重視農桑即可,《大明日報》請來了十位畫師,速畫下皇帝下田的英姿,最新一期的《大明日報》頭版頭條就是,天子重農桑、南郊親耕田。
而朱由校并不是一味作秀,他們墾出了一塊地,大概一畝左右,朱由校朱由檢兄弟在老農們指導下,種下了土豆、玉米的種子,也種下了番薯的幼苗,忙活了一個時辰才完成,一邊的太監和侍衛的都等得有些不耐煩了。
葉向高對正在抹汗喝水的朱由校道:“皇上重視農桑,親自耕種,真是萬民表率,蒼生之幸。”
朱由校道:“米提督多次向朕推薦這三樣東西,耐旱、易種,產量高,朕須等親自一試,如果真的是這樣,朕當昭示天下,廣為推廣,如能讓天下百姓永無饑餓之虞,朕做番薯皇帝又何妨?”看見葉向高吃驚的樣子,朱由校道:“朕又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豈會不知番薯是什么意思?如能像米督所言,全國種三寶,天下再無饑餓之虞,朕就是頂著番薯皇帝的外號,也有顏見列祖列宗于地下。”
葉向高道:“皇上圣明。”
朱由校笑道:“今天夏天,咱們便可做到吃自己種出來的薯片、爆米花和糖水。”
朱由儉道:“這感情好,皇兄的薯片確是美味,就是太少了,不能盡興。”
朱由校道:“今年豐收,放開了吃。”
能夠榮幸地協助皇帝完成親耕工作的老農和小孩等,都會有好處得。
比如在場的民眾每人都會得到皇帝賞賜的兩個饅頭和二斤肉。在皇帝起駕回宮時,眾人拿著農具簇擁其后,走到午門止,老農每人還可得兩匹布,其他人等得一匹。
順天府府尹李思恭全程陪同,作為坐地大炮,他在順天府混了二十多年,還是第一次看見皇帝親耕,天子重農桑,他也是十分高興激動,官員記錄這次皇帝春耕總共花費白銀89.5兩,這些銀兩由宛平、大興兩縣財政支出。
作為天下第一知府,京城就在他治下,這一次皇帝親耕更是他親自參與組織,看見皇帝真刀真槍的耕了一塊地,李知府十分激動,他對鄒元標道:“天子重農桑,大明之幸,百姓之幸。”
大明是農業國家,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就等于解決了所有問題,對大臣們來說,這才是重要的問題,在東南的米柱與地方官之爭,反而是其次的,甚至連朱由校都沒有放在心上。
朱由校在地壇親耕后,次日至太廟,登壇拜將,任命米禮義為遼東戰區陸軍總司令,率領三萬大軍,馳援遼東。
朝廷定下章程,命令遼鎮官兵,在年內收復失地,至于被歷代兵家所稱道的廟算,現在是沒有。
皇帝公開聲稱,吸取薩爾滸之敗的教訓,不再公開討論明軍戰略,皇帝下令兵部,收復失地,鏟除建奴,兵部則下令給遼鎮,至于怎么打,這是遼鎮的事。
米禮義作為制遣大將出征,在拜別太廟后,率三萬步騎出征,至外城,數十萬民眾前來送行,戰爭是慘烈的,自古征人幾人回?許多有親人隨軍出征的,都是泣淚相送。
在正陽門前,有耆老依例向米大將軍敬酒,米禮義堅持不授:“請老丈存下美酒,米某受皇命而行,沒有寸功,不敢飲美酒,得大軍凱旋之日,與諸君痛飲。”
出征大軍士氣高昂,唱著《精忠報國》,大步前進,精良的裝備,森嚴的殺氣,令在人群上中的建奴探子十分憂慮,這大明是動真怒了,決意全力剿滅建州。
現在關外還是冰天雪地,至冰雪融化前的四月,都不是交戰之時,上次雙方冒大雪交戰,雙方都死傷痛重,非戰斗減員嚴重,這一次,雙方是憋著一股勁兒,誰備一決生死,現在天氣寒冷,大雪封路,雙方都在準備力量,準備大戰。
前以大明打仗,喜歡進行廟算,在朝野公開的討論戰略,定下戰略,面授機宜,讓前線的部隊按著天下皆知的戰略去打,這等于綁住了將軍們的手讓他們去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非常僵化呆板。
也是因為機密泄漏,建奴才可以針對性的襲擊各路明軍,各個擊破,現在皇帝直接下令,由遼鎮司令部自行制訂戰略,具體怎么打,由前線部隊根據實際情況出發,自己決定。
這讓朝廷覺得十分不滿,覺得好像是自已的權力被剝奪了,堂堂朝廷,居然沒有權力決定戰爭的方略。
朱由校公開訓斥這種行為,說道:“薩爾滸之敗,全因建奴對我軍了如指掌,這才制訂出精密準確的打擊戰術,如若我軍無聲無息,合攻建州,會給人這個機會嗎?戰場之上,瞬間百變,我等制訂出來的戰術,興許拿到了戰場,根本我不適用了。朕用人不疑,既然已將遼鎮托付于米總司令,就坐等好消息。”
康熙元年,注定不會平靜,去年建奴連下撫順、開原、鐵嶺等大城,遼鎮藩屏盡失,他們必須收復失地的,無論是皇帝朱由校,還是朝廷文武百官,都有義務收復失地。
去年的交戰,大明丟了三城,損失人口百萬計,但是建奴的損失也是前所未有的慘重,將近兩萬人精銳的損失,是人口不足二十萬的建奴,不可承受之痛,但是沒有人敢小看了建奴,他們縱橫白山黑水二十多年,未嘗一敗,現在主場作戰,確是大明的勁敵。
對于這一次大戰,大明上下,寄予了厚望,不但遼鎮傾力而戰,兵部還從各地調來了大軍馳援,而物資方面,雖然現在是大雪封路,無法出行,但在山東萊登之地,己堆積了如山的物資,一旦冰雪融化,立即運往關外。
這一次,大明決定以一帝國之力,傾力一壓,準備徹底了斷遼東這一心腹大患。
王陽明曾經說:“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王陽明說的四處是那些地方呢?分別是宣府,大同,薊州,遼東。
王陽明說天下要害有四處,如果丟了就會亡國,其實,大明朝丟了一處就亡了。
其中前三者處于長城防線的要沖,往年蒙古入侵中原均是從這個幾個隘口突破。只要這幾處被攻破,蒙古人就能向無人之境一般突入華北平原,威脅北京。
后來建奴崛起,清軍騎兵就屢次突破這幾處隘口,攻入明朝腹地,威脅北京安全,同時還繞過了明軍,直接攻擊山東,把濟南狠狠地搶掠了一番。
然而這三處地方相比于最后一處要害,簡直是無關緊要。遼東,被譽為華夏的“”,如果此地被占領,華夏便將萬劫不復。
大同、宣府、薊州在長城以內,而且依山而立,相對好守。而遼東呢?其北部沒有長城,女真、蒙古可以隨時從北方進行入侵。所以相對前三者來說,遼東易攻難守,很容易被異族占據。
從鮮卑、高句麗到遼、金到建奴,游牧、漁獵民族常常占據遼東為根據地,向中原發動猛攻。對于中原來說,遼東又冷又窮,但是對于蠻族來說,是個理想的家園。蠻族不怕寒冷,戰斗力高強,但是由于缺乏農業支持,導致后繼不利。如果占據了遼東,獲得了當地的人口和農業支持,這些蠻族將成長為可怕的封建游牧帝國,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就很難對付。
所以,當高句麗占領遼東后,隋唐兩大王朝即使拼了老命,也要把遼東奪回來。為了遼東,隋朝更是損失了數十萬兵力。
遼東很難防守,即使是強大的唐朝,維持對于遼東的統治也十分艱難,時常受到契丹、奚、突厥等民族的挑戰,只能維持羈縻統治。
到了明朝,遼東同樣難以防守。為了防御此地,明朝甚至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大明朝對此還放心,于是與朝鮮建立了緊密的聯盟,讓朝鮮分擔遼東方面的壓力。所以,明朝還將鴨綠江邊的土地送給了朝鮮,以換取朝鮮的支持和幫助。
在萬歷年間,日本入侵朝鮮,明朝之所以力保朝鮮,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如果朝鮮有失,遼東必然不保。
然而該來的還是來了,崛起于建州的奴爾哈赤部突然反叛,打得遼鎮沒有防守之力,連奪下多座大城。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一旦讓蠻族占據了遼東,就是中原王朝災難之時,如遼國和金國,給中原王朝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至于大明的天子守國門,一是守蒙古人,二是防遼鎮方向的蠻族,占據了這倆個地區,都有可能對中原王胡造成巨大的沖擊,所以遼鎮有事,沒有人敢以等閑視之。